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文学始终代表着时代的精神性价值

26.08.2014  17:33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4·文学):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面向时代的文学理论与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 河南大学 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张江出席开幕式。

  张江在致辞中首先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对此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说,此次会议的主题为“面向时代的文学理论与批评”。这种将理论研究与当下文艺实践及当代社会生活相结合的表述与思路,是十分值得肯定的。

  张江强调,学术研究一定要着眼于当下,针对现实问题说话,只有立足于当下的学术研究才能做出大学问,出大学问家。文学反映社会现实,表现人类心灵,始终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性价值。今天实现了巨大跨越的当代中国,社会生活日新月异,文化生态日趋丰富,无论是作家的生命体验、创作方式,还是读者的阅读习惯、审美经验,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文学,伟大的文学需要有力、严肃、确当的文学批评和深刻、准确、科学的文学理论。

  在随后的大会主题发言环节,张江以“系统发育——理论之后的理论”为题进行发言。他在发言中通过分析当代西方文论繁荣与没落并行出现的原因,提出了一个解读这一整体面貌的新角度,即系统发育的思想。张江认为,这个系统发育体现在两个方面:从历时性上说,它应该吸取历史上一切有益成果,并将它们贯注于理论构成的全过程;从共时性上说,它应该融合多元进步因素,并将它们融为一体,铸造新的系统构成。理论的系统发育不仅是指理论自身的总体发育,而且是指理论内部各个方向、各个层面的发育,相对整齐,相互照应,共同发生作用。系统发育是理论成长的内生动力,也是一个理论、一个学科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

  会议期间,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科研机构和高校,以及美国、斯洛文尼亚等国的专家学者共400余人围绕“面向时代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总议题,从当代中国的文学现实出发,针对文学理论的有关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国际美学协会主席、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高建平在发言中探讨了文学理论作为一个学科是否具有独立历史的学理依据。他认为,文学理论史的独立性首先体现在文学理论通过对文学概念的理解而影响文学的发展和写作;其次,这种独立性还表现在它有着独立于对文学现象评述以外的来源,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语言学,以及与社会和文化等各种研究联系在一起。由此可见,现代文学理论是文学现象评述与理论建构交汇的产物。因此,文学理论的发展既要“接地”,即要在文学现象的“地”上生长起来,同时,文学理论自身的历史也是存在的,它有着自身形成、发展、成熟、衰亡的历史。

  谈到中国文论的话语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提出,文学批评的“中国话语”问题,既是研究界长期思考的结果,又是当下学者研究自觉的体现。虽然当下的文学批评热点不断,但话语狂欢中却耽于时髦话语本身,看不到一种富有生活质地感与历史厚重感的文学呈现。一旦我们在诸多具体的研究领域取得令人信服的成果,话语权自然而然就在我们手中。

  在大会专门设置的“视觉文化与文学理论”专题研讨会上,来自美国的学者柯提斯·卡特、泰罗斯·米勒,斯洛文尼亚的学者阿莱希·阿尔亚维茨主要探讨了当代文学艺术中语词与图像的关系问题。在“图像”日益主导人们日常生活的今天,他们的研究对重新审视文学及文学理论的品性与特征具有启示意义。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国际美学协会、 河南大学文学院 共同主办。出席开幕式的还有 河南大学校长娄源功 、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宏伟等。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张凤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