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豫剧 中国精神

29.04.2016  17:49
 

中国豫剧 中国精神”研讨会现场

中国豫剧 中国精神”研讨会部分与会人员合影

4月8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研究中心、中国艺术报社、《中国戏剧》杂志社承办的“中国豫剧、中国精神——豫剧传承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中国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王文章,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季国平,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李霞,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党委书记汪荃珍与北京、河南等地的30多名戏曲理论家参会。会议围绕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3月12日至4月6日)进行研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谢柏梁主持了会议。现将研讨会上部分与会专家的发言摘登如下,以飨读者。

王文章(中国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这次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之所以成功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名家云集、名剧荟萃。展演既有传统戏,也有新编历史剧、现代剧,剧目和演员高超的艺术水平提醒我们,珍视戏曲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第二,展演活动由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等主办,由河南豫剧院具体组织,文化部、中国剧协共同推动。戏曲的振兴更多地要靠戏曲人自己的努力。举办这类活动,理应让它真正成为社会、民众广泛参与,积极组织、共享成果的有效方式和途径。由这次活动可以看出,主管部门要更多从经费、政策上给予支持,同时下放职能,让文艺院团主动承担责任,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这次展演提供了很好的经验。第三,充分尊重和发扬了戏曲本体的审美魅力。特别是新编的一些剧目,很多地保留、借鉴、运用了传统戏曲的表演形式。戏曲创新是必需的,但创新首先应考虑从戏曲资源本身吸收营养,要重视本体的艺术价值,特别是戏曲的形式美。戏曲的传承、发展、提高,离不开挖掘传统。在这次展演中,戏曲(豫剧)本体审美特征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这次展演的成功,是在习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后繁荣发展文艺事业一个具体的很好的呈现,戏曲艺术工作者自身的创造力被激发出来。《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出台,为戏曲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有赖中央政策的扶持,戏曲界通过自身努力,戏曲的传承发展大有希望。

季国平(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豫剧进京展演是在领导、专家、观众通力支持下做成的盛事。为豫剧进京展演做一些推动工作,我们义不容辞。对于本次展演,我有几个方面的感想。第一,同一剧种的跨省集中展演堪称戏剧界的盛事。一个剧种跨省同演很少见,既是豫剧界的一件盛事,也是全国戏曲界的大事。既是豫剧自身实力的展示,也是一次听取观众意见、不断加工提高的过程。展演一共开了十几场座谈会,既满足了戏迷的要求,又能让专家、老师多提意见。这次展演活动,不管是首次亮相的剧目还是已经有一些成果的剧目,都在不断进步、不断成长。第二,这次展演中有不少青年豫剧人领衔主演。一类是新创剧目,一类是经典剧目。通过经典的复排带动对青年人的培养,既是一个培养青年人的好手段,又能让戏迷重温经典。从这次豫剧进京展演的盛况可以看出豫剧艺术传播的广泛和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豫剧进京展演是在习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的重要精神指导下,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地方戏在当代传承和发展的大背景下举行的,并且有以李树建为代表的艺术家的大力支持,对推动豫剧的发展意义重大。豫剧进京展演是一个机遇,不仅推动了河南豫剧的发展,而且带动了全国豫剧的发展,最终推动全国戏曲的发展。第三,关于豫剧今后的发展方向。戏曲艺术在当代传承的3个关键词,即文化自信、审美风范、还戏于民。增强文化自信、彰显审美风范是戏曲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豫剧发展的关键。如果我们以这样的姿态来振兴发展戏曲艺术,中国戏曲将前途无量。要把握好戏曲艺术之美,关键是要明确抓住什么、传承什么、发展什么,豫剧也同样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问题。我相信河南豫剧经过这次具有阶段性辉煌的成果展示,今后会越来越好。

李霞(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豫剧进京展演得到了领导、专家、戏剧爱好者的广泛赞誉,我们非常感谢专家们多年来对河南艺术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特别是对中国豫剧的关注与支持。传承戏曲和发展戏曲,河南在行动。首先,豫剧院扛起了中国豫剧的大旗,努力推动豫剧的传承发展。去年全国豫剧院团工作交流会召开,我们了解到不同地方豫剧院团的生存现状,并制定了豫剧今后的发展举措,增加了豫剧从业者的自信心,增强了传承发展好豫剧的信心和责任感。其次,在豫剧高级人才培养上,我们设立了全国豫剧高级表演人才的豫剧培训班,有利于豫剧的长远发展。最后,此次豫剧展演分布广、参与度高、影响大。这得益于领军人物李树建,得益于豫剧院这个团队。通过此次豫剧的联合展演,我们积累了经验,为下一步筹备类似的大型活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河南省文化厅对戏曲艺术的发展给予了许多支持。首先,在政策方面,河南省正在贯彻国办52号文件,省委常委会研究确立了对国办的52号文件要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的名义发一份实施意见,这个文件立足于在河南落实国家既有政策,并在地方实践上取得突破。其次,省政府在逐渐加大对文化、艺术工作的投入。主要体现在对创作的扶持和惠民服务上。第三,省文化厅强化队伍建设。实施了河南艺术名家推介工程,培养青年后进人才,在中国戏曲学院开设了豫剧、曲剧本科班。最后,今年启动中青年优秀人才推动工程。我希望豫剧能够在大好机遇、大好政策环境下有突破性的提升和发展。

