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比西医更适合互联网移动医疗

11.11.2015  18:40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西医医疗环节的大部分都能“移动”,如预约挂号、体检测试、健康咨询问诊、分级诊疗、电子病历、医生个人品牌、慢病随访等。由此也催生出以挂号网、好大夫、春雨医生、丁香园为代表的2000多款移动医疗App,西医移动医疗市场火爆异常。

    显然,在移动医疗澎湃的洪流中,西医已成中流砥柱,大有“独霸天下”之势,相反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中医却迟迟未现身影。

    究其原因,还有不少人认为:中医“移不动”。

    拥趸“中医不适合发展移动医疗”的人自有一番能圆其说的道理:

    1、中医在很多方面难以标准化,这决定了移动医疗天生要“拒中医于门外”。

    所谓中医没有标准,一是中医的临床诊疗术语没有标准化。二是中医的方剂很难标准,不同的人对同样的病判断不同,会开出不同方剂、不同用量。三是中医诊疗过程难有标准,针对同一种病,不同中医有不同的辨证思想和治疗方法。同样是“上火”,伤寒派用寒药,温补派用温热药,效果无异,殊途同归。

    2、名中医都是老中医,没时间也不太懂上网。

    中医要在互联网上发展,必然要打通名中医“触网”环节。中医重在临床经验的累积,优秀中医生属国宝级稀缺资源。平常坐诊本就一号难求,加上基本不会捣鼓电脑,也少用手机,遑论线上看病救人。

    3、看中医的患者以老人居多,年轻人难以接受。

    中医的养生保健功能在老人群体中颇受欢迎,看中医的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基本配备是老年机,“想移动移不了”。而年轻人生病基本只信西医,实在走投无路才可能试一试中医。“互联网+中医”用户群体都不复存在,何谈中医移动互联网化?

    4、移动医疗无法实现中医“望闻问切

    中医诊疗讲究“望闻问切”相关检查,而“望闻问切”多参杂主观经验判断,需要医师、患者面对面完成,移动医疗则完全颠覆了面对面就医模式,“望闻问切”实现不了,中医发展移动医疗等于空谈。

    当然,正如月亮有两面,对于“中医不能移动化、互联网化”的论调,也有人持截然不同的观点。

    谈及中医标准化,众多中医信息化拥护者包括国医大师表示,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对于医学规律的认识都远未到完善的程度,大家像在二维空间中看三维物体一样理解彼此,自然难以得出统一的标准以及正确结论。中医自有中医的标准,比如中医诊疗中的针灸,针对不同的疾病针刺不同的穴位,才能治病;比如中药炮制,中药发挥应有的药效,是有一套严格的“炮制”规范的,等等。片面以西医标准去校正中医这只脚,往往容易削足适履。

    此外,很多“互联网+中医”领域的先驱探索者对互联网+中医都有清醒认识,“就这看”国医网创始人顾高生就公开表示:中医远比西医更适合移动医疗。

    其一,中医虽然“触网”较慢,但中医本身在慢性病、亚健康、妇科疾病、不孕不育、疑难杂症上有着西医不可比拟的优势。

    其二,西医对检查设备的依赖程度大大高于中医。而中医讲究的“望、闻、问、切”检查由一个中医师就能全部搞定。运用中医互联网化可以通过线上名医对接线下基层医生的方式发挥名中医资源最大效益:线下基层医生为患者进行详细的“望、闻、问、切”,按照线上标准病案模板填写相关症状信息,上传至线上名医,名医给出处方建议,百姓家门口即可看全国名中医。

    其三,原来中医的受众是年龄相对比较大的人群,移动互联网的介入有可能给中医吸引来更多的年轻中医粉,有了年轻人的追捧中医的传承与发展不用愁。

    其四、西医移动医疗虽然从冒头到井喷式发展不过短短两三年,但随着大佬助波、热钱涌入,俨然战成了一片红海,而中医移动医疗却由于中医独有特性而鲜少人涉足,依旧是风光无限新蓝海。

    事实上,行业内赞同并不断实践“中医适合发展移动医疗”的创业者并不只“就这看”国医网顾高生一个。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围绕中医题材的互联网医疗创业颇为活跃。这种活跃突出的表现在,十余家互联网+中医的新公司相继成立,其中几家具有代表性公司已获得数百万至数千万的融资。笔者初略统计如下: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这些中医互联网创业公司从不同维度诠释着“互联网+中医”的定义与发展模式,各有优劣,粗略归纳,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功夫熊:中医推拿按摩保健O2O

    自 2014年底以来,互联网式推拿按摩异军突起,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说到“互联网+中医”,想到的就是中医推拿按摩保健O2O。

