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站在河南 就真正懂得了什么叫文化

04.12.2014  13:45

于丹说,也许所有的华夏子孙,来到河南这块中华文明最早的起源地,都可循着殷墟上业已发现的真实痕迹的纹路,触摸到我们血液源头的神秘密码,并由此追溯源远流长的文化。那么在河南,我们可以以什么样的名义去致敬和触摸文化?从夏商时期开始,这个民族的雏形,是怎样明辨了善恶是非?是怎样在商周时期蔚为大观,一步一步地向西,经过洛阳,然后一直走到了陕西那片……

【开场白】

2014年12月2日下午,河南省厅级领导干部经纬讲坛第60期开讲,著名文化学者于丹受邀在省人民会堂作了题为《感悟中国智慧》的讲座。来到郑州的于丹心情大好:“郑州是商都,我今天到郑州很高兴,因为郑州比北京天气好,北京老闹雾霾。

【人物链接】

于丹, 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著名电视策划人,被誉为中国电视业的“军师”,同时她也是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论语感悟》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先后在我国内地、港台地区,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进行千余场传统文化讲座,受到广泛的好评,并掀起了海内外民众学习经典的热潮。著有《〈论语〉心得》《〈庄子〉心得》《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论语〉感悟》《趣品人生》及《重温最美古诗词》,其中《〈论语〉心得》一书获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版权金奖,国内累计销量600余万册,且多次再版,已被译为30余种文字在各国发行,短期内国外销量已近40万册。

如何了解文化

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是什么呢?《周易》最早给出了文化的定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于丹说,《周易》写出来的那个时代,科技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物质远远没有这么丰富,但是人心是有敬畏的,他们懂得要先观而后察,“今天其实是一个过于喧嚣的时代,当一个人狂妄、喧嚣、跋扈的时候,他什么都看不到。如果人们还肯静默下来,在泥土前、在那些生锈的青铜器前,肯把敬意沉淀下去,才会知道有比我们的今生今世更加尊贵恒久的东西,也许这样,站在河南就真正懂得了什么叫文化。

了解文化的第一步,就是按照宇宙自然的坐标‘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要观天文才能察悉四时的变化,人是四时的,跟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只有了解了时运的变化,只有观察天文,人才可以借助季节进入这个循环,才被自然的规律接纳。第二步‘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句话就是中国文化的由来,它是说观察人间百态,观察所有的想法、做法,从各种行为中提炼出稳定的价值观,再用稳定的观念,去化育人心、化生行为。”在于丹看来,文化不是一个名词的概念,而是一个动词的过程:文而化之是为文化。

激活文化基因

生长于河南这块土地,便是遇见文明,与文化结缘,这是一个河南人生命中的幸运。

我们现在也能背出那些辉煌的文化成果,但是它一定能够使人幸福吗?它一定能让我们活得清醒吗?它一定在绝望之中给我们救赎吗?如果一种文明不能和他的子孙后代深刻地结缘,那么何谈‘化’字呢?所以文化是以文明化育人心的行为。”在于丹看来,如果只有“”没有“”,那么我们的文明无法和我们结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应该用中原博大精深的文明成果来化入人心,激活经典里面活在当下的基因,让它进入人们的生活。

特别是中原大地自夏商以来,积累了无数文明的成果:论商业,郑州就是最早的商城,这里有发达的贸易,有不间断的历史记载;论政治,汴梁古都,《清明上河图》中所描述出来的盛世场景何等繁华;论文学,这里走出了老子、庄子、韩非子、杜甫、李商隐等;论气节,有抗金名将岳飞之类的人。我们不缺政治,不缺经济,不缺人文,但在今天,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呢?就是用自己的生命去激活文明,让它真能化解。”于丹认为,“”是祖宗传承的,“”是我们个人修炼的,“文化”是每个人结的一种缘分,与一个人、一种文明、一首音乐、一本书相逢都是缘,但是相守才是分。

中原文化是坐标

中原大地是中国最早的发源地,中原大地所有的发明都能让我们找到中国的坐标。

文化能够让我们干什么呢?为什么在今天大家都这么辛苦,还要再学点文化,这不耽误大家发展吗?这也许是许多人心中的疑问。对此,于丹用一个故事分享了自己对当下讲中国文化的理解。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曾经有一个公差,押了一个和尚犯人去京都,公差每天都会检查装着盘缠和衣服的大包袱、确保结案的公文、犯人和尚、自己这四样东西。有一天两人急着赶路,饥寒交迫,这个和尚就很殷勤地说,这旁边不远就是集市,要不我给你弄点酒肉,然后公差就大吃大喝醉倒睡着了,和尚掏出一把剃刀把公差的头发剃光,然后和公差交换衣服之后逃跑了,公差醒来后还记得要确保四样东西都在,包袱在,公文也在,但和尚找不着了,急得他直挠头,低头一看自己穿着袈裟,瞬间松了一口气,和尚这不也在这儿吗?然后他发现把自己弄丢了,结果公差再也没法上路。

