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版图将出现一块“浙江高地”
新华网浙江频道3月28日电(记者 李亚彪)28日,浙江省省长李强在“2015中国(杭州)财富管理论坛”上表示,中国金融创新的舞台上将传出“浙江好声音”,中国金融版图上将出现一块“浙江高地”。
李强说,新常态下的浙江经济在呼唤金融创新,也在催生新金融。2013年6月“出生”的余额宝,短短5个月,就成为中国基金史上首支规模突破千亿的基金,到去年年底基金规模接近6000亿元、用户1.85亿。中国金融业已经步入了一种新常态,一个不创新就不能活的时代,一个新金融驱动变革的时代。
“随着互联网与金融的深度融合,新金融业态会大量出现,金融会加速‘去中心化’,传统意义上的金融中心可能或正在发生位移。我认为,浙江的机会来了。”李强说。浙江人均GDP两年前就迈上1万美元的新台阶,这是金融业发展的黄金时期。而浙江经济在新常态下从投资拉动、出口带动、要素推动为主,转向创新驱动,大量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应运而生,传统银行信贷服务难以匹配,必然扩大直接融资,催生新金融。
李强认为,历史上,浙江省诞生过新中国第一个私人钱庄、第一家民营股份制信用社、第一部规范民间借贷的地方法律,浙江有财富管理的基因,有能力成为中国金融创新的一块高地。这些特殊的基因,使金融深深扎根于浙江大地。近年来,浙江省金融业增加值接近3000亿元,占GDP比重达8%左右,分别列全国第三、省区第一。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地方金融等方面,都形成了相应的“浙江品牌”。
李强说,浙江发展新金融有三大优势:一是资金量大,浙江藏富于民,目前全省存款余额8.3万亿元;二是特色明显,浙江的互联网金融优势在全国独一无二,拥有蚂蚁金服、同花顺等一批互联网金融企业,法人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量居全国第一;三是充满活力,浙江省股票交易额、期货交易额、基金交易量一直居全国前列,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349家,市值超过4.5万亿元,全国20%以上的私募资金来自浙江,全国首批5家民营银行试点,其中2家在浙江,4家主发起人为浙商。
“在银行总部集聚上,浙江比不过北京、上海,但在非银金融,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等新金融业态上,浙江完全有机会坐上‘首班车’,步入‘快事道’。”李强说。浙江已在2014年把新金融列入支撑未来发展的大产业之一,正加快“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民间财富管理中心”建设,努力成为中国金融创新的实验田。省政府决定设立200亿规模的产业转型升级基金和信息经济发展基金,民营企业也在筹备设立浙商成长基金、“浙民投”基金等一批百亿级基金,让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向浙江集聚,让越来越多的创新要素向浙江集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