黄俊棋(恒品文化·戏缘创始人):豫剧进京展演活动,我们派出了拍摄团队、录制团队,还有台前、幕后、花絮的记录团队。此次豫剧演出与网络的深度结合,称为“四位一体”,即艺术家、媒体、演员、观众的结合,把豫剧展演月的立体形象展现给大家。在戏缘平台与全国建立的各家媒体链接的基础上,我们得出了一组比较详实的关于点击率的数据:《盛世豫剧》是第一场,新闻链接69条,视频点击23条,共计92条,总点击是700多万;《五世请缨》新闻链接60条,视频点击19条,共计79条,总点击率630多万;《花木兰》新闻链接61条,视频点击19条,共计80条,总点击率600万左右;《三哭殿》新闻链接57条,视频点击16条,共73条,总点击率590多万;《大漠胡杨》新闻链接31条,视频点击19条,共计50条,总点击率270多万;《吴琠晋京》新闻链接33条,视频点击14条,共47条,总点击率290多万;《都市阳光》新闻链接36条,视频点击14条,共计50条,总点击率210多万;《朱丽小姐》新闻链接37条,视频点击16条,共计53条,总点击率490多万;《九品巡检》新闻链接103条,视频点击36条,共计139条,总点击率910多万,等等。此次豫剧进京展演的平均上座率是95%以上。这次豫剧展演与互联网的结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以后剧团与互联网的合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通过此次豫剧的展演,我们看到了中国戏曲的宝贵精神,同时也让我们看到振兴发展中国戏曲有很大的希望。

崔伟(中国剧协秘书长):豫剧进京展演共23场演出,每场戏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此次活动最让我感动的有两点:第一,这次活动有一个全国性的联盟,使得豫剧能够整体性地进京展示,得到强烈的释放。戏曲艺术的繁荣最重要的是建立在各个剧种本身繁荣的基础上,特别是豫剧这种流播比较广泛的剧种,多省区的联合展示、交流、总结,有益于豫剧的长远发展。第二,承办过程中李树建对豫剧进京展演的设计起点很高。他立足于现实、又聚焦传统的立体展示,既展示名家,又着力培养新人,更重要的是既服务社会、服务文化,同时又服务观众。豫剧展演既有经典的传统剧目,又有新创作的剧目,在这些剧目的豫剧风格方面,李树建非常有见地、有追求。他追求的是豫剧整体的文化风格和特有的艺术风格,展示的是豫剧的群众性、乡土性、现实性、欣赏性特征。第三,此次演出阵容大、剧团多、地域广,更重要的是具有时尚性,它做到了戏曲传播和市场的结合。

康式昭(文艺评论家):豫剧进京展演带来了戏曲艺术春天的气息,我们看到了振兴戏曲的实绩,呈现出一派兴旺发达的景象。展演豫剧艺术的盛宴,充分贯彻了“三并举”剧目政策,并取得很好的成绩。剧目政策“三并举”的第一条是要继承和接受优秀的传统剧目。例如,《五世请缨》实现了戏曲艺术的最高境界——保留,第一是保留在舞台上,第二是保留在观众心目中,第三是保留在戏曲发展的史册上。戏曲艺术的保留有艺术和思想两个层面,《五世请缨》是艺术层面和思想层面同时具备的优秀保留剧目。从思想层面上,它宣扬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巾帼主义,这是永恒的主旋律;在艺术层面上,它不仅有演员精彩的表演,还有优秀的音乐唱腔设计、戏剧情节结构,以及生动的语言等。我们看到青年演员继承了传统,排演了经典传统剧目,因此,我建议对于优秀的保留剧目、传统剧目也要进行加工整理。“三并举”政策的第二条是新编和改编历史剧。例如,《程婴救孤》已经达到了顶峰,它突破了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解构主义”的包围,坚守了民族的精神家园,坚守了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三并举”政策的第三条是创演现代戏。河南省豫剧院三团出现了现代戏的“三好”,一是出了一批好剧目,二是积累了好经验,三是形成了好传统。

