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之“全景郑州”特刊在莫斯科发布

01.09.2014  10:03

  文化的力量,可以跨越地域,跨越民族,跨越时代。

  而两个城市的交流,文化当属最佳媒介。

  8月25日到29日,郑州城市形象国际推广工程之中原文化“走出去”活动,走进了俄罗斯的莫斯科、圣彼得堡和芬兰的赫尔辛基、坦布雷。

  郑州到莫斯科,空中距离7000公里,但距离并不能阻隔两个城市间的文化交流。

  2006年3月22日,普京到访少林寺,俄罗斯掀起中国少林功夫热潮。从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民众的交流中,记者了解到很多俄罗斯人大多是通过少林功夫了解郑州的。文化的穿透力如此强劲,翻山越洋,来到欧洲。

  2013年7月19日,郑欧国际班列开通,一条万里铁路线串起了郑州和俄罗斯以及欧洲的商贸业。

  这一次,北京时间8月25日16点30分(莫斯科时间8月25日12点30分),《中国风(俄文)·全景郑州》特刊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举行首发式,再次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城市掀起中国文化和郑州热。

  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俄罗斯报》、郑州报业集团、郑州人民广播电台合作出版的《中国风·全景郑州》特刊,通过20个版面的精彩图文向俄罗斯读者宣传郑州、推介郑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东欧总站站长李支援,郑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哲,《俄罗斯报》副社长叶甫盖尼·阿波夫等媒体代表,郑州报业集团、郑州电台负责同志及部分国际台听众在莫斯科参加了启动仪式。

  王哲接受俄罗斯媒体采访时说,郑州是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且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和交通优势。随着郑欧专列开通、普京总统的造访以及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投资环境的日益改善,郑州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

  2013年3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进一步加速了郑州迈向国际化航空大都市的步伐。

  除了少林功夫文化,作为八大古都之一,郑州还有着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五千年的黄帝文化、三千六百年的商都文化。此次《中国风·全景郑州》特刊发行,就是想让俄罗斯人民对郑州更为直观、更全面的了解,有助于传播郑州的文化精髓。王哲在推介会上的介绍,激起了现场很多俄罗斯媒体想到郑州深入采访的愿望。

  《俄罗斯报》副社长叶甫盖尼·阿波夫告诉本报记者,俄文《中国风》杂志已经出版四年,全部由中俄两国记者共同采写,《俄罗斯报》负责在俄境内发行。出版“全景郑州”特刊,也是双方第一次以特刊的形式介绍中国的省会城市——郑州,对郑州首次进行俄罗斯式的全新阐释和解读。

  他说,报纸通过《郑州:中华文明的开篇》、《航空港为郑州插上腾飞的翅膀》、《从都灵到郑州》、《一座少林寺,一座嵩山》、《郑州街舞 “炫”动世界》等文章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解读郑州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时尚未来。

  通过俄罗斯媒体的本土视觉,郑州特有的城市精神与文化内涵跃然纸上。这些全方位的介绍和丰富的图文,将会让俄罗斯主流社会对郑州这座既蕴藏深厚传统文化、又充满现代国际化活力的城市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启动仪式后,中俄双方媒体就行业间的深度合作、推广文化交流进行了洽谈,在文化产业投资、规划以及文化项目产业链开发方面进行了交流。

  本次《中国风·全景郑州》特刊是《中国风》总体活动的一部分,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郑州城市发展新况的集中展示。

  郑州特刊的发布,一方面显示了郑州文化在中原文化、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表明了郑州市委、市政府及民众对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的重视,更体现了郑州这座年轻而古老的城市,在传承悠久历史文化的同时,不断创新发展的精神。

  其实,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同郑州一样,也是历史悠久的红色古城,世界文化遗产丰富。

  无论俄罗斯民族的辉煌往昔,还是世界闻名的宗教文化,又无论是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美术馆的伦勃朗和亨利·马蒂斯作品,协调的建筑、大道和运河,马林斯基的经典歌剧和芭蕾,都形成了强烈的国际文化符号,给予俄罗斯这两个城市以强大的文化力量。

  郑州,这座距莫斯科空中距离7000公里以外的风格截然不同的城市,如今,因为文化的纽带而不断拉近。如何强化文化对于一座城市的拉动和提升作用,也是本次“全景郑州”欧洲行要寻找的答案之一。

  这是最好的时代,对俄罗斯来说如此,对芬兰来说亦是如此。明天,本报记者“全景郑州”欧洲行将为您讲述芬兰最好的时代,以及中国郑州与芬兰坦佩雷的“文化联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