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临时办”出路探讨 短期效率高易滋生腐败

19.06.2014  13:33
  昨天,《河南商报》关注了一直在精简、数量仍庞大的政府临时机构
  
  临时机构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因缺乏监管,易滋生腐败等问题
  
  学者: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是解决临时机构膨胀的方法
  
  政府管得少了 各种“”也就少了
  
  河南商报记者 程国昌
  
  昨天,《河南商报》A08版报道了各地都在清理撤销政府临时机构,但其总量仍然庞大的现象。
  
  政府临时机构数量的过度增长,早已引起学界关注。在众多研究者看来,临时机构的存在,与当前政府管理方式分工过细有很大关系。
  
  临时机构应对突发事件或重大项目时效率高,见效快,因此成立临时机构成为很多地方政府惯用的做法。不过,由于临时机构自身“自由度高、监管难”等弱点,问题丛生。
  
  背后的无奈
  
  上级部门建临时机构 下级就要有对口的
  
  去年年底,郑州市金水区成立了一个“金水区黄河河道内垃圾清理工作领导小组”的机构,一名副区长兼任主任,惠金河务局、区农委、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环保局等多个部门领导为小组成员。
  
  不过,该领导小组一负责人告诉河南商报记者,机构并未实际开展工作。
  
  据其介绍,当时,其他县区发现有人将建筑垃圾倾倒进黄河的情况,就上报到郑州市政府。于是,郑州市政府要求各县区成立专门机构,治理、预防向黄河河道倾倒垃圾现象。“不过金水区并不存在这个情况,所以这个机构也一直没有发挥过作用。
  
  有官员在接受河南商报记者采访时说,不少临时机构都是按照上级要求设立的。“上级部门有,作为下级就必须有对口的机构。”也正因为这样,一些党政官员甚至兼任数十个临时机构的组长或者主任。
  
  不怕组成单位多 就怕相关成员少
  
  河南某市一基层官员告诉河南商报记者,有时候,成立临时机构也是无奈的选择。
  
  在做某一项重点工作时,为了显示重视,成立了一个工程指挥部。几名负责人在碰头商议时,预判这项工作可能牵涉的几个部门,就将其拉进来。“可当时没考虑全,还是漏掉一个市政局。”该官员说,在具体工作时才发现,与市政局联系非常多,还因为一项工作与市政局的工作发生冲突。
  
  “对方也是死任务,必须到期完成,可是我们的工作也是重点项目,很难协调。”该官员告诉河南商报记者,最终只能向上一级别政府求助协调。
  
  在不少参与过临时机构的官员看来,现在的职能部门分工太细,一项工作牵涉多个部门,所以成立临时机构在所难免。
  
  一名参与过临时机构的基层官员告诉河南商报记者,在成立临时机构时,就尽量把所有沾边的单位都加进来。“不怕单位多,就怕单位少,否则协调起来就会有困难。
  
  利益的驱动
  
  县委书记一牵头 工作就成了个人政绩
  
  南开大学学者周望的专着《中国“小组机制”研究》,就是以政府临时机构为研究对象。他发现,政府虽部门众多,但仍存在缝隙。
  
  “部门与部门之间存在隔阂。”周望举例说,遇到某一个突发事件,可能牵涉到公安、工商、环保等多个部门,其他部门都不配合,环保部门也没有办法。
  
  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教师童宁,曾写过一篇研究临时机构的论文。他提到之所以临时机构泛滥,有一个原因是“部门以及官员的利益驱动”。
  
  例如,某省政府拨款修路,县里成立某公路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亲任组长,公路建设就从交通局的日常工作变成了书记的政绩工程。又如,某乡镇企业污染严重,当地成立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领导小组,有领导出马,即便没处理好,有什么责任,环保局也不用独自承担。再如,税务局某科长想提拔,可局里没位置,成立协税护税领导小组,挂上副组长,就能享受副处待遇。
  