    这类模式以功夫熊为代表,一般是指用户通过手机app,预约线上按摩保健师,双方约定时间提供上门或到店按摩保健服务。

    点评:中医推拿按摩保健O2O打开了一个细分市场,可以满足行动不便利的老人、伤残人士,以及有即时按摩服务需求的客群,也帮助了理疗师这帮传统手艺人完成了互联网转型,因此也备受资本市场青睐。自2014年底以来成立的推拿 O2O 公司已接近百家,2015年以来的融资总额超过 7000 万美元。九阿哥、理大师等新兴企业也相继扑入这一片红海之中。

    不过,中医上门推拿涉及到用户的健康和财产安全,再加上涉黄的可能性以及传统消费意识等可能成为阻碍其发展的因素。

    另外,从目前市场上中医推拿按摩O2O平台来看,大多数推拿按摩O2O平台的盈利模式单一,一般靠抽佣获利。当竞争越来越大的时候,价格优势不复存在,就有可能使行业陷入价格战,除非有巨头入局,否则惨烈的厮杀将会成为接下来的主旋律。

    2、云中医:在线咨询、轻问诊

    今年年初至今,云中医、微中医等中医在线咨询平台开始增加,并且在近期相继获得了天使轮融资。

    用户可以通过它向在线医生咨询日常中医保健养生问题,另外通过“预约+导诊”模式,可以对接线上线下预约中医、看中医等服务。

    点评:

    这类中医轻问诊平台于患者而言,优化了中医就医流程,有些小病小患足不出户就能找线上医生咨询;于医生而言,医生整合自己碎片化的时间提高了收入的同时,可树立个人和医院的口碑。另外,中医在线咨询、中医轻问诊平台的出现,对于合理分配医生资源意义重大。

    不过,中医轻问诊模式医生无法获得病人较为全面的资料,也就难以做出有价值的判断。此外,三甲医院的名中医本就有一定名气,平时工作也已非常繁忙,这类轻问诊平台上的报酬对他们并不具备太大吸引力。因此在平台上多是一些普通医院的中医师,这可能影响中医轻问诊平台对用户的吸引力。

    3、 “就这看”国医:中医在线特需服务

    目前线上线下结合的中医在线特需服务平台并不多见,以“就这看”国医网为例,作为“互联网+中医”O2O模式下的中医智慧云平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实现线上智能导医,线下与基层中医诊所、医疗机构为服务中心,用户在就近的诊所通过门诊医生做详细“望闻问切”等中医相关检查,将信息上传至平台,线上的名中医根据医案回传处方建议,用户就可以取药治疗。这类平台相较于线上轻问诊平台,更靠近真正意义上的中医诊疗,患者通过平台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到全国名老中医资源。

    点评:

    目前,不少互联网医疗企业把开诊所作为业务下沉的突破口,以实现线上服务和线下医疗相结合的服务闭环,从而进入医疗健康的核心服务——诊疗领域。而“就这看”国医网实现线上名中医与线下医疗诊所的联动,完成了中医诊疗服务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闭环,是互联网+中医O2O相对稳健和靠谱的发展方式,也是最接近移动医疗核心的模式。

    不过,由于中医本身的特性以及O2O特需问诊的局限,“就这看”国医网这类平台目前仅能治疗妇科、不孕不育、脾胃、亚健康等西医治不好、中医有疗效的慢性病及疑难杂症。

    4、康美药业:网络医院,远程诊疗

    今年3月,康美药业获得设立网络医院的资格,可以开展远程医疗服务,使用高科技和医院联盟,实现远程咨询、远程门诊、远程会诊。“以前一些病人,就是为了拿个检查结果,或请医生复诊,就要千里迢迢从普宁奔赴广州。现在网络医院开通了,这些程序不出家门就可以解决,路费和时间成本能够大大减少。”康美医院院长邱浩强说。

    点评:

    康美药业获准设置网络医院开展远程医疗目前仅是媒体消息报道,具体如何实施还要拭目以待。

    就一般而言,远程医疗如果能实施,不失为解决患者看病难、找专家难的好办法,同时降低医疗诊断费用,节约大量医疗开支,解决看病贵的问题。

    但是远程医疗服务模式相对单一,主要是以单纯远程专家门诊为主,解决的是个别案例,不能全面支撑基层医疗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待形成长效运行机制。

    总而言之,当前“互联网+中医”的发展正处在快速成长的阶段,越来越多创业者、中医从业人员投身于这股发展洪流中,互联网中医能否成为移动医疗的下一个高潮,我们拭目以待。

编辑:闫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