其实每个人手边都有故事中的这四样东西:包袱是衣食住行,公文是身份,和尚在这个故事中是一个被管理的囚徒,当我们的主体资格还在的时候,从公务,到家人,到朋友,人们会忙各种事,只要你能把它管理好,它就是你看管的囚徒。但是很多人没有这么想过,只低头忙活着这些,但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把自己置换成了囚徒。”于丹说,“当一个人主体自我不在的时候,所有外在的一切都无法继续,而文化,就是让我们时时刻刻别丢了自己的那个依据,是一种贯穿到生活里面的态度。

于丹说:“我们正在通往国际化的路程中,全球化步伐太快,也越来越容易进入别人的规则、别人的评价、别人的方式,所以我们才得时刻提醒自己的位置,只有我在,一切才是有意义的。中国文化就是我们中国人的自我意识,而中原大地是中国最早的发源地,中原大地所有的发明都能让我们找到中国的坐标。

中国人是按节气过节的

人承认四季是天时,人承认天道存天理,而人心中更要保持着天良。

曾有西方朋友问于丹,同是过节,有什么区别?在于丹看来,西方的节日是从天上来的。而回到中原大地,中国人则是按节气过节,我们的节日是从地里长出来的。

比如说清明节,人们去祭拜祖先、供奉先烈,这是一个非常隆重的节日,另一方面种瓜种豆,不误农时,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气;端午,也是节气,家家户户挂艾草,喝雄黄酒,小孩子带彩虹绳,以求驱邪祛毒,另一方面,为纪念屈原,人们包粽子、赛龙舟,这是节日;到了秋天更有意思,七、八、九三个月是农历的秋天,八月半的中秋是中国最盛大的节日之一,家家户户的团圆节,也有不少文人骚客对月举杯,留下千古绝句。为什么一轮明月下有这么多叹惜?人生中没有两次重复的月亮,因为看月的心情不同,陪伴的人不同,所以慨叹也不同。”于丹说。

中国人的节日遵循四季的规律,人们在季节中的古今沧桑之慨,那种人心里面的百转千回,将节气和节日默契地融合在了一起。”于丹认为,中国人欢度佳节是遵循天空大地流转之中的天人合一,在她看来,人承认四季是天时,人承认天道存天理,而人心中更要保持着天良。

文化让人有判断

文化是每一个中国公民的事,是每个人骨子里面应该有的信念。

小的时候,我们哼着歌曲憧憬着21世纪的美好,但现在上网站上看看,一些无视历史、违背社会公德、灭绝人性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一些人迷失在了外来文化的冲击中。有人说是世界变化得太快,让人心都迷失了,也有人说是我们的文化中缺乏精神灯塔,没有信念指引。在于丹看来,这是脑袋不清晰的缘故。

中国的路叫道路,道字里面是一个首,是咱们的脑袋,外面是走之,即脑袋决定要认的理是道理,脑袋决定要走的路叫道路,有道之路才是走得通的,如果道之不存叫行不由径,意指你走的是歪门邪道,不得人心。为什么叫大道小路?最大的路叫道,就是人尊道而行。现在社会发展迅速,高铁快了,飞机也起来了,但是光有走而不用脑还是走不明白,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让人的脑袋永远有个判断。”于丹说。

于丹认为,在今天,文化已不仅仅是知识分子的事,而是每一个中国公民的事,是每个人自己骨子里面应该有的信念,不怀疑,拿着祖宗传下来的道理,再去往国际化走,才能做得了世界公民,“谁肤浅地数典忘祖,谁就只能拥有短视的、喧嚣的悲哀;谁能深沉而谦卑地向祖训致敬,谁就能得到深厚的营养,走向一个脚踏实地和持续的未来。

人需要“四合

周易》:“夫大人(一个真正大人格的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周易》上说的这四句话,“夫大人(一个真正大人格的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人有了这“四合”,能够与天地、日月、四时等吻合是这么好的一件事情。每一个人找准了自己的坐标,然后社会才能综合治理。

与天地合其德”,中国讲究立德为先,一个人可以先不知书不达理,但得先立德,在于丹看来,“与天地合其德”主要要了解“天德”和“地德”。

天德”就是《周易》所讲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真君子有生命自我循环和成长的力量,不靠外人督促。“无论是工作、买房子、换车,一个人原本的生活都要不断被打破,自强就是从内在打破,自弱就会有人从外部打破你。”于丹打了一个比方:人的节奏秩序从外面打破还是从内在打破,就像一个生鸡蛋一样,从内在打破破壳而出,就是一个生命;从外在打破就被下锅做菜,被吃掉,“所以人不要被从外在打破,如果老是被从外在打破,得到的就是沮丧。一个人什么事都靠自己,说到底都不吃亏。

