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成全球物理界超级大国? 港媒:为时尚早

11.04.2016  15:35

  中国已成全球物理界超级大国? 港媒:为时尚早

  核心提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专家解思深表示,近年来中国物理学家完成了一些重要研究工作,但要说中国已成为该领域的一个“超级大国”还为时尚早。

  港媒称,上周,英国《物理世界》杂志公布了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的十项重大突破。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2月17日报道称,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陆朝阳等完成的科研成果当选“年度突破”,位居榜首。不过他们的获奖在中国国内并没有引起太多注意。

  这是因为绝大部分中国人都在关注屠呦呦获颁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虽然获奖的光芒被遮掩了,潘建伟和陆朝阳仍然为他们的科研成果获得前所未有的认可而感到激动。他们也为国内科学家赢得了更多国际声望。

  颁奖机构说,他们的科研团队在量子物理研究上作出重大贡献,当选年度突破。

  《物理世界》杂志由总部在伦敦的物理学会创办。每年,由六名编辑和记者组成的评审委员会挑出一项他们认为最为耀眼的研究成果。全球各地的物理学家都在密切关注这一结果。

  评审委员会说,潘建伟、陆朝阳的科研团队获奖是因为他们的实验首次实现了“一个基本粒子的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他们的研究成果缩小了一些未来新技术——譬如安全性能牢不可破的通信设备、运算速度比今天快几万亿倍的计算机——和现实之间的距离。

  对中国来说,好消息不止于此。

  来自中国科学院的一个研究团队在《物理世界》公布的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十项重大突破中名列第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该团队是首先发现“外尔费米子”的研究小组之一。科学家们相信,这种所谓的“幽灵粒子”能够取代电子,成为未来计算机中的信息载体。

  综上所述,2015年对中国物理学家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他们的两项研究成果产生了很大的国际影响力。这是从未有过的事情。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专家陈朴说,考虑到中国科学家现在得到的支持,他对这个结果一点都不意外。

  陈朴说:“纵观中国历史,没有哪届政府像现在这样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有如此大的兴趣,投入如此多的资源。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政府在研发上的投入一直在高速增长。像物理学之类的领域通常不是中国务实派领导人优先考虑的方向,但即便如此,该领域今年获得的预算比2014年增加了12.5%。和他们的美国同行相比,这让中国科学家貌似处于优势。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削减联邦预算导致科研资金自2009年以来以每年高达9%的速度下滑。

  更多资金投入使得中国科学家能够建立和策划一系列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设施,譬如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一个地下中微子实验室、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全球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等等。

  但陈朴表示,科研资金只是政府抛出的一根胡萝卜,它同时还挥舞着大棒。他指出,北京采用或许是世界上“最残酷的”业绩评估系统来提高科学家的生产率。

  陈朴举例说,在政府主办的大学或者研究所,如果某个研究人员不能达到每年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多少篇论文的标准,他的工作合同很可能会被终止。

  不过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似乎的确产生了积极效果。据《自然》杂志统计,以国际上发表的论文数量来衡量,1995年中国在全球的排名仅为第14名,到2007年它的排名已经上升到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批评人士说,这种政策也促使很多研究人员牺牲质量以追求数量。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专家解思深表示,近年来中国物理学家完成了一些重要研究工作,但要说中国已成为该领域的一个“超级大国”还为时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