推进主食产业化 促进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
推进主食产业化
促进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
刘晓真
河南省面制食品工程研究中心 主任
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特聘研究员
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时期新阶段,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做出的关键性决策部署,是“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作为全国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大省、新兴工业大省,河南省是中国的缩影和代表。2011年9月国务院公布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核心主题,是以河南省为主体,构建中原经济区,探索“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经验。赋予中原经济区探索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使命和重任,是中央对河南省政治智慧的充分信任,更是对河南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力的充分信任。
一、促进“三化”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突出问题。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既面临着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各种因素的制约和挑战,亟待寻求创新和突破。
(一)传统工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工业化进程全面加速,工业化水平的提升无疑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力量。然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拥有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从而获得了承接全球产业化转移的机会。在此过程中,培养了世界上最庞大的技工队伍,以至于不分大小,巨细通吃,大到轮船飞机,小到纽扣玩具,行销全球。截至2010年,中国的制造业产出占到了全世界总额的19.8%,超出了美国;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多达220种,缔造了工业化发展的奇迹。但是这种发展基础,也埋下了“科技含量小、产业层次低,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的隐患。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全世界第一,碳排放量全世界第二,江河水系70%受到污染,1/3的城市空气严重污染。更为重要的是,当前工业的发展,多数依然沿袭着高投入、高消耗、重污染、低产出的模式,过度依赖和消耗着化石能源(石油、煤炭等)。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GDP占世界4%左右,却消耗了全球26%的钢、37%的棉花、47%的水泥。由此造成了能源短缺,煤炭、钢等消耗量世界第一,石油消耗量的50%以上依靠进口,是全球第二大进口国。传统工业同质化、粗放化的模式,在我国乃至全球化石资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下,难以持续增长,亟待面临调整,以寻找新的发展方向,特别是转变资源和能源的支撑点。
(二)城市化发展面临着各方面的制约
随着我国工业化发展速度的加快,城市化也保持了较快增长,201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49.68%。城市化的发展,优化了社会资源的配置,同时实现了民众行为理念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本世纪以来,相对于城镇化而言,“城市化”一度呼声甚高,但受制于自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城市化陷入了畸形发展。曾有财经类刊物,总结了当前城市化存在的若干问题,如:城市规划无序,多是跑马圈地式的“造城”运动,但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环境恶化,交通拥堵,热岛效应加剧;城市管理错位,重管制轻服务等。与此同时,近些年来由于短时间内过多人口聚集,城市规模快速膨胀,但是却缺乏必要的社会发展机制和基本权利保障机制,已显现出了先天的缺陷。统计资料显示,城市人均能源消耗是农村的3.5~4倍。不仅能源供应紧张,就业、交通、医疗、教育等体系也无法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由于城市运行所需的各种经济关系、组织制度所构成的综合系统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导致迅速膨胀起来的城市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虚表”繁荣的假象,综合承载能力难以维持。但是,综观城市化超常规崛起的过程,将会发现这种增长是以压低土地成本,以农业为支撑点,以一种文明“剥夺”另一种文明,挤压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空间,城乡差距不断加大,媒体曾描述为“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近两年来,虽然“城镇化”概念提得较多,与城市化相比,城镇化更符合中国国情。但是,目前乡镇的发展还较为粗放。主要体现在缺乏科学规划和特色定位,“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走过一镇又一镇,镇镇是农村”,只是实现了人口的简单集中,缺乏立足于当地主导产业的配套,未很好体现出经济特色。
