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郑州每平方公里GDP过亿,中心城市味道渐浓

27.06.2017  15:43

GDP密度,成为观测一个地方经济密度和经济发达程度的新视角。在媒体统计的数据中,有18个GDP密度超过1亿元/平方公里的城市,绝大多数位于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地区,只有郑州和武汉位于中部。作为中部人口大省的省会城市,郑州近年来实力频现,在各项国家战略叠加效应下,中心城市味道渐浓,未来表现更加可期。

大郑州实力再现

近日,第一财经对各城市的GDP密度进行统计,目前共有4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GDP密度超过了0.5亿元/平方公里,共有18个地级市的GDP密度超过了1亿元/平方公里。其中最高的是深圳,每平方公里的GDP产值达到了9.76亿元,处于全国领先位置。

生产总值(GDP)密度或者地均GDP,指的是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地方的经济密度和经济发达程度。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GDP密度是按照建制市范围内的总面积来计算。由于许多城市下辖有不少县市,或者远郊区,一些城市的山体占比较大,这些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口密度。

大郑州凭借1.07亿元/平方公里成绩成为GDP密度超亿元城市

数据显示,2016年郑州完成生产总值7994.2亿元,面积为7446平方公里,地均GDP为1.07亿元/平方公里。

18个GDP密度超1亿元/平方公里的城市

郑州的抢眼表现在相关数据中也有所体现

数据显示,,自2011年至2016年,郑州市GDP年均增速为9.6%,居全国35个大中城市12位;规上工业增速9.7%,居全国35个大中城市13位;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7994.2亿元、增长8.4%,分别高出全国、全省1.7个、0.3个百分点,名列全国城市第17位,比上年前移1位,省会经济首位度19.9%;全年财政进账首破千亿,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达到1011.2亿元、增长14.3%;进出口总值完成550.3亿美元,占全省的77.3%,继续位居中部省会城市首位。

2017年,郑州敲定“GDP达到8700亿元、总人口达到1001万人”的小目标

在新发布通知中,郑州市政府明确,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左右,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进出口总值增长3%左右,实际利用外资与上年基本持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新增城镇就业13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2%左右,节能减排、环保等约束性指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自身实力的节节攀升,也让郑州以多维度上的优势在各类榜单上成为打榜常客

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发布的“2017中国‘一带一路’最具开发潜力城市排行榜”中,郑州强势介入位列第二位;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公布的《2017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郑州首入新一线城市名单;腾讯QQ大数据发布“ 全国城市年轻指数报告”上,郑州年轻指数高达80,在全国城市年轻指数前20榜单中名列第5,超过北上广津等一线城市;……

近年来,一系列政策陆续砸向郑州。诸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贸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等国家战略规划和平台相继落地。叠加优势下,未来郑州表现可期。

深圳则以9.76亿元/平方公里的产出,成为榜单中第一位

统计数据显示,GDP超过1亿元/平方公里的地级以上城市共有18个,其中有16个城市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主要是在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地区。

排名第一的深圳,每平方公里的GDP产值高达9.76亿元,是第二名上海的两倍多。在四个一线城市中,深圳的GDP虽然位居第四,但是由于它的土地面积最小,每平方公里产生的GDP也最高。

数据来源:第一财经根据各地统计局相关数据统计而成

数据显示,深圳的土地面积为1997平方公里,同为一线城市,上海的面积是6300多平方公里,北京为16800多平方公里,广州则是7300多平方公里。也就是说,深圳面积大致相当于北京的八分之一,上海、广州的三分之一。在目前城区人口规模超过500万的城市中,深圳无疑是面积最小的。即使在所有的一、二线城市中,其面积也仅略大于厦门。

如此狭小的土地面积,如此高的GDP密度,说明深圳的土地空间日趋饱和,成为其发展的一大瓶颈。在此情况下,近几年呼吁深圳合并东莞、惠州的声音此起彼伏,不过在现有的计划单列体制之下,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原因在于,深圳作为计划单列市,在税收方面直接与中央分成,不上缴所在省,在这样的背景下将东莞和惠州并入深圳,对广东省级财政而言,无疑是少了重要的财政贡献来源,反过来也会进一步增大省级财政压力。