龚和德(戏曲理论家):豫剧在北京的展演是空前的、全国性的,这个行动是在党和国家对戏曲支持的大好形势下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地方戏展演。没有魄力、没有实力、没有自信心、没有高度的责任感,是做不出这样的大举动的。河南是戏曲大省,豫剧是梆子腔系统中观众最多、流行最广的大剧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前后,它在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五大流派之后真正崛起,有了全国性的影响。豫剧能够有当下的局面,非常值得研究。豫剧为什么能走那么远,成为梆子腔最大的剧种?第一,声腔优势。豫剧的男女声、真假声契合得特别好,既有梆子腔慷慨的特点,又不同于秦腔一般激烈,比较柔和,豫西调和豫东调两种风格的相互补充和融合,使得豫剧能够达到豪迈与缠绵的结合。第二,语言优势。豫剧的方言既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情,又有普遍接受的可能性。第三,创作力优势。豫剧出现了一批优秀剧作家、导演和新的表演名家,它在表现现代生活题材中,走在各剧种的前列。豫剧在“三并举”剧目政策的大前提下,在表现现代生活方面更加突出,更加接地气,更加体现当代观众的精神需要。以上三点,铸就了豫剧当下的盛况。

王安葵(戏曲理论家):豫剧的进京展演,让我们得到了很好的艺术享受。第一,河南省豫剧院组织的豫剧进京展演活动体现了兼济天下的担当精神,这种精神是有历史渊源的,如传统剧目《穆桂英挂帅》里“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这是豫剧的精神,也体现了中国的精神。国家院团和省院团不仅要演一些优秀剧目、要为观众很好地服务,而且应该承担起把本剧种、本地区的戏曲人团结起来,繁荣戏曲艺术事业的责任。戏曲命运如何,首先要有好的政策。在这种保障下,需要戏曲人奋发有为,河南省豫剧院做出了很好的榜样。第二,河南省豫剧院重视培养、发挥本地的艺术人才、艺术力量。河南省豫剧院突出了以本地的剧作家、导演、作曲家为主的特点。第三,在剧目的选择上,“三并举”剧目政策符合戏曲艺术的规律。河南省豫剧院很好地实践了“三并举”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它在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目、现代戏的创作上达到了平衡的状态,因此能够得到观众的欢迎。上世纪90年代,河南讨论的“叫座”剧目不是个别现象,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都有“叫座”效应。“叫座”效应的产生,是剧目创作能够抓住观众的审美心理,能够把豫剧优秀的传统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的结果。有了“三并举”的剧目政策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就能使豫剧保持“叫座”剧目的优势,此次豫剧进京展演的效应也会继续发挥。最后,新的传播方式和平台的利用,对推动豫剧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谭志湘(戏曲理论家):当今戏曲界提出的传承发展问题,实际上就是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传承发展的目的是出优秀的作品,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出观众喜爱的作品。戏曲艺术是综合的艺术,对文本的忽略,就很难出现成功作品。所以,这次豫剧的进京展演,让我感觉到文本的重要性。例如,《都市阳光》文本为该剧提供了创新的基础,因此在戏曲的舞台表演中就自然而然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该剧在继承豫剧传统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创新,文本为创新提供的基础是不能忽视的。当现代因素进入豫剧的时候是一种创新,同时也给演员、创作提出了挑战,那就是现代元素和豫剧固有的传统元素如何结合的问题。我认为如何继承、创新是实践者和理论者的问题,不能捧杀,也不能棒杀,应该指出未来方向,《宇宙锋》继承了陈派的表演艺术。因此,继承的精神是很重要的。如果豫剧在走向正确发展道路的同时与理论家共同创作,那么它未来的发展道路是非常宽阔的。最后,不管是哪出戏,都要经受住观众的考验,让观众喜欢,才是最重要的。

安志强(文艺评论家):我重点谈河南豫剧院三团。第一,在中国戏曲现代戏的历史上,三团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其中《朝阳沟》不仅是三团的重要品牌,也是中国现代戏的重要标志。第二,三团现代戏的表演传承。首先,三团特有的荣誉感是这个团体的重要支柱,有了这个荣誉感,他们就把生命视为艺术,荣誉与生命的融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凝聚力。其次,剧目建设。三团在不断扩展剧目创作的题材,由配合政治宣传到真正艺术创作理念的树立。例如,《朝阳沟》立足于生活的提炼、人物的塑造、豫剧的个性发展,使得这部现代戏在上世纪50年代就具有独特的演出风格,受到观众的广泛欢迎。《焦裕禄》写出了焦裕禄独特的个性,他在做官与老百姓的生命之间选择了老百姓,因此,焦裕禄的形象就树立起来了。这些戏的成功之处在于题材在扩展、视角在变化。在剧目创作中,我们要注重人性的表达,以此增强人物的思想性和感染力。第三,艺术鉴赏。很少有戏曲演员能够真正熟练地驾驭程式,使之成为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同时把内心体验表现出来。三团在创演现代戏上做到了:第一,没有将话剧加唱视为褒词。第二,对旧有程式的利用和改造。因此,三团承担着表演现代戏的责任。

