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出彩中原系列述评之五:风卷红旗过大关

11.09.2017  16:27
 

  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指导河南改革发展工作。记者 杜小伟 摄

  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供给端质量持续改善,高效订单比例超过50%,直供比例达到35%。殷海民 摄

  全面深化改革,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图为洛阳市洛轴中心幼儿园举行文艺汇演,孩子们的笑脸与鲜艳的五星红旗交相辉映。潘炳郁 摄

  2017年9月3日。厦门。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金砖合作机制不断走深走实的10年,也是中国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的10年。

  “随着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凸显出来,需要下大决心、花大气力加以破解。中国有句话叫良药苦口。我们采用的是全面深化改革这剂良方。

  面对全世界关注的目光,习近平语调平稳而坚定:“事实证明,全面深化改革的路走对了,还要大步走下去。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人民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也是决定河南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在滚滚的时代洪流中,河南从奋进到崛起,由振兴到出彩,始终把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核心动力。中原大地改革号角声声,发展步履铿锵。

  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的全面深化改革,正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的现在,也塑造着河南的未来。

  改革,不主动就被动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习近平

  2012年12月8日,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20多天的习近平,履新后首次国内调研就来到了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

  在莲花山公园邓小平铜像前,习近平总书记意味深长地说,我们来瞻仰邓小平铜像,就是要表明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循着当年小平同志南方视察的足迹,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调研中反复强调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体现了大国领袖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历史清醒和主动担当。

  纵观世界历史,发轫于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其成为当时世界头号强国。彼时,沙俄、德意志、日本等国家纷纷通过变革跻身世界列强。而清王朝闭关锁国、夜郎自大,“戊戌变法”百日夭折,错失维新图强的历史机遇,使中国在被动挨打的屈辱中愈加沉沦。

  审视当今世界,美国推出再工业化、德国提出工业4.0、巴西进行结构调整……通过改革,不断增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核心竞争力,依然是各国发展的大势所趋。

  改革,始终是时代进步的主旋律。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大幕。“就是个金娃娃也要让社员抱走。”在希望的田野上,粮食产量节节攀升,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

  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激活一池春水,神州大地“东方风来满眼春”,市场经济大潮惊涛拍岸,各类市场主体如雨后春笋,中国人富起来的渴盼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三中全会都以改革为主题,并把改革不断推向深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总部署、总动员,标志着中国改革再出发。

  击鼓催征,只争朝夕。历史和实践证明,早改革早主动,晚改革就被动,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局面——对奋力从大省向强省跨越的河南来说,更是如此: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靠改革增动力、促发展;

  实现全面小康建设出彩中原,要靠改革添活力、破障碍。

  “河南是发展中的大省,许多改革在河南如果能够改得动、见成效,在某些领域探索出成功的、具有推广示范意义的经验,不仅能够破除自身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对全国改革大局也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河南省委书记、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谢伏瞻一语中的。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从工农业战线“十面红旗”到“十八罗汉闹中原”,再到“三区一群”战略引领;从“中原粮仓”到“国人厨房”,再到“世界餐桌”;从闻名全国的“二七商战”到粮食的“郑州价格”,再到E贸易“买全球、卖全球”……主动抓住机遇,全面深化改革,让河南由跟随者向领跑者转变。

  全面深化改革,是河南实现赶超的难得机遇——

  今年5月,山东主流媒体及新媒体平台推出的一系列文章,让河南网友自豪了一把。文中写道,济南市党政代表团到郑州考察,得知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陆港口岸56万平方米的仓库一年建成,看到河南自贸试验区创设的“一站式”办事流程,坦言“郑州速度让人吃惊”“郑州唱好‘中’字诀,抓住区位优势大做文章、做大文章,值得学习”。

  兄弟省市的称赞是鼓励,更是鞭策。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改革大潮中,河南没有理由沾沾自喜,必须时刻保持清醒。

  毋庸讳言,与发达地区相比,长期以来,河南思想观念解放不够彻底,体制机制创新不够快,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惯性和惰性依然存在,各种利益纠缠固化沉疴难解,迫切需要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打开思想认识的“总闸门”,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坚冰”。

  改革创新的差距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国内外形势和现实省情,倒逼河南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后发赶超。

  随着新一轮改革启动,河南与全国其他地方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哪怕慢上半拍,都会影响赶超的步伐和出彩的进程。

  这一战,河南必须下好“先手棋”,才能抓住改革机遇,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全面深化改革,是河南转型发展的根本途径——

  刚刚出炉的“2017年豫企上市公司总市值排行榜”中,“黑色系”公司均跌出前十,取而代之的是食品、畜牧、金融、医疗、汽车制造等行业的龙头。

  转则活,变则通。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原大地辉煌巨变的深层次原因,可以浓缩为“转型发展”四个字。河南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调研指导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适应和把握新常态,加快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开放,转型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然而,成绩的背后,仍然存在着增长方式粗放、产业层次偏低、环境污染严重、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现实难以回避,问题亟待破解。

  时代总是在解答一个个难题中不断前行。

  河南省省长陈润儿指出,解决的办法依然是深化改革,转型发展。扣住转型这个主题,河南完全可以通过3到5年努力,走出一条既符合全球发展趋势,又具有河南产业特点,结构更优、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的发展之路。

  坚决打赢转型发展攻坚战,河南有信心、有决心!