(三)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困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但是在工业社会阶段,由于对农产品价格的限制和农业价值的人为扭曲,使农业成为“弱势农业”。目前,对于农业的主要功能定位就是保障粮食食品的安全供应。近十年来,虽然粮食连续丰收,但是更要清醒地认识到,粮食安全的隐患依然存在。笔者曾经在一次会议上系统总结了耕地减少、气候多变、种粮效益低下等影响粮食安全的12个因素。这些因素中除气候周期变化、自然灾害增多等自然因素不可逆转之外,放缓退耕还林等环保让地的速度、平衡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等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粮食产量,然而毕竟作用有限。为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我们寄希望于育种技术的突破,但是经历了三次“绿色革命”之后,就国内外的共识看,以育种为核心的传统技术,继续增产的难度在加大;特别是转基因技术,又受到普遍的质疑和抵制。目前来看,农业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增强农民、农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从国内外的经验看,农业经济质量提升的关键和希望,在于大力发展农产品的加工应用。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产品加工却未得到全面的发展,产业规模和层次低下,未形成对种植加工环节的带动和指示作用。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从产业链上下游实现贯通,提高农业种植、流通、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组织化、产业化程度。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在各个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在当前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的共同夹击和资源环境要素约束的倒逼下,不仅要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步伐快慢相同,更重要的是发展质量的全面提升和优化,迫切需要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因此,中央及时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三化”协调发展的宏观方针。
二、深化对农业资源的认识和开发,对于推进“三化”协调有着重要作用
全国各省市均在依据不同的自然和经济资源优势,调整和定位当地的发展思路。河南作为全国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实现“三化”协调首先要解决“三农”问题。这也是河南省之所以将“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以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作为探索“三化”协调发展的前置条件。然而,实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科学协调发展,需要进一步对农业资源进行精准定位,围绕农业资源特点,研究全省的产业布局,同时推进“三化”协调。
(一)农业资源是河南独有的优势资源
一个地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依赖资源的支撑。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河南农业资源总量巨大、种类丰富、品质优良。粮食、棉花、油料等的产量居全国前列,而且已经连续九年粮食产量超过5000万吨。尤其是小麦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除粮食类资源之外,我省的肉类、乳品、花卉园艺、林产品、蔬菜、棉花、油料、水产、中药材、茶叶等农业资源也十分丰富。
此外,除上述粮食等传统的农业资源之外,农业的生物能源资源也不容小觑。研究表明,地球上每年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碳达2×1011吨,含能量达3×1021焦,相当于全世界每年所耗能量的10倍。粮食秸秆等副产品,是农业的生物质能源主要存在形式。如果能充分利用前沿学科技术和先进工业手段,突破能源转化的关键环节,同时完成合理的产业布局,依托农业资源的开发转化,完全可以建立一个多层次、多品类的产业体系。
(二)引进前沿学科技术和现代工业手段,拓展农业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与传统的煤炭、石油等化石资源相比,农业资源具有低碳、总量大、可再生等特点,可源源不断供应人类的需求。但是资源的价值体现,落脚于最终产品的价值。近年间,以粮食为主体,河南依靠丰富的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食品工业,连续多年产值始终保持了20%以上的增速,稳居全国前列,逐步由“中国粮仓”向“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跨越。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产业还存在着产品单一、产品档次整体不高、科技含量有限、经济附加值较低等问题,对于粮食等农业资源的转化,还缺乏必要的广度和深度,蕴含着巨大的发展前景。
对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已露端倪。以小麦的开发为例,除面粉加工之外,还可生产多种经济附加值更佳的变性淀粉;小麦淀粉还可转化为淀粉糖等;还可加工成谷朊粉,谷朊粉还可进一步被用来转化水解小麦蛋白等更高经济价值的产品。除主体产品之外,小麦麸皮还可制备戊聚糖和膳食纤维。与此同时,仅小麦胚芽就可加工出70多种产品,其中10多种可形成产业群。总而言之,围绕小麦可加工的产品可达数十个大类、100多个品种。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资源整体开发的生成产品,不仅限于食品,还包括医药保健、建筑材料、动物饲料等,可满足衣食住行需求,从根本上改变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式。如,在新材料领域,油菜秆、稻谷壳、玉米秆等可制成建筑装饰材料、软性包装材料,以及碗、托盘、杯子等一次性全生物降解餐具;在纺织领域,以大豆豆粕为原料,可用于纺织业;在新能源领域,秸秆可降解加工成为乙醇汽油。目前,美国工业界最常用的50多种工业原料中,1/3以上来源于农业。