王蕴明(文艺评论家):豫剧此次进京展演为首都人民带来了精神食粮,张扬了主旋律和核心价值观,展现了豫剧之美。此次豫剧13个院团携手并进、互相学习,为繁荣戏剧创作提供了新鲜的成功范例。豫剧进京展演活动的成功,第一,是自觉贯彻执行党关于文艺的“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三并举”剧目政策,展现了题材、风格、流派、样式等的多样化。此次豫剧展演有体现爱国主义、惩恶扬善、伸张正义、反对贪污腐败、歌颂共产党员、无私奉献、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精神的优秀剧目。第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艺术理念。创造性的转化,例如,《程婴救孤》的主题从报仇主义转化为伸张正义,化用了现代艺术理念和手段,超越了传统剧目。现代戏《风雨故园》、《焦裕禄》,全面体现了戏曲现代戏的美学层次。《焦裕禄》塑造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典型,它充分发挥了戏曲美学的特点,做到了体验和表现的高度统一,既有思想意义,又有教育价值,还能得到审美享受。《风雨故园》突破了既往写鲁迅的题材,充分表现了戏曲的美学特征,提高了豫剧的美学层次,达到了戏曲界新的美学高度。第三,本次活动展现了豫剧德才兼备的队伍。做到了老中青三代结合,做到了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马也(戏曲理论家):我谈三个问题。首先,豫剧的现代生命力和现代戏问题。“朝阳沟”现象引起我的深思。《朝阳沟》为什么反响如此强烈、轰动?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第一,有时代记忆的因素。第二,有情感质朴、纯洁向上的因素。第三,是豫剧音乐表现力和生命力的因素。《朝阳沟》的音乐唱腔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在今天达到了普及、流行的程度,这种现象值得研究。它的音乐是经典。戏曲的生存发展必须向世俗人情、世俗人性、世俗文化形式靠拢,拉近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注重生活的现实感、亲近感、熟悉感,注重当代人的当下体验和日常体验,注重大众情感的通俗表达和日常表达方式,使戏曲能够获取一种当代生活的感性形式。豫剧音乐是否具有当代大众易于接受的、通常的、通行的感性形式?是否具有现代性生命力?其核心问题是现代戏创作的豫剧音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国大剧种有几个条件:第一,充分地方化。第二,要有广泛的艺术适应性。第三,艺术表现能力超过其他地方剧种。第四,广泛的流布。第五,一大批里程碑式的杰出艺术家。如果一个剧种不能搞现代戏,或者不能被大多数现代观众接受,将行之不远、生之不久。其次,关于戏曲对中华经典的态度问题。真正的经典作品永远与受众的广度毫无关系,而只与打动灵魂的深度、历史生命力的长度有关。《程婴救孤》的核心是离时代越去越远的大义和诗性,而不是当代悲剧。最后,关于英雄人物的艺术化问题。英雄人物的题材创作如何艺术化、戏剧化?第一是设置情境,第二是虚构,第三是想象,核心是艺术化的创作。现代戏总是离不开当代英雄,我们不能一概排斥英雄人物入戏,但是英雄人物如何戏剧化、艺术化应该成为剧目创作认真对待的问题。

赓续华(《中国戏剧》杂志主编):豫剧进京展演的剧目主题突出。豫剧展演的剧目有经典剧目,有需要时间和观众检验的剧目。新戏闯市场一定要有传统戏做底蕴,否则就会让戏曲市场受损。我们看到了豫剧在发展。很多戏剧进入经典的时候是永远的人性和人物关系。豫剧能够有今天的态势,最重要的是有人气,只有所有力量聚集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形成豫剧精神、中国精神。

向云驹(中国艺术报社社长):戏曲文化的发展是此起彼伏的,因而,戏曲剧种之间的取代是自然规律现象。在地方戏的发展中,由于河南的文化基础、文化背景、人口结构背景的存在,因此,河南豫剧具备很大的发展优势。此次豫剧进京展演,是对原来繁荣剧种的挑战,也对衰败的剧种有所启示,同时体现了河南豫剧院想干大事、能干成大事的雄心。这次活动是由豫剧院出面整合民间力量,因此具有很强的民间性特征,这种民间草根性的大型展演是全国少见的,所以,这种经验是值得特别重视的。豫剧进京展演活动体现了全国性胸怀的特征,它将全国的豫剧做了很好的统筹,包括管理理念的统一、人才培训的统一、剧种传播的统一。豫剧展演是站在全国性的高度来看问题,也能增强豫剧观众、戏迷的信心。豫剧进京展演活动运用了全新的运作方式和包装、宣传方式,扩大了豫剧的影响力,这也是本次活动具有浓郁草根性的体现。除剧目研讨以外,我们可以多开编剧、演员、导演的专题研讨会,提高骨干力量的水平。例如,豫剧编剧的创作力量,他们不仅挖掘了豫剧题材的深度,而且具有非常棒的国际眼光。

