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友谊之桥—非洲华侨华人点滴

04.12.2015  11:19

  中非从来就是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几十年来,相互支持、相互信任,平等互利、团结协作始终贯穿中非关系的主轴。从周恩来总理和纳赛尔总统在万隆会议上的重要会晤,到非洲人民支持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再到中国援建非洲交通大动脉坦赞铁路,这些都是中非人民永远铭记的共同记忆。而在这些辉煌的大事件下,许许多多将青春和汗水留在非洲大地上的华侨华人则用自己一点一滴的情怀编织出中非关系牢固的纽带。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两位为中非友好做出卓越贡献的华侨华人。

  非洲有个华人酋长

  酋长,在非洲被称为“传统领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许多非洲国家独立后,出于社会稳定和民心安定的考虑,保留了酋长制度。今天的酋长,虽然失去了往日的显赫,权力受到一定限制,但仍然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特殊的角色,也享有某些特权,依然受到民众的顶礼膜拜。一个在北京留过学的尼日利亚年轻人说,他们国家不少酋长的子女到英美等国留学,有的还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本可以在国外过上舒适的生活,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子承父业,手执权杖,身着长袍,蜗居茅屋,过起“优哉游哉”的酋长生活。

  在尼日利亚,胡介国称得上声名显赫。在港口城市拉各斯,只要提起他的名字,几乎妇孺皆知。他是尼日利亚金门集团公司董事长、尼日利亚中国友好协会第一副会长、尼日利亚中国商会名誉会长、尼日利亚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秘书长以及尼日利亚国家最高经济参议集团成员。此外,他还有一个令人惊讶的身份——酋长。在非洲,酋长要么靠家族世袭,要么靠民众推选,推选对象在当地人中选择。

  那么,一个华人怎么会当上非洲的酋长呢?

  胡介国的经历让人感动。他在国内下过乡,插过队,当过工农兵大学生,上世纪70年代到尼日利亚继承父业。因为他对父亲的纺织厂不感兴趣,便去加拿大学习饭店管理,学成后回到尼日利亚,在一家名叫“香格里拉”的饭店打工。拉各斯是尼日利亚昔日首都、著名国际港口城市,那里的饭店业自然竞争激烈,但“香格里拉”饭店在胡介国的精心管理下,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这段打工经历,既为胡介国在当地创业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他日后的事业发展挖出了“第一桶金”。

  20世纪90年代中叶,西方国家以人权为借口,对尼日利亚实行经济制裁,使该国经济陷入困境。就在这时,胡介国投资500万美元,在拉各斯兴建起豪华的“金门大酒店”。酒店开幕式上,尼日利亚旅游文化部长深情地说:“金门大酒店不仅为我们带来了中国饮食文化,也带来了中国人民与尼日利亚人民患难与共的友谊,共创明天的气概。”自开业以来,金门大酒店以优质的菜肴、真诚的服务和舒适的环境,逐渐在尼日利亚饭店业中脱颖而出。许多外国政要指名到“金门”就餐。后来,胡介国又办了千禧饭店、金鸿建筑集团公司等,拥有了一个实力强大的企业集团。

  中国驻尼日利亚使馆的一位官员说,胡介国是一个“责己严、待人宽”的企业家。他一年四季穿着T恤衫和短裤,常常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他在酒店里同当地服务员一道为顾客端菜送饭,在工地上同当地工人一起搬运砖头。在他的企业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职工结婚,他送钱送礼;职工过生日,他组织庆贺;职工家庭遭遇不测灾难,他将补助金送到职工亲属手中。当地职工待遇优厚,心情舒畅,都愿意为自己的华人老板效力。他为促进中尼两国的友好合作做了大量的事情,从不索取任何好处。中国土木公司在尼日利亚承建的3000公里铁路改造维修项目,就是他出面帮助联系的。他还为当地做了许多善事,如垫资兴建了许多所中学等。

  鉴于胡介国的重要贡献,经当地民众推举,尼日利亚全国一级大酋长于2001年封他为当地酋长。胡介国是当时尼日利亚也是非洲唯一的华人酋长,这在当地和华侨华人界引起很大反响。2004年7月,胡介国被尼日利亚总统任命为总统顾问。2011年11月,胡介国又获得尼日利亚2010-2011年度“国家荣誉奖”,以表彰他对促进中尼两国人民友好和尼日利亚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获奖后,胡介国表示,“国家荣誉奖”并不是颁发给他个人的,而是对扎根于尼日利亚的几代华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肯定。