于丹看来,地德就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就是咱们跟什么人打交道都能有个担待和包容,这就是大地给你的道理。”那么如何能够做到“厚德载物”,于丹提出了孔子讲的“忠恕”之道。“中心为忠,也就是说心中有个底线,这就是忠诚,摸着良心办事;如心为恕,他人心,如我心,学会换个位置思考。

如此看来,“天德”就是自强不息,是一份忠诚,对生命、对职业、对情感,对自己的责任的一份忠诚;厚德载物就是厚道点、宽恕点。

谈到“与日月合其明”,于丹解释说:“我们常说要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这在今天越来越不容易了,但光明是国际通用的普世价值,《圣经》里说做人,要做盐、要做光,每一个菜里没盐是不行的,但盐不彰显自己,而没有光,也许你会照常上班、吃饭,但是有了它,你的那份喜悦是无以言表的。所以做人,要做光、要做盐,不张扬,让人感觉温暖。

春夏秋冬,循环更替,此消彼长,这就需要人们“与四时合其序”。而“与鬼神合其吉凶”,这句话放在当下也许有些唯心色彩,但于丹的解释别有一番意味:“我的理解就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敢狂妄到没有敬畏之心。

汉字是中原的一面旗

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发现于安阳殷墟,河南人最应了解汉字。

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发现于安阳殷墟,中国文字博物馆坐落于安阳……这些,成为河南人最应了解汉字的理由。于丹说,她之所以选择与河南电视台《汉字英雄》栏目合作,就是因为汉字是中原的一面旗帜。

于丹幽默地说,汉字写得很有意思,从字的构成就能看出它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并从中领悟一定的人生哲学。比如说,“贪婪”是人的本性,“”字下面有个“”,凡“”都跟财产有关系,所以“”就是指在钱上爱钱爱到骨子里,而“”的本意就是希望自己能占有的女人多得跟树林似的,这就叫“”。“贪、婪二字为什么老搁一块啊,就是说贪财和好色就是人的本性弱点,人人都带着,但是无节制的话,发展成贪婪就要惹祸了。

所以想想人什么时候会给自己惹祸,就是不知道人不厌无足的贪婪会有报应。为了竞争,可以不择手段。而‘争’字上面三点,其实就是手指,中间是象形的一块肉,‘争’就是物质贫瘠的时候为一块肉不撒手。”于丹还列了几个字带听众体会汉字的趣味和魅力:“‘感恩’,是从心的,因心而起;‘慈悲’,也是从心,做错了事情真是忏悔……汉字里大有哲学,中原人更是应该多看看汉字。”

有为领导“尊五美,屏四恶

老子《道德经》曰:“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河南作为一个人口上亿的中原大省,需要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治理,需要什么样的局面?于丹说,孔子认为,“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有五种美好都做到就是最好的政治,有四种不能要的东西杜绝了就不会犯错,这种看法在当下仍具有现实意义。“五美”即:“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四恶”指:“不教而杀谓之虐”,就是没有教化人民百姓上来就杀人,这是虐待百姓;“不戒视成谓之暴”,纵容自己的下属,真到祸害收拾不了的时候,就晚了;“慢令至期谓之贼”,一件事提出来之后撒手不管,就不是好领导,好领导要有监督,要对过程负责;“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该花钱的时候要舍得,不要抠小钱,吝啬出纳,一个做大事的人不是问花多少钱,而是问投入产出比。

来到河南这个道家思想策源地演讲,于丹还说到了道家的思想,她十分认可《老子》里关于做领导的谈论,“做领导有四重境界,太上最高级‘下知有之’,就是大家知道有这个领导,工作是按照制度来;第二层叫‘亲之誉之’,大家都夸领导;第三层是‘畏之’,大伙都怕领导;最次的就是‘侮之’,大家对领导不认可。”于丹认为,一个地方的综合治理最高级境界就是: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大伙都认为这事儿是咱们这儿该办成的。

人生当自知自胜自强

当下有太多人是有智无慧,文而不化,富而不贵,而战胜自己才是“自胜者强”。

老子是咱河南的文化名人,他说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影响至今,于丹认为,这句话蕴含的意义十分深刻。

老子是从本初解释了这个世界的道理,他要求每一个人修养自身的时候,要有一种清晰地看见自己的能力。他认为比‘智’更高一个层次的是‘自知’,比了解别人更了不起的是看清自己,所以人要完成从‘智’到‘慧’的过程,就需要完成从外在学知识到唤醒自我的觉悟。”于丹尖锐地指出,当下有太多人是有智无慧,文而不化,富而不贵,而战胜自己才是“自胜者强”。