苏丽萍(《光明日报》文艺部高级记者):豫剧展演对中国戏曲的传承发展带来了诸多启示:一是这次活动融汇了各地风情,壮大了剧种声势。各剧团的剧目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新疆的两台戏,虽然在剧本和二度创作上还有提升的空间,但是演员队伍整齐,西部音乐的融入也很好。二是质量高,提升了作品的艺术质量,促进了剧种的发展。例如《都市阳光》、《风雨故园》对豫剧来说是很大的创新,前者开拓了豫剧的当代题材,后者提高了豫剧文化反思的含量。关于豫剧的展演活动,我提几点建议:第一,加强流派传承,多推流派领军人物。第二,为一些主要演员重点打造代表剧目,扩大知名度。第三,在剧目创作上,可移植适合豫剧表现的其他剧种的成功之处。第四,廉政戏剧要像精品创作那样,从文本到二度创作,都要严格要求、精益求精,使之成为保留剧目。

张关正(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研究所主任):此次豫剧展演对推动河南豫剧提升有很大的作用。衷心希望豫剧和其他剧种能够有大量的好作品,给观众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豫剧展演的剧目题材广、形式多、接地气,阵容上汇聚了老中青演员,关键是形成了李树建、汪荃珍等人组成的当代豫剧艺术家队伍,他们不仅继承了老一辈艺术家的表演,还培养发展了一批年轻演员。在此次豫剧进京展演中,青年团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示出他们巨大的潜力。豫剧进京展演有如此规模,是在用实力说话,然而又不停留在实力上,他们还借用了现代的传播手段加强宣传。我为豫剧优秀艺术家团队的形成感到高兴。有了这个艺术家团队,才能有久演不衰的好剧目。这个团队不仅有演员,还有编剧、导演、作曲家。通过豫剧此次展演,我感到国家的支持是重要的,但不要完全依赖国家的支持。

吴新苗(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副主任):中国豫剧中所蕴含的中国精神才是最应该深入探讨的问题。第一,豫剧无论是传统剧目还是新编剧目都能够坚持戏曲的审美本质。这种“曲尽人情”在豫剧表演中表现得特别充分。第二,中国戏曲艺术精神中重视戏曲功能方面的探讨。戏曲具有娱乐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我认为豫剧在这方面做得特别好。最后,豫剧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内涵,这亦是豫剧被称为中国精神的一个重要层面。戏曲创作应回到讲中国人的故事上来。我们可以改编西方作品,但仍然要通过作品表达中国人的情感。豫剧现在流传很广、发展的势头强劲,很高兴能从中看到中国艺术的创作精神,体现出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以及能被当代人所理解的中国人的情感。

王绍军(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这次中国豫剧展演向我们展示出豫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模式、两个跨越和一次突破。此次活动创立了振兴地方戏曲的新模式。这种新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领导支持,院团努力,中心开花,四方响应,形成一种独特的“托拉斯”效应,使豫剧各大院团在思想和演出方面形成豫剧联合体,共同向社会展现出豫剧的强劲态势。第二,在表演人才方面,豫剧初步具备了较完善的梯队建设,呈现出老中青结合、名家云集、大牌林立、新人辈出的特点,形成地方剧种人才储备的压倒性优势。第三,团队风格鲜明。豫剧院的三个团,每个团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一团、二团的传统戏和新编历史戏,三团的现代戏,涵盖了戏曲的主要创作领域,且呈现出当下戏曲较高的创作水准。第四,传统流派的恢复。我们既要使豫剧固有的几大流派得以代代相传,同时也应加强新流派的创立和研究。第五,豫剧本土化人才的崛起。只有立足于本土编导人才的培养,才能熟悉地域文化、剧种特色和剧种的风格特点,才能撑起剧种发展的半边天。两个跨越:一是指豫剧由主要的地方剧种一跃成为第一大地方剧种;二是河南豫剧院三团的现代戏实现了现代戏的主要阵地向现代戏高地的跨越。所谓一个突破,即是指独特的新媒体方式——戏缘App的横空出世。这是对演出独特性的突破,定会带来戏曲演剧方式的变革。

朱朝伦(河南豫剧院三团艺术室原主任、著名作曲家):中国豫剧之所以与中国精神联系在一起,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中国精神融入豫剧人的骨髓中。豫剧人爱豫剧,因此豫剧人才能够充满斗志,克服一切困难。第二,自强不息。为了把豫剧工作做好、振兴豫剧,豫剧人不怕困难,迎难而上,向首都观众和专家献上了我们为豫剧拼搏的结果。第三,团结统一。全国各地的豫剧团虽然也是各立门户,但是在这个时候,我们放下一切,走到一起。第四,奋进拼搏。在对戏曲作品的加工和编排中,我们经历了很多困难,正是豫剧人奋进拼搏的精神,才使我们得以支撑下来。因此,中国精神就在此次中国豫剧展演中体现出来。在豫剧史上,从未进行过如此大规模的进京展演。这是豫剧史上开天辟地的壮举。最后,就豫剧音乐提出一点建议。豫剧的发展与豫剧的唱腔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某些剧目的题材已经落后,这些作品中却有几个鲜活的人物,他们的语言和唱段让人无法忘记,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希望创作者多创作戏曲音乐,使中国的戏曲音乐为各个剧种插上音乐腾飞的翅膀。