  全面深化改革,是河南迈向经济强省的必由之路——

  改革的力度决定发展的高度。

  建设经济强省,河南除了全面深化改革,别无他途。

  全面深化改革,就必须牢牢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

  五年来,河南不动摇、不懈怠、不刮风、不呼隆、不折腾,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务实重干的形象越来越清晰。

  河南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河南要发挥优势,打好“四张牌”,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现代服务业强省、现代农业强省、网络经济强省,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培育体制机制新优势,不断拓展开放发展新空间,为发展注入勃勃生机。

  河南,改革步伐从未停歇,改革决心始终坚定!

  改革,不落实就落空

  如果把全面深化改革比作建造大厦的话,头三年是夯基垒台、选材备料、立柱架梁的三年,这个重要的阶段性目标达到了,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就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习近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之所以决定这次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不是推进一个领域改革,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改革,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就是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总体角度考虑的。

  全面者,就是剑锋所指,不留任何死角。通过改革,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发挥改革的总体效应。

  深化者,就是触碰深层利益,敢啃“硬骨头”。通过改革,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决错综复杂的矛盾。

  中国的改革是公认的世界级难题。全面深化改革,注定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

  这样的自我革命,不落实必定落空。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动真碰硬的决心、激流勇进的魄力、壮士断腕的勇气、统筹兼顾的智慧,更需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干精神,确保改革各项举措落地生根。

  五年来,在党中央的强力推进下,1500多项举措密集出台,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局面,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经济稳中向好态势不断巩固,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动能不断积聚。改革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最强劲动力,成为这个时代最鲜明的精神图腾。

  改革春潮涌,中原起宏图。

  从2014年开篇破题,宏伟大幕徐徐开启;到2015年全面发力,改革与法治相向而行、同步推进;再到2016年引向纵深,上演改革与发展的“双重奏”,河南全面深化改革谋定后动、蹄疾步稳。

  紧跟党中央令旗走,河南省委明确提出“一跟进两聚焦”的总体思路——

  一方面要全面跟进中央改革部署,创造性地抓好落实,推动中央各项改革举措在河南具体化、实践化;

  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河南实际,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矛盾深化改革,聚焦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突出问题深化改革。

  “一跟进两聚焦”,为河南气象万千的改革征程确定了方向、定下了基调。

  从2014年至今,河南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已召开25次会议,审议改革文件100多项,河南承担国家级改革试点110项、开展省级改革试点77项,省级层面出台专项改革方案500多个,各主要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改革深水区中,最大的暗礁险滩在经济领域。“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题眼”。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以政府职能转变、国有企业改革、金融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为重点,“三管齐下”破障碍,增强发展新动力。

  “放管服”改革释放市场活力。

  光山县采用PPP模式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审批只用了一年时间。而在以前,类似项目审批往往需要好几年。“这个审批速度在国内很少见。”上海康恒项目公司负责人感慨地说,“在我20多年的同类项目建设经历中,光山项目审批效率最高。

  “削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割自己的肉”,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河南牢牢抓住“放管服”改革,坚持不懈地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减少省级行政审批项目273项,精简幅度达56.3%,“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释放更大的社会创造力。

  国企改革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不少人对郑煤机的印象是“一颗定时炸弹”,资产负债率超过117%,企业几近崩溃的边缘。

  得益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郑煤机用“产权多元化+职业经理人”的模式,蹚出了一条改革新路径,从昔日濒临破产到如今行业龙头,实现了浴火重生。

  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河南的国企改革晚了十多年,这一轮改革必须打破修修补补解决问题的幻想。河南以刮骨疗伤的决绝,向旧的发展方式告别:连续出台“1+N”系列文件,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推进省管企业“三供一业”分离,加大力度处置“僵尸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等试点……一系列组合拳打破了体制机制束缚,使国有企业“瘦身”减负,脱胎换骨。