  “大部分临时机构都没有编制。” 周望说,但这并不影响临时机构层出不穷,因为这是沿袭多年的传统,“是传统,是习惯,甚至已经形成了官场文化。
  
  存在的合理性
  
  短期内效率高 有时比常设机构还有用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朝聚在接受河南商报记者采访时说,临时机构只要遵循严格的程序,有合理的退出机制,还是应该存在的。他以当年的汶川地震、“非典”为例说,“像这种大灾大难,单靠某一个部门,很难起到作用。
  
  “新时期有很多新情况,以前的职能部门处理不了,只能依赖临时机构。”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邵德兴告诉河南商报记者,临时机构的存也有其合理性。
  
  比如各种各样的项目指挥部,郑州市南阳路街道办事处就参与了辖区内的城中村改造项目指挥部。与房屋补偿、征收办的工作人员相比,街道办与社区的工作人员更熟悉情况,做市民工作也更容易,效率更高。
  
  “这样的临时机构很多,在短期内,是有效的。”邵德兴认为,这是压力体制下一种非常规的工作模式。“比如搞城市建设,并不是按照建设规律来安排时间,而是先规定某个日子——比如国庆前必须完成。在这个政治要求下,有时不得不成立一个领导班子。
  
  还有学者说,临时机构的规格一般比较高,在协调事情的时候,甚至比常设机构更有用。
  
  出现的问题
  
  自由度高 易滋生腐败
  
  周望在做政府临时机构研究时发现,临时机构的成立很随意,只要政府认为有必要,就下发个文件成立。“自由度太高了。
  
  如某地有环保工作领导小组,又成立某区域或某河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有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又建立“网上信访”工作领导小组。
  
  更重要的是,这些临时机构成立之后缺乏监管。邵德兴说,至今还没有一部法律或者较为完善的法规,来规范这些临时机构。
  
  临时机构的领导大都是领导兼任,成员编制仍在原来单位。原来单位对员工监管不到位,又没有新的监管部门来监督。“现在的临时机构可以说是乱象丛生。”周望说,尤其是财务不透明,滋生腐败。
  
  郑州市就曾出现过这样的例子。郑州市二七区委原常委、统战部部长曲连文,在临时机构担任副指挥时,帮助开发商和工程承包商谋取利益,受贿金额近千万元。类似案例并不少。2011年,原广州市花都区城市信用社停业整顿工作组组长黄某某、组员李某某,就利用工作组的身份受贿。2010年10月,湖南省耒阳市“矿征办”55人贪污受贿案开庭,其中领导班子成员涉案金额达300余万元。
  
  除了临时机构内部易产生腐败现象,邵德兴担心,一些地方领导会形成依赖,“其实这是人治,不是法治。
  
  出路探讨
  
  观点A
  
  政府管得少了 临时机构自然会变少
  
  去年年底,中央纪委监察部对参与的125个议事协调机构进行调整,取消或不再参与各类议事协调机构111个,对确需参加的予以保留,避免出现职能“越位”、“错位”等问题。各省市纪委参与的议事协调机构平均减少60%以上。
  
  “中央一直在做改革,强调简政放权。”邵德兴说,这是个好现象。他认为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是解决临时机构膨胀的方法。
  
  邵德兴告诉河南商报记者,只有政府管的事儿少了,不会遇到问题就牵涉好几个部门时,临时机构自然会变少。
  
  观点B
  
  以法律形式规定 部门之间必须协调
  
  在学界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完善行政协作制度。这也就是说,在强调职能划分清晰的同时,以法律形式规定,机构与机构之间必须协助,使各部门互相支持配合的责任和义务法定化。
  
  不过周望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他说,国外的这种临时机构也不少见,不过要比我们的更规范。
  
  他说,在国外要成立临时机构,需要议会批准,更重要的是在预算上对临时机构控制得很紧。
  
  周望的建议是应该尽快完善临时机构的相关规定与法律。只要从源头上控制准入机制,在行使权力时受到约束,临时机构还是政府常设机构的一种有效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