刘景亮(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这次展演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展演,不仅可以展示豫剧风采、检测豫剧发展方针是否正确,而且能够从中汲取经验,使豫剧更加繁荣。通过一台台剧目,使大家不仅看到豫剧的现状,而且看到豫剧人的精神,从而扩大豫剧的影响。豫剧的发展方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豫剧在传播中传承和发展。这些年,豫剧一直重视传播,不断更新传播观念。第二,豫剧重视剧目生产的多元化。豫剧人不仅改编整理传统戏、创作历史戏,而且清楚地知道优势在哪儿:豫剧更接近现在的生活形态,在反映现代生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此,豫剧人坚持“三并举”的方针,坚持戏曲生产和戏曲题材的多元化与多样化。第三,河南重视实践和理论的结合,理论始终贯彻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第四,中国豫剧张扬中国精神。这是豫剧的传统。豫剧人继承传统,通过豫剧传播豫剧精神,深受群众欢迎。这些方针、政策得到了众多专家的认同,从而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当然,通过展演我们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这将会促使我们改正。

毛小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豫剧承载了中国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观——爱国、向善。此次豫剧展演让我们全面认识了豫剧。针对此次活动,我有以下总结:第一,戏曲创作要在方向性要求和艺术规律之间找到融合。戏曲创作不完全要求纪实,它可以通过合理的想象,把民众美好的愿望和希望寄托在作品中。第二,豫剧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豫剧不仅拥有大量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而且容易创新。但归根结底,若要戏曲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它的创作必须遵循戏曲的创作规律和审美规律。改革开放以来,戏曲作品的思想性和哲学性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口语的运用方面做得仍然不够。第三,区域特色和时代要求。豫剧并不局限于一个省,它分布于大江南北。因此,我们要重视戏曲创作的多元化。第四,公益性和经营性。剧种发展既要重视演出的公益性,也要重视演出的经营性。过于重视公益会影响真正的观众对它的热情,从而伤害到戏曲艺术本身。第五,演员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大师权威的树立之间的关系。豫剧发展不仅要注重对青年的培养,而且要重视对大师权威的树立。我们应该将中青年一代的权威和影响力大幅度提升。第六,创作与外援的关系。虽然河南豫剧确实通过很多外来人员的帮助,使得音乐创作与舞美设计等方面的艺术水平得到提高,但也存在滥竽充数的情况。

郑雷(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从此次豫剧展演挑选的剧目来看,这些戏中的人物都可以称为中国的脊梁。在目前的状况下,河南豫剧界的领军人物也应成为中国当代戏曲界的脊梁。豫剧之所以如此生机勃勃,与豫剧的形成、发展有密切关系。豫剧从形成开始,就一直处在不断变革当中,它由最初的过分重视唱功到学习和借鉴京剧的艺术因素,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对于豫剧艺术而言,豫剧完全可以借鉴、吸收各种艺术样式,但它有一个前提,就是以豫剧的特点为本位。豫剧以唱为主,这往往会面临“话剧加唱”的状况,话剧是一种写实性的表演体系,演员一旦唱起来,那么落实到戏曲中来就不是写实了。因此这中间存在中西文化能否交融的问题。最后,对于戏曲的舞台美术而言,新媒体技术应该引入戏曲舞台,但是引进的过程中,应考虑它是否跟戏曲表演的写意而非写实性的体系发生了冲突。

李小菊(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关于豫剧精神,我从五个方面来展开论述。第一,豫剧精神体现在豫剧的审美品格上。首先,豫剧的审美品格在于它的悲壮美。豫剧大悲大喜,歌颂的是大忠大义、大爱大恨,豫剧的结构大开大合、情节大起大落、唱腔大腔大调,因此被称为“大豫剧”。但是,悲壮美并不是豫剧审美的全部。豫剧的审美还具有喜剧精神和平民精神。第二,豫剧精神体现在它通过作品,塑造出一批展现民族精神的人物形象。首先,豫剧塑造了杨门女将、花木兰等巾帼英雄的形象,表达出英雄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其次,豫剧通过一个个仁人志士、清官廉吏的形象,大力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再次,豫剧精神体现在面对天灾人祸和社会不公时,苦难深重的中华儿女顽强斗争的精神。另外,豫剧精神还表现在它通过大量的戏曲人物,反映河南人乐观向上、苦中作乐的精神。豫剧往往会借助喜剧风趣幽默的形式来表现沉重、宏大的题材,这是豫剧精神非常重要的一个补充。最后,豫剧作品通过讲述普通人的故事,塑造普通人的人物形象,表现豫剧的拼搏精神和艰苦气息、歌颂人性之美和人情之善。第三,豫剧精神体现在它紧扣时代脉搏。《都市阳光》反映了当前非常突出的农民工问题、《全家福》反映了反腐问题,这都是豫剧人反映现实生活的一个突出体现。第四,豫剧精神体现在豫剧顽强的生命力。豫剧的生存意识和生存精神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第五,豫剧精神体现在豫剧人不断拼搏、团结、共同发展的团队精神,这是豫剧繁荣的重要原因。