  金融改革疏通经济发展血脉。

  2017年7月19日,伴随着一声清脆的锣声,中原银行在香港成功上市,与中原证券、郑州银行实现“三驾马车”会师香江;恒丰银行、渤海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浙商银行的省级分支机构相继在郑州开业,河南成为第7个聚齐所有全国性银行的省份;兰考普惠金融、卢氏金融扶贫等一系列可借鉴、可复制的好做法,为全国发展普惠金融提供了思路、积累了经验。“引金入豫”“金融豫军”两大工程双轮驱动,PPP模式广泛推广运用,金融和投融资体制改革风头正劲。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治国安邦天下事,重中之重是“三农”。“洪范八政,食为政首”,讲的就是“民以食为天”这个朴素真理。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而且始终怀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

  “我们都是种庄稼出身”;“今年的馍能吃上了”;

  “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

  ……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也引领着农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不只是经济领域的改革,更涉及生态、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涵盖范围广、触及层次深,是农业农村发展思路的一个重大转变。

  河南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是一大优势、一张“王牌”。作为农业大省,河南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有着深切的感受和强烈的愿望,而且积极付诸扎扎实实的行动,走好“稳、调、改、补”四步棋。稳就是稳定粮食生产、农民收入;调就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生产经营方式;改就是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补就是补齐建设“精神家园”、美丽家园中的短板。

  立足实际,河南提出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瓜果“四优”;落实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四化”;突出抓好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农村金融保险体系、农业产品流通体系“四大体系”创新,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

  地处豫南的淮滨县尝到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甜头。十年磨一剑,昔日的“洪水走廊”,如今已成为“中国弱筋小麦第一县”。著名品牌“五粮液”酿酒制曲所用弱筋小麦全部从淮滨县收购,这里生产的面粉也成为“三全”“思念”等大型食品加工企业专用面粉。现在,淮滨县已形成以弱麦为“头雁”,以“面粉—面点—休闲食品”和“白酒—包装—印刷—运输”两条产业链为两侧编队的“雁阵”发展布局,年产值达35亿元,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良性循环。

  这样的精彩故事比比皆是。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河南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食品加工业位居全国第一;社会化服务实现全覆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实现了由产量到品质、由粗放到精细、由传统生产到经营新业态的“三大转变”。

  今年,河南夏粮生产再创历史新高,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中国碗”盛上了更多优质“河南粮”;市民的“菜篮子”更丰富了,农民的“钱袋子”更鼓了,“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图景成为身边的现实。

  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目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2012年12月29日,踏着皑皑白雪,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阜平县。总书记拉着乡亲们的手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困难群众的生活始终牵挂在总书记心头。小康路上不落一人,一场脱贫攻坚大决战全面打响。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河南精准施策,通过“转、扶、搬、保、救”等举措,仅2016年就实现112.5万贫困人口脱贫。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如今,我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看空气质量是不是达到优良标准。”豫北一位市委书记的做法,已成为越来越多领导干部的习惯。

  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河南从老百姓最关心的“痛点”“难点”改起,力争让改革红利惠及最大多数人——

  在全国率先实施月度生态补偿,“谁污染、谁赔偿,谁治理、谁受益”;

  全面建立河长制,让河更畅、水更清;

  率先推行行政案件异地管辖制度,让群众感受更多公平正义;

  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民变市民,公立医院改革取消药品加成,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公平,率先推行困难群众大病保险制度……

  一项项改革举措接连出台,让老百姓深切感受到,改革既有速度、又有力度、更有温度。

   以党的自我革新为重要内容,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强保证——

  在一次巡视巡察过程中,因出现跑风漏气、干扰和不配合等问题,河南3名党员干部受到纪律处分。巡视巡察制度成为正风肃纪的一把“利剑”。

  2014年以来,河南借鉴中央巡视工作经验,全面建立起省市县三级党委巡视巡察制度,织出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督铁网,将从严治党责任压力传导到“神经末梢”。

  选对一个人,带动一大片;选错一个人,影响一大片。河南出台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实施细则(试行)》,强化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把合适的人用到合适的岗位,选人用人机制不断健全;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出台了《河南省全面深化改革考核评价办法(试行)》,以此作为干部评价和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让改革成为考验和锻炼干部的“赛马场”。

  一名党员一面旗,一个支部一盏灯。党的自我革新,使党员干部转变了作风,坚定了信仰;一支政治坚定、纪律严明的党员干部队伍,为全面深化改革注入了红色动力,铸就了如山担当。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河南在推进PPP模式、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河南把气势恢宏的改革蓝图,一笔一划镌刻在中原大地上。

  改革,不出彩就出局

  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

  ——习近平

  2013年7月。武汉。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首次明确提出改革的五大关系,即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处理好五大关系,既是改革的认识论,也是改革的方法论。

  “治大国若烹小鲜”。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改革才能出新出彩,否则就会出现颠覆性错误,甚至被淘汰出局。

  遵循总书记的改革方法论,河南主要领导以上率下,“既挂帅,又出征”,带动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领衔推动重点项目改革,不仅当好改革的促进派,支持改革、积极改革、敢于负责;而且当好改革的实干家,把改革抓在手上、落到实处、干出成效。