“小荷才露尖尖角”,当前对于农业资源开发,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上述提到的对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例子,均已成为“过去时”。可以肯定,农业资源的开发空间,无限宽广。难怪金融大鳄罗杰斯不久前说:“假如我现在20岁,肯定放弃金融而去学习农业。”
拓展农业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农业的经济价值,关键在于前沿学科技术和现代工业手段的应用。近几十年来,人类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前沿科技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一系列新兴产业的出现,例如信息、航天、生物等,同时也对一些传统产业的应用提升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因此,技术、理念的每一次创新,都是在颠覆一个时代的同时创造一个新的时代。作为农业大省,河南完全可以利用现有的优势进行“弯道超车”,利用资源优势进行跨越式发展,建立完善的农业资源深度开发体系。稀缺的资源,广大的市场,多层面的需求,正在酝酿未来农业资源开发的巨大机遇。尤其是在全球能源面临枯竭,传统工业能耗高、成本高的背景下,使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能源优势、经济优势,对于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巨大的意义。在当下,激发后发优势,必然在未来的国际竞争、区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说,利用前沿学科技术,实现农业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对于河南乃至全国而言,都是一次重要的历史机遇。
(三)主食产业化是利用现代科技加快农业资源转化的典范
在农业产业链上,食品工业是第一个应用环节,也是承上启下的核心环节。近年间,河南食品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应看到,河南食品工业普遍存在着“低档次、低成本、低价格”,利润十分有限,产业大而不强的现象突出,亟待利用技术、装备、资金等先进要素进行升级。
相对于传统食品工业的发展,主食的标准化、科技化、产业化得到了全面发展,成为利用前沿技术和工业手段,对农业资源开发和提升的典范。30多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趋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从城市到农村,面制主食已逐步由家庭自制,向社会化供应转变。在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巨大的社会需求,形成一个广阔的市场空间。根据我们的调研,我国米制和面制主食(如馒头、面条、大米等)从产品到装备、从物流到销售,主食市场的经济总量在1万亿元左右。就面制主食而言,每年我国7000多万吨的面粉消耗中,馒头占30%,面条占35%,市场容量达6000多亿元。
近年来,河南的双汇、三全、兴泰等一批食品企业在国内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如河南兴泰公司2001年在全国提出“主食产业化”理论,积极利用前沿科技和现代工业技术,对传统的主食产业进行优化和全面提升,并明确了“产品标准化、生产机械化、工艺科技化、操作规范化、准入制度化”的发展思路。围绕小麦、面粉、面团和面制食品,以谷物化学为主体,连续开展了17年的基础科研。凭借强大的科研支撑、先进的生产装备、完善的标准体系,兴泰开发的馒头、面条产品,在带动小麦转化增值、提升食品工业整体技术水平等方面,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而且通过长期的探索,应用现代商业营销理念,已经探索出了分别适应大中城市和县级以下城镇地区的可快速复制的商业运作模式,将在河南省和全国地区进行推广,以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运作实践表明,主食产业化将一个包括食品加工环节、基础科研、工艺技术开发、生产装备研发制造、标准化、市场营销模式等要素的完整产业体系,引入了农业体系,产生一个总量巨大的应用集群,将农业和粮食资源的经济效益放大了数十倍、数百倍。但是,主食产业化仅是我省农业资源开发的一个环节,随着各种先进技术的引入,将进一步扩大农业资源转化增值的空间。如果能培育形成若干个类似于主食产业的产业体系,整合和涵盖科研、装备、标准、指导理论等产业单元和要素,共同进入农业领域,不仅河南的农业经济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将对其他省份解决农业问题提供成功借鉴。
三、推进主食产业化,促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主食产业化是我省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布局现代工业体系,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支撑点。主食产业化的发展,对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对于“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一)主食产业化的全面发展,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建设
笔者认为,“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利用前沿学科技术和现代化工业手段,对农业从种植到加工各个环节的优化提升,形成一个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高的产业集群。
