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豫剧 中国精神——豫剧传承发展研讨会举行

11.04.2016  21:06
  中国豫剧 中国精神——豫剧传承发展研讨会现场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发言 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季国平发言 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李霞发言 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发言

4月8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剧协主办的中国豫剧 中国精神——豫剧传承发展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季国平、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李霞、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河南豫剧院党委书记汪荃珍等领导与戏剧界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共谋豫剧发展大计。

由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河南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主办的“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历时25天,来自河南、新疆、安徽、山西、河北、北京6个省区市的13个院团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长安大戏院和梅兰芳大剧院上演23场精彩演出。展演兼顾河南省内外,将演出与研讨相融合,对代表性剧目、老中青豫剧名家进行了全方位展示。此次豫剧优秀剧目在京展演,参演院团数量之多、剧目之丰富、阵容之强大、展演时间之长,为历次之最。

此次展演月盛况空前:6个省市的13个院团参与其中,演出23场大戏,演职人员达2000余人,观众达4万余人次,300多家媒体共发布4000多条消息,总点击量3亿人次,70多位专家观看演出并举办15场研讨会也创下豫剧历史纪录。

一票难求、场场爆满的景象贯穿整个展演月。无论是经典剧目《五世请缨》、《花木兰》、《朝阳沟》等,还是新编剧目《程婴救孤》、《九品巡检》、《焦裕禄》、《风雨故园》、《全家福》等,以及新疆、河北、山西、安徽演出的《大漠胡杨》、《我的娘·我的根》、《宇宙锋》、《吴琠晋京》、《印记》等,剧目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都获得过“”字号大奖,也在基层巡演中经受了观众检验。而李树建、汪荃珍、王慧、贾文龙、李金枝、柏青、王红丽、金不换等豫剧名家的倾力演出让这场豫剧盛宴更加精美,一大批豫剧青年演员也在京城舞台崭露头角,就连贾廷聚、王善朴、杨华瑞、柳兰芳等多位年过八旬的老艺术家也鼎力相助。

中国豫剧 中国精神——豫剧传承发展研讨会”是在展演一戏一评、一团一评之后关于中国豫剧的一次综合性研讨。与会专家表示,此次中国豫剧北京展演体现了全国豫剧一盘棋的思路,改变了戏曲发展一人一马难成军的局面,立足现实、聚焦传统,既有经典剧目,也有新创剧目,既展示名家,又着力培养新人,不仅仅以豫剧传统、风格为标榜,而且追求豫剧的文化品格,在豫剧的群众性、乡土性、现实性、欣赏性方面有着清醒的追求与展示。展演阵容大、剧团多、分布地域广,政府非常重视,民间力量积极参与,运用了互联网等现代传播手段进行及时有效宣传,使豫剧不仅圈内热,还走向观众与社会。

时间跨度之长、演院团数量之多、参演剧目之丰富、演员阵容之强大不仅在豫剧历史上尚属首次,在中国戏剧界也是少见的。”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季国平说。“以往只见过流行歌手演唱会门票提前售罄,谁知道豫剧展演月的门票如此紧俏,学生去买票根本买不到,没想到豫剧在首都如此受欢迎。”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王馗说。“戏曲是团队艺术,跨区域合作共同发展决定着戏曲的前途和命运,河南豫剧人做到了这一点。”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说。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团长徐爱华说,全国豫剧资源共享、资源融合,这在戏剧界很少见,也让我们在外地坚守的豫剧人倍感温暖。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王绍军说,“此次展演是中国豫剧的一次大检阅、大练兵,展现了豫剧的新成果,实现了豫剧的新突破,更为全国戏剧界趟出了一条‘领导支持、院团努力、中心开花、四方响应’的模式,值得全国戏剧界深入研究,甚至成为艺术类院校管理系的好教材。

首都戏剧界专家、学者认为,河南豫剧院率领全国豫剧院团完成这样一次战役,证明了政府下放职能,文艺院团主动承担责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路子是正确的。树立“大豫剧”理念,有助于增强全国豫剧人的自信心,也有助于戏迷对本剧种增强信心,对带动地方剧种的发展大有裨益。

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说:“作为全国保护、传承和发展豫剧的重要载体,河南豫剧院建院起就定下了示范、引领、帮扶全国豫剧人的宏伟理念。“豫剧人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忍辱负重、甘于奉献正是中国精神的体现。全国豫剧人实现‘中国梦’,下好全国豫剧一盘棋,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展演结束后,河南豫剧院还将出版关于本次活动的专家评论集、画册、光盘等,并举行专题图片展。

省文化厅副厅长李霞在研讨会上表示,通过此次展演,河南豫剧院积累了经验。各位专家从专业角度分析了豫剧今后的发展路径和举措,为豫剧从业者增加了自信。与此同时,今年河南省对文艺事业的投入将比往年有大幅度提高,预计超过1亿元,其他配套政策也在陆续制定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国务院传承戏曲文件,河南在行动。”李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