谈到“知足者富”,于丹也是深有感触。“天下最大的欢乐就是看着自己家的孩子绕膝承欢,可是现在孩子往往还在娘肚子里就开始接受胎教,如此紧张,哪还有人间的大欢乐?”于丹说,很多人很困惑:物质越来越发达,科技越来越进步,但我们却都觉得离真正的欢乐越来越远了,当面临这样的苦恼时,她建议大家想一想老子的“知足者富”。当然,也不能因为知足就停顿,该做的事还得做。

家和万事兴

教育是一种基因,真正的教育要从孩子开始。

于丹还通过诠释教育问题来妙解“家和万事兴”。“教育是一种基因,真正的教育要从孩子开始,一个家里孩子的教育问题,首先是要由妈妈担起责任,比如这个‘家’字就很有意思,宝盖头,里面能养头猪,宝盖下面有个女,家中有女才是安啊,所以家里要有个好女人,这一家人都安稳。

于丹说,中国的妈妈在过去的几千年大都不识文断字,但基本都通情达理,这从孟母三迁等故事中可以略知一二。这些妈妈守住的是“门风”。而在当下情况有点颠倒。“中原的孩子还是多爱诗歌吧。”于丹建议妈妈们让孩子们回到现实生活,不要耽溺于虚拟世界,学会用中国人的思维与中国人的表达,唤醒孩子对民族文化的骄傲。

万变不离其宗

在文化的坐标里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

于丹总结说,她的讲座其实主要就是和听众交流了三点。

第一,在文化的坐标里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我们“四合”在哪里?找到了这个,万变不离其宗,即使到都市文明了,农耕的法则仍在血液中照样流动,一个中国人的气节和尊严照样还有。

第二,中州之上的大河南应该有什么样的社会治理和社会标准?儒家、道家各有答案,这就需要我们拨开尘埃,寻找自己的方向。

第三,作为我们这个省份和民族,建立对未来的一种价值,那就是家和万事兴。每个个人找的坐标都是放在历史中的,社会综合治理是建立于当下的,而对于家、国来说,建设是着眼于未来的。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个坐标上,这些问题跟河南有关,跟中国有关,跟每一个人的信念有关。而谁有信念,谁就能找到自我与文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人和世界的关系

当一个人是正确的时候,他的世界才可能是正确的。

人跟世界是什么关系?于丹在讲座结尾处为大家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哲学家一直想不明白,人跟世界是什么关系?是人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绑架了人?一天他在写论文,儿子在旁边捣乱,为了打发这个小家伙,他顺手拿起一本旧杂志,把封底的世界地图撕碎了让儿子去粘好。结果他还没有写20分钟,儿子就说:“我粘完了。”他非常吃惊:“我把‘世界’都撕这么碎了,你怎么能这么短时间就粘好呢?”儿子笑了:“爸爸,告诉你一个秘密,地图的背面是一个人的头像,我把地图反过来,按鼻子、眼睛的位置去粘不就行了吗?我想当一个人是正确的时候,他的世界应该也是正确的。”这句话如醍醐灌顶,给了这个哲学家一个答案,他终于明白了人和世界的关系:当一个人是正确的时候,他的世界才可能是正确的。

中国文化是走心的

每个人都拼对自己,就能托起一个完整的、璀璨的、有未来的新河南。

2014年快过完了,股市忽起忽落,战争一直硝烟未熄,这个世界究竟什么样?在起伏零落的世界之间,我们怎么找到自己的位置?中国文化是什么?于丹认为,中国文化就是隐藏在世界背面的那一个人的头像,他让你拼凑世界时可以反过来,看见自己,“中国文化是走心的,是文而化之的,是祖宗留在血液里,能够由智生慧、唤醒自己的,所以我们把这个零落的世界反过来吧。我们身处中原,天高地阔,万古英灵托举着我们这些河南人;我们手里握着汉字,那是我们掌心里宿命的纹络,我们能够看着整个历史源流成就过来,那么多沉默的器物摆在我们眼前,这一切还不足以让我们拼出一个完整的自己吗?

当然,我们今天面对的不是一般的群体,当我们这些人每一个人都拼对了自己的头像,那其实反过来的背面,就是一个完整的、璀璨的、有未来的新河南。于丹希望,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大家能信任祖国的文化,用自己的血液激活它,拼出一个完整的自我,并且用一分担当,让整个零落缤纷的世界变成一个美好的现实。于丹还献上殷殷祝福:“一个人的梦只是一个人的梦想而已,而这么多人的梦想在一起就是一个现实的奇迹;一个人的完整只是一个家,而这么多人的完整,托起来的就是一个更好的河南。祝福河南!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