孔培培(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豫剧展演具有阵容自信、剧目自信、人才自信三个特点。首先,阵容自信。豫剧阵容强大,此次展演是由多省区、多院团通力合作完成。由于每个剧团表演剧目的风格不同、每个流派的剧目风格不同,以及每位主演的表演风格不同,从而让观众从不同层面领略到豫剧艺术的美。其次,剧目自信。一个剧种要想具备广泛的民众基础,就必须有众多优秀的剧目作为支撑。豫剧也不例外。豫剧既有传统戏、新编历史戏,还有优秀现代戏。这些经典剧目既是豫剧的看家戏,也是戏曲演员的试金石。第三,是豫剧人才的自信。李树建、汪荃珍、王惠、贾文龙等都是梅花奖获得者,他们的表演沉稳老道、唱腔浑厚、塑造的人物入木三分,举手投足都气质不凡。在他们身上既有老一辈豫剧家的血脉,也有他们通过多年舞台艺术积累后形成的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语言。一个剧种想要发展,必须具备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对豫剧艺术而言,内有名家名角作为支撑,外有良好的政策和机制的支持。在这种大背景下,豫剧更应当继承传统、积极创新,为地方戏的发展做好排头兵。

李志远(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豫剧人在提升和发展中国戏曲文化方面,做出了良好的表率。豫剧展演这件事的意义非凡。第一,它彰显和宣扬了一种大文化的情怀。当前,从国家到地方都在强调文化建设。豫剧能够以河南豫剧院为平台,形成豫剧联合体,共同展现豫剧的风采。这是豫剧人对豫剧文化、中原文化的自信。在展演过程中,一方面展现了文化普惠形态,另一方面也蕴含着集南北文化于一体的情怀。第二,此次展演展现了戏曲艺术的美学所在。戏曲艺术的美学的核心既不是程式,也不是音乐、舞美,而是演员。演员要把戏曲所具有的综合的艺术特征,浑然一体地表演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出好的人物形象。演员表演的核心是情真。只有带着真实的情感去塑造人物,才能把人物演活,从而真正实现戏曲美学的传播。第三,豫剧的发展紧扣时代精神,把握时代脉搏。无论传统戏还是现代戏,豫剧塑造的情感往往与国家情怀相关。第四,这次展演预示了豫剧乃至戏曲的下一步发展走向。戏曲如何创作才能够真正存在下去?这就是戏曲的发展方向。针对这个问题,我有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当代豫剧人认真向传统经典致敬和学习;第二,我们应真正意识到戏曲艺术的美学特征在于综合而不是混合。此外,我们应明确戏曲美学意义的实现,不能单纯依赖舞美、导演等手段,而是要通过演员来完成;第三,真正重视戏曲的念白;最后,豫剧人要一直保持保留优良传统,紧扣时代精神,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

张之微(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豫剧展演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规模大,名家荟萃。第二,类型丰富。此次展演既有传统戏、传统戏改编、新编戏,还有现代戏、小剧场戏曲。由此可见,豫剧集传承、创新、实验三种创作走向为一体。第三,剧目品质优秀,表演精湛,魅力无穷。第四,豫剧流派丰富,流派特色显著。旦行有陈派、常派,生行有唐派、李派,丑行有牛派,净行有李派等。第五,豫剧的传承具有连续性。此外,豫剧还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从以上几点来看,豫剧的生态环境良好,它囊括了地方戏传承发展的各个优势,因此它必然充满生机和活力。从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来看,良好的传承是豫剧保有活力的原动力,立足于当代人的发展观是豫剧有活力的根本。在艺术创作中,只有真正把握住当代人的精神,才能让作品与经典靠近。首先,豫剧人在剧目创作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对传统的尊重,是河南豫剧保有活力的一个关键因素。这样的创造力在今天的戏剧创作中难能可贵。其次,豫剧不仅注重唱,而且注重做工戏的细腻化和精细化,这是豫剧比其他剧种具有优势的重要原因。再次,豫剧具有丰富的戏曲化语言,这也是豫剧保持活力的重要原因。最后,豫剧精神就是人的精神。因此,豫剧只要把握住人的普通情感,让传承与发展齐头并进,豫剧不可能没有活力。