在现有的计划单列体制短期内难以调整的情况下,深圳未来要进一步拓展空间,只能通过打造大都会圈等形式,实现在更大范围内的区域融合与一体化。如今深圳与周围地区的分工与合作已十分紧密,比如华为的总部在深圳,但生产基地放在东莞。再比如深圳与汕尾合作打造的深汕特别合作区,也是深圳扩展自身发展空间的一个重要途径。

上海的GDP密度高居第二,沪广深等正加快疏解非核心功能。

榜单显示,上海的GDP密度高居第二,每平方公里达到了4.33亿元。去年上海GDP达27466.15亿元,比上年增长6.8%,继续位居各大城市第一位。作为人口达2400多万的超大城市,目前上海正在加快疏解非核心功能。

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上海市未来将会逐步疏解城市非核心功能,实现“研发在上海、生产在外面”的目标。规划提出,要有力疏解城市非核心功能,逐步推动城市非核心功能向郊区以及更大范围疏解。同时加强长三角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推动错位竞争、优势互补。

位居第三的是邻近深圳的“世界工厂”东莞,GDP密度达到了2.77亿元/平方公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出口贸易的发展,东莞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形成以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纺织服装、家具、玩具、造纸及纸制品业、食品饮料、化工等八大产业为支柱的现代化工业体系。目前东莞的土地开发强度日益饱和,不少产能也要外迁到粤东西北乃至内陆省份。

位居第四的是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的省会广州。近两年来,先后有思科、富士康等一系列大项目落户广州,广州发展有重新加快的趋势。

在广州之后,厦门、佛山、无锡、苏州、中山、南京分列第5~10位。

GDP密度超过1亿元/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只有武汉和郑州位于中部。

从地域分布上看,GDP密度最高的10个城市全部位于南方沿海地区,其中5个位于珠三角,4个位于长三角,厦门则位于闽南三角洲。

这10个城市的第一大特点是,地理面积都较小,全部都在1万平方公里以内。其中,上海是面积最小的直辖市,深圳和厦门在30多年前设立经济特区时,政策规定是一个经济特区只能带一个县,因此这两个城市总面积都在2000平方公里以内,厦门则更是目前一、二线城市中面积最小的城市。此外,东莞和中山在改革开放初期都只是一个县,后面直接升格为地级市,所以面积都不大。这两个城市下不设县,而是由市直管镇。

扩大到18个GDP密度超过1亿元/平方公里的城市来看,绝大多数位于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地区。共有16个城市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只有武汉和郑州位于中部,这两个城市均为中部人口大省的省会,均进入了国家中心城市的行列,发展前景广为看好。

另一方面,GDP密度与辖区内的自然地理面貌有紧密的关系。一些辖区内有较多山地、丘陵地貌的城市。比如北京虽然总面积超过了1.6万平方公里,但山地面积占比就达到了62%,因此北京的GDP密度仅位列第11位,但如果只计算主城区,北京则是GDP密度最高的地方。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杭州。杭州地形复杂多样,其中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66%,大多分布在西南部,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平原占总面积的26%。因此杭州的GDP密度仅为0.67亿元/平方公里,位列全国第30位。

值得注意的是,浙江省是我国直辖市之外居民收入最高的省份。不过浙江的GDP密度相比珠三角和苏南地区都有明显差距,没有一个城市的GDP密度超过1亿元/平方公里。这主要与浙江省内山地较多、平原较小,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较小、人口规模较小有关。

其中,浙江省内GDP密度最高的城市是嘉兴,位居全国第19位,达到了0.96亿元/平方公里,有望在今年突破1亿元/平方公里的大关。

附:41个GDP密度超过0.5亿元/平方公里的城市 图源:第一财经

【责任编辑:靳静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