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娄源功:教育公平仍需“呐喊”
在不同经济区域间,在教育的不同阶段,仍然存在着对教育公平的强烈诉求,大量诉求的长期积累,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全面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校长娄源功是不折不扣的教育公平“提案专业户”,他已连续七年在全国两会上为教育公平鼓与呼。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对我国教育事业而言,也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年份。在追求公平已成为全社会最普遍和最迫切诉求的当下,如何推动教育公平取得更快更有效的进展?本刊记者近日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校长娄源功。
本刊 :提到教育公平,我们前些年一直在关注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要占到GDP的4%。这个目标已在2012年得以实现,但在这之后教育公平似乎并未再引起太高的关注,这几年您却一直坚持在两会上为教育公平“呐喊”,原因是什么?
娄源功: 4%的实现对于我们教育人来说,就像是一针强心剂,它将惠及长远。这背后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对促进教育发展、实现教育公平问题的高度重视,一直都将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例如,2010年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决定》中又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燎原计划”、教育扶贫、“三教统筹”、“两免一补”、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达到了良好效果。
可以肯定的是,过去几年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在不同经济区域间,在教育的不同阶段,仍然存在着对教育公平的强烈诉求,大量诉求的长期积累,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且已经直接影响到全面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力强盛,尤其是4%目标的落实,已为全面推动教育公平奠定了厚实的财政基础。
本刊: 在您看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实现教育公平有何重要意义?
娄源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集中反映了今后教育领域以改革推动发展、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增强活力的总体思路,为我们描绘了教育发展和振兴的宏伟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教育是关乎每个人成长的重要基础,更是关乎国家发展和民族兴衰的重要因素,实现教育梦是实现中国梦的应有之义。而要想实现教育梦,首要的就是推进教育公平。因为教育公平具有起点公平的意义,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可以使人们通过自身努力,提升参与平等竞争的能力,这有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缓和社会矛盾,有助于“同享人生出彩的机会”。
本刊: 您能否结合现实具体谈谈目前我国教育领域的不公平现象?
娄源功: 在义务教育已取得巨大成就的背景下,目前最严重、最为公众诟病的其实是高等教育不公平的问题,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生源难以获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已成为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高等教育的不公首先体现在资源布局的不合理上。我国现有的“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是传统意义上的名校,是人人争抢的“香饽饽”,属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是具有社会公信力的高水平大学。但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非常贫瘠。例如在人口约为1亿的河南,仅有一所“211工程”院校,而户籍人口仅为1300余万人的北京,却有26所“211工程”院校,虽说是历史和现实各种原因共同导致,但是这个比例和全国人民渴求教育公平的呼声相比实在是相差甚远。
其次是求学机会的不均等。中央财经重点支持的高校,是典型的全国性准公共产品,但由于招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属地化”倾向,导致了各地考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权利不平等,最有利的地区是最不利地区的近5倍。再以河南为例,教育人口2900多万人,其中在校学生约2800万人,占全国教育人口的1/10。但全省仅拥有普通高等学校120所,仅占全国4.9%;高招录取率72%,比全国低3个百分点;教育部直属高校在河南投放计划占生源计划的比例为3.11%,排全国倒数第2位。
本刊: 即便这些地区的学校在千军万马中闯过“独木桥”,到就业时可能还会遭到种种歧视。
娄源功: 对,就业歧视其实也是高等教育不公平导致的一个结果,尤其是学校“标签”身份歧视。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启事中明确提出,应聘者须为“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毕业生,非“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和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免谈。“985工程”和“211工程”是国家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一项措施,不是高校划分等级的依据,不应成为求职者的准入限制。社会公平首先应先是机会公平,用“院校门槛”来区别对待高校毕业生的做法,过于简单,实际上是剥夺了绝大多数毕业生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
本刊: 教育公平的问题看起来盘根错节,需要统筹考虑,综合治理。在促进高等教育公平方面,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娄源功: 针对高等教育中的不公平现象,我想解决的方法必须首先促进教育资源进行更合理的配置,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合理的倾向。例如,在实施中西部地方高校振兴计划过程中,对那些办学历史长、学科水平高、社会贡献大的地方高校赋予应该有的“名分”,并根据实际给予其政策和资金上的倾斜,使其在提升经济后发省区协同创新能力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防科技创新基地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申报等方面,给予中西部经济后发省区更多的倾斜支持。
此外,国家应建立起“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动态进入、退出机制,好让一些基础较好或发展潜力高的院校,也能有机会获得国家层面的支持;招生指数分配办法也需进一步改革,应把总人口、受教育人口数量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考虑在内。高考应以各省高考报名人数分配招生指标,同时支持地方高校在更大范围的省份招生,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学缘结构。
本刊 :推进高等教育公平其实是在保证教育的阶段公平,除此之外,在全面推进教育公平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娄源功: 全面推进教育公平还需从类别和资源两方面入手。
从类别来说,需要全面关注城乡教育公平、区域教育公平、校际教育公平、阶层教育公平。从现有的政策来看,城乡之间,关注重点在农村;区域之间,关注重点在欠发达地区;校际之间,关注重点在基础教育的校际均衡;阶层之间,关注重点在贫困、弱智、残疾、少数民族等弱势群体,以及农民工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但重点突破,并不是只顾重点,统筹兼顾、综合治理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资源来说,全面关注人、财、物、政策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从现有的发展事实来看,更多关注了生均教育经费差距缩小和学校物质条件的标准化建设问题。这是较容易操作的层面,作为先前的突破口是必要的,但在攻坚阶段,必须重视政策资源和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的教育发展属于典型的政策主导型,获得充分的政策资源就可以得到优越的发展机会。对于弱势的补偿,不仅是多拨经费的问题,有时政策会比经费更管用。而教师资源的公平配置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根源,针对教师队伍的弱势群体——农村教师,可制定工资待遇、职称评审、生活条件、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倾斜政策,鼓励优质师资到农村任教,为城乡教育公平提供人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