赵建新(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文艺批评基地副主任):豫剧展现出自强的精神,自强表现在它对艺术性自觉地追求,表现在行当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豫剧曾经一度只有旦角,没有别的行当,随着豫剧的不断发展,河南豫剧的行当齐全,这就是河南豫剧人自觉的艺术追求。在豫剧剧目建设方面,豫剧院团坚持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齐头并进。一个剧种和一个剧团的发展需要三种戏:一是看家戏,即传统剧目。这是流淌在一个剧种或一个剧团精神和血液中的东西,是与文化一脉相承的东西;二是当家戏,即是在一个历史时期创作的,并且符合特定审美需求的戏;三是发家戏,发家戏能够提升一个剧种或者一个剧团的品质和层次,并发展成为这个剧种或剧团的精品力作。河南豫剧有一大批经典剧目,但经典剧目不是一个自满、自足的存在,它给人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所以让后人有重新创作、改编的欲望与冲动。不可否认,经典再现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因为经典所体现的是它所处时代的人们的价值观和文艺观,将这个作品放置于当代,当代人的文艺观和价值观是否和这个戏相契合,这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最后,豫剧作为一个蓬勃发展的剧种,有走得更远的可能性。

王馗(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100多年来,豫剧经历了几次较大的转型。首先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豫剧从河南梆子腔中脱颖而出,以城市为据点,从土梆戏蜕变为豫剧。第二次转型是以豫剧现代戏《朝阳沟》为代表的现代戏的转型。豫剧在近代戏曲古典风格的艺术基础上嫁接了现代戏,使得豫剧的艺术体系变得庞大起来。近60年,豫剧有以下几种变化:首先,豫剧遵循“三并举”的风格,开始多元化的发展,获得充分的剧目发展空间。其次,豫剧在不同地域有多元化的发展趋向,在地化的拓展使它形成各不相同的在地化艺术呈现。最后,豫剧与现代媒体密切结合,例如在半个多世纪中,豫剧几乎每一两年就有一部电影问世。中国戏曲之所以每个剧种都有个性,是因为它的文化品格不同,就豫剧而言,第一,以河南城乡群体作为观众主体,因此显示出草根性和民间性的地域化特点。第二,以河南为据点,沿交通干线向周边沿线扩充,具有广泛性。第三,在整体上呈现出悲喜交集、中正和谐的文化品格,这种文化品格是我们民族所秉持的审美理想。第四,以生活为基础,展现出强烈的生活感。鉴于豫剧的文化品格,我对豫剧的发展有三点建议:第一,以《程婴救孤》和《风雨故园》作为突破基础,探索戏曲现代化的创作道路,使豫剧不仅可以走入城市,而且可以成为城市主流文化的承载体。第二,加大对代表性艺术家的推荐和研究,以此来构建豫剧的艺术体系。第三,提升现代戏的品质,特别是要把戏曲创作的成就和现代媒体结合起来,这是中国戏曲突破生存困境的方式。

谢柏梁(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此次展演既有其非凡的意义,也有不足之处。从纵向来看,它的意义非常显著,这是在豫剧史上从未有过的,而且应该在豫剧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其中也有不足,由于豫剧的舞台不够,豫剧展演虽然已经结束,但是还有很多观众未曾看到演出。倘若豫剧在北京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舞台,在上海没有一个可以演出的码头,那么它就无法成为在全国都享有声誉的剧种。从横向来看,毋庸置疑,今天的豫剧确实走到了全国地方戏剧种的前列。但是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豫剧界所有的顶尖人才都汇集在省会城市,而其他地方却没有最优秀的演员。在豫剧历史上,“六大名旦”曾分布在省内各地,他们形成自己的派别,从而促进了豫剧的繁荣发展。现在,豫剧的人才过于集中,从而导致外地观众常有看不到豫剧,感到不满足的情况。豫剧的广大观众对豫剧艺术的饥渴、对于豫剧领军人物的渴求、对豫剧所有名角都集中在郑州的郁闷是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此外,对豫剧的研究还远远不够,这都需要改进。

李树建(河南豫剧院院长):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活动是我们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国务院52号文件的一个呈现。本次活动在中国戏剧家协会的指导下,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化厅和(河南)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主办,河南豫剧院、恒品文化·戏缘承办。整个活动整整筹备了一年。在演员方面,我们非常重视青年演员的培养,豫剧展演的23场戏中有11位青年演员担任主演。豫剧进京展演活动参演人员多、剧目多、专家多、观众多、座谈会多。豫剧院班子成员在演出之余,特别在国家体育场慰问在京务工的河南人员和部队。为了豫剧进京展演的成功,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值得提出的是新疆地区的两个团为了保证演出,提前4天到达北京,精神可嘉。本次展演月后续活动包括“五个一”:出一本理论文集,出一本画集,搞一次图片展,出一批光盘,开一次表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