  “一把手抓一把手”,强调的是关键少数——

  “一把手”这个“关键少数”,是推动改革发展的核心力量、关键力量。

  当年,万里主政安徽,小岗村村民说:“有人打官司告我们。”万里说:“这个官司我包打了!”习仲勋主政广东,提出创办“贸易合作区”,一锤定音,石破天惊,广东成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如今,全面深化改革抢滩攻坚,更需要“一把手”站出来,荣辱得失放一边,带领大家挑重担。

  今年4月12日,河南省委深改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上,省委书记谢伏瞻强调:“要健全‘一把手抓一把手’制度,形成亲力亲为抓改革的长效机制,把责任和压力一级一级传导下去。

  责任就是担当。河南省委深改领导小组把方向、管全局、议大事;专项小组当好“方面军”;专题小组和省直牵头单位认真拟订专项改革方案;地方党委抓好落实、探索创新,把改革做深做细做实。全省形成了层层负责的主体责任“链条”,拧紧了责任“螺丝”。

   十个指头弹钢琴”,着眼的是统筹兼顾——

  “小散乱差”污染企业是很多地方政府头疼不已的“牛皮癣”。莲城许昌开出了一套

  内服外用、标本兼治的治疗方案:坚决关停污染企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保障职工利益,上演了一出祛腐生肌、妙手回春的好戏。

  河南按照中央部署,统筹协调,做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加法”是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减法”是清除重点行业过剩产能,“乘法”是发挥“双创”和“互联网+”的乘数效应,“除法”是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事务的干预,各项改革举措互相配合、彼此照应、相得益彰。

   “红脸黑脸一起唱”,提升的是质量效果——

  今年,一些重点改革项目牵头单位收到河南省委改革办的相关文件时,意外发现文件头颜色不一样了。

  河南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二十二证合一”以“减证”带动“简政”,收到了“红头”文件,以示表彰;个别市县未按时间节点落实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收到了“青头”文件,以示督办;部分省辖市有些改革方案没有如期制订,收到了“黑头”文件,以示批评。

  河南独创的“红青黑”管理制度,效果显著。“黑头”文件发出短短半个月,未按时间进度达标的地方,相关改革方案就全部出齐。在“青头”文件督办下,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等改革全部落实。

  改革推进到哪里,督察就跟进到哪里。各地各部门对改革推进落实情况盯住不放、挂账督办,确保改革政策不落空,措施不走样,质量有保证。

  “干活不怕打个碗”,保护的是干事热情——

  今年以来,南召县检察机关办理适用容错纠错机制类案件4起13人,向涉案单位发出检察建议4份,助力总投资数亿元的12个建设项目安全着陆。当地党员干部说,既鼓励创新,也宽容失败,这下心里踏实多了。

  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河南出台了容错纠错机制、激励机制、党内监督机制,防止“多干多错、不干不错”的逆淘汰,解决好“一手持剑冲锋、一手拿盾自卫”的问题,营造好干事创业的“主场”,让积极改革的同志撸起袖子,甩开膀子,干出样子。

  “抓好两个一公里”,解决的是上下贯通——

  为了做好改革的顶层设计,18位省内外专家被聘为顾问,参与重大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决策咨询以及成效评估,让改革的“规划图”更科学、“施工图”更精准。

  为了畅通群众参与改革、评价改革的渠道,从各行各业选聘出来的一批改革监督员走马上任,延伸了改革“触角”、接长了改革“手臂”。

  河南抓好决策部署的“最先一公里”和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让改革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既开花,又结果。

  “众人拾柴火焰高”,汇聚的是群众智慧——

  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去年3月,新乡市的一对小夫妻把离婚闹到红旗区人民法院,法院没有直接决定开庭审理,而是将他们引导到家事调解室,通过“看电影、造氛围、品茶香、忆往事”的“四部曲”,两人和好如初。从去年开始,河南4家基层法院入选全国试点,探索家事审判专业化,彰显司法柔性和人文关怀。

  千斤担子大家挑。河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基层大胆探索,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济源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汝州统计制度改革、漯河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郑州刑事案件速裁程序、武陟“百姓文化超市”、长垣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三门峡湖滨区诚信体系建设……一个个鲜活实践成为改革不断深化的智慧之根、活力之源,中原大地改革风生水起,亮点纷呈。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全面深化改革,让中国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作为发展中的大省,全面深化改革,让河南在决胜全面小康建设出彩中原的新征程中行稳致远。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而今天的长征,就是要将改革进行到底,让改革落地生根。(记者 张学文 柯杨 樊霞 刘洋 卢松)

  策划:河南日报编委会 统筹:高李丽 张学文 万川明 刘哲 孙德中 张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