作为粮食转化的主体,主食产业发展,对于建立市场需求型的粮食产业链条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据专家测算,全国以食品加工业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产值每增加0.1个百分点,平均每个农民可增收190元。仅就主食的生产看,根据市场实际销售的结果表明,馒头等面制主食加工环节的产值增加幅度是面粉的3~4倍,利润甚至高达100~200倍。已有的技术成果,也为主食产业发挥导向作用奠定了基础。如兴泰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淀粉是影响面制主食品质的决定因素,以及以黄淮海地区为主的中筋小麦,是我国面制主食加工的最佳原料等技术成果。这些技术通过主食产业化的转化,对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种植提供了明确的指向,可有效促进小麦种植的品种专用化、组织规模化。同时,利用专用小麦满足食品加工需求的同时,农业可以获得更高的价格收益,从而有效促进增收,全面提高农业经营产业化、生产集约化水平。
(二)主食产业化的发展,以及整体的农业资源开发体系的建立,实现了现代工业的优化升级
主食产业化的全过程,现代学科技术和先进工业手段,对主食的基础科研体系、标准体系、装备体系等进行全面改造和提升,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主食产业化的推广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首先,前沿学科技术和现代工业手段的应用,提升了农业资源开发的水平和层次,实现了对粮食资源的转化增值。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形成多品种、多层次的产品,增强了农业产品的经济附加值,这对于满足和扩大农产品市场需求,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其次,农业资源的开发,为工业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围绕河南农业资源的特点,全面应用前沿学科技术和现代工业手段,实现工业体系的科学布局,有助于建立一个工业和农业相互促进、区域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从而避免河南工业重走同质化、粗放式发展的老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看,前沿学科技术和现代工业手段的全面应用,提升了传统产业的整体技术层次;另外,在全球化石资源日益枯竭的背景下,以农业资源为主体的工业产业体系建设,使工业化进入了新的巨大发展空间,具备了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主食产业化为代表的农业资源应用产业的形成,对于我省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城镇化,相对于城市化它是发展思路上的进步,也是发展模式上的进步。与传统的城市化发展战略相比,新型城镇化战略更符合我国的国情。笔者认为,与传统的城市化相比,新型城镇化首先突出产业支撑、依靠产业引领,促进优势产业入城、入镇,实现农民就近就业;其次,突出建立良好、完善的生活配套保障体系,特别是安全、卫生、方便的食品供应体系;再者,突出核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增强城镇对核心城市优质资源流动的接受能力。特别是城镇化建设中,依据本土资源建立的优势产业,就主食产业化项目而言,主食具有食用人口基数大、小麦消耗量大、市场需求量大等特点,统计资料表明,河南省若将每年输出的200亿斤原粮,加工为主食之后向外省输出,可增加800亿元的产值,并可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主食项目建设将有效带动当地粮食等农业资源的转化增值,通过原料供给、生产、销售、物流等系统的建立,使农民就地就业、就地增收,提高城镇吸引优质劳动力资源的能力。
另一方面,主食产业化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了生活配套。城镇化之后,人口的集中居住,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将脱离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对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商品化供给有更强的依赖。满足食品消费需求,是城镇化建设中生活配套系统的主体。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决定城镇的发展潜力。除教育、医疗、文化、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等条件之外,满足城镇化建设中对多层次、高品质的食品消费需求也是重要组成。主食产业化的推进,有利于城镇化建设中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尤其是县级区域主食项目的建设,为城镇化建设中配套体系的完善和规范,提供了榜样和示范。县级区域主食项目,针对县市级以下的城镇市场,不与民争利,利用利润激励和市场赎买的手段,实现了主食市场的置换,建立了一个安全、规范、政府可控的市场和产业。
综合而言,通过主食产业化的实施推广,促进了“三化”协调发展,并且进一步促进了“三化”融合,催生了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式,从而实现了城市与村镇的功能同步提升、农业与农民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工业与农业产业体系的同步加强,使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相互带动、全面促进、协调发展。
结 语
从“小麦经济”到“国人厨房”,历届河南省委、省政府均高度重视农业和粮食资源的转化,不断推进利用现代工业手段和前沿技术,加大农业资源应用开发。当前,随着新技术的源源涌现,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发展空间。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资源大省,若能围绕和依托丰富、优质的农业资源,布局工业和农业产业体系,势必实现经济强省的发展目标,在探索“三化”协调的过程中走出一条新路。同时为全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其他农业大省的发展,提供借鉴的范本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