  华文报纸非洲腾飞

  2009年5月29日,《非洲华侨周报》在博茨瓦纳首都哈博罗内创刊,古老的非洲大地上诞生了一份新的华文报纸。转眼间,当年“牙牙学语的婴儿”已走过6个年头,现已覆盖南部非洲多个国家,成为当地华人必读的中文刊物。回忆起5年的办报历程,《非洲华侨周报》社长南庚戌直言遇到过很多困难,“但收获更多的,是报纸茁壮成长的喜悦”。

  在很多人印象中,博茨瓦纳“陌生而遥远”。近年来,这个拥有200多万人口的南部非洲国家迎来了大批华侨华人,尤以福建等沿海省份的侨胞居多。1999年,南庚戌从北京坐飞机到哈博罗内,下定决心“在非洲闯出一片天地”。

  由于不懂当地语言,很多非洲华侨华人无法了解当地的社会环境和风俗习惯。南庚戌觉得,古老的非洲大陆是华侨华人寻梦的热土,创办一份中文报纸为华侨华人提供信息很有必要。

  2001年,南庚戌开始了艰辛的探索:他用A4纸将自己编排的新闻打印出来,用订书器装订后挨家挨户发给华人商铺;为了维持运营,他把自己实业公司的资金投入到报纸里;为了吸引人才,他一遍遍往国内跑,时刻留意招揽优秀青年到非洲发展。但是,囿于对非洲的“刻板印象”,国内很多人并不相信“南部非洲国家是安全的”。

  “回想之前走的路,想哭的心情都有。”南庚戌虽是调侃,却道尽背后的心酸。经过多年摸爬滚打,2009年,面向整个非洲的《非洲华侨周报》正式创刊,总部设在博茨瓦纳。多年来,辛勤浇灌的种子终于结出果实。

  《非洲华侨周报》创刊以来,受到中国大使馆与侨团的大力支持,现已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唯一一家跨多国发行的华文报纸。报社拥有稳定的采编、广告、发行团队,算上总部和各分部的当地员工,共有几十人。报纸对开彩色20至40版,每周五免费发行1万余份,主要版面涵盖报纸发行国的当地新闻、非洲新闻、国际新闻、中国新闻(含港澳台)等。

  从2009年起,《非洲华侨周报》与《人民日报海外版》合作出版非洲周刊,及时为旅非侨胞摘编《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权威资讯,深受读者喜爱。短短5年间,《非洲华侨周报》已成为当地华侨华人的必读刊物。

  南庚戌介绍说,2010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主席访问博茨瓦纳时,看到了在当地发行的《非洲华侨周报》暨《人民日报海外版》非洲周刊。在与华侨华人见面会上,他夸赞这份报纸说:“爱国思乡之情跃然纸上,我很感动。

  2013年7月,《华侨周报》在赞比亚成立分部;2014年1月,报纸在坦桑尼亚正式发行,华侨华人经常光顾的超市、饭店、宾馆均有《人民日报海外版》非洲周刊的身影。此外,报社还聘用当地的职业媒体人,创办了英文报纸《环球邮报》,向主流社会发出声音。

  在纸媒运营风生水起之时,南庚戌积极探索新领域的突破。目前,非洲华文传媒集团已涉猎报纸、电视、网络、华文学校等文化传播平台,建立了合作广播电台,并积极探索影视剧作品的有效落地。每天,报社微信公共账号都会准时推送非洲资讯,移动终端和大型网络阅读平台已经上线。

  “非洲已成为一片热土。我们特别欢迎敢闯敢干的优秀青年到这里追逐梦想。”南庚戌说,目前,全媒体集团已成功跻身当地媒体市场,“乘风破浪,整装待发”。

  “创办华文报纸是出于公益心,也基于我对传媒事业的挚爱。”谈起办报故事,南庚戌“不忘初心”。面对未来,他同样信心满满:“广袤的非洲拥有广阔的天地,我们将忠实记录非洲侨胞的打拼历史;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助力华人奋力前行。

  (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记者白阳编辑整理,材料来源: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