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个记者节丨把河南出彩故事讲给你听

08.11.2022  11:22
  • 来源:河南日报
  • 责任编辑:李新贺
  •    核心提示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作为我国六个行业性节日之一,11月8日迎来第23个记者节。在河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的第九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中,45位来自全省新闻战线的工作者讲述了亲历、亲见、亲闻、亲为的采访过程,畅谈工作体会、思考和感悟,充分展示出新时代新闻工作者踔厉奋发、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和使命担当。当前,我们要用心用情讲好中原儿女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激发出的热情和干劲转化为推进现代化河南建设强大动力的奋斗故事,奏响“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河南强音。

       拼出来的丰收

      □平顶山市广播电视台记者 王翌珺

      我是一名农口记者。

      今年夏收伊始,我和同事来到宝丰县赵庄镇任寨村,遇到了老熟人——种粮大户王炳锡,他笑着说:“看这麦子,穗大籽饱,又是一个好收成!”老王怎么也没想到,今年的夏粮不仅没减产,反而丰收了。

      老王带我走进麦田:“去年两场大雨让大片农田被淹,我的地也种不上,每天都心急火燎。一筹莫展时,镇里调派机械设备,确保农户顺利播种。

      小麦种得晚,灌浆时间短,产量就很难上去。那时,老王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苗能长出来都中。

      我疑惑地问:“为啥今年没减产?”他指着田边戴草帽的常天佑说,“全靠他的‘航宇19’!

      常天佑是当地有名的育种人,2013年,他培育的小麦品种“航宇19”乘坐神舟十号飞船遨游太空,现在,不仅河南,连江苏、安徽、陕西等地都种有“航宇19”,平均亩产1600多斤。

      种庄稼三分种七分管。关键时期,省里的专家组来到了地头,每天带领农户察苗情、观墒情,因“”制宜,精准施策。到了12月,专家又指导农户及时浇灌越冬水、对弱苗追肥,增墒保湿。今年清明节前后,河南部分麦田发生旱情,农户的麦地需要浇灌和“一喷三防”,费用全部由省里埋单。

      麦收时节,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考虑到在外务工的乡亲无法返乡收麦,平顶山2600多支由党员干部和志愿者组成的帮扶队,活跃在田间地头,帮助农户联系收割机、拖拉机、三轮车,确保颗粒归仓。

      老王感慨:“是政府给钱给技术,才让我们从受灾的田里获得了丰收!

      作为一名农业大省的年轻记者,我愿做一粒种子,深深扎根泥土,汲取大地营养,沉淀为民真情,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在这希望的田野上,记录中原儿女粮安天下的担当。

      (本报记者金京艺整理)

       一粒“”的成长

      □河南日报记者 董娉

      我做记者18年,12年都在跟高铁报道打交道。

      今年6月20日,随着济郑高铁濮郑段的开通,河南在全国率先建成“”字形高铁网,迈入了“市市通高铁”时代。

      当天,我和同事乘坐从郑州东站开往濮阳的首发列车做采访,完成工作后,我坐下来翻看起自己的手机相册,不禁陷入了回忆。从“”到“”,从“”到“”,又从“”到“”,10多年来,我与高铁一路相伴。

      2010年,河南第一条高铁——郑州至西安高铁通车,河南“”字形高铁网建设落下第一笔。那也是我第一次坐高铁。

      从2012年起,“”字形高铁网建设全面提速。郑州至石家庄通车,京广高铁全线贯通,“”字画上“一竖”;郑太高铁郑州至焦作段开通,“”字再添“一点”;郑州至徐州通车,徐兰高铁全线贯通,“”字又写下“一横”。

      2019年,郑州至襄阳和阜阳两条高铁开通,“”字再添“一撇”和“一捺”。今年6月,济郑高铁濮郑段开通补上“一点”,“”字终于成形。

      10多年采访高铁建设的经历,让我对怎么做新闻有了全新的视角。我想一定要多采访那些时代的亲历者,讲他们的故事。

      2019年春节,国铁郑州局司机郭洪涛和郭宇朔父子搭档值乘从郑州开往武汉的高铁。我看着他们一家三口在站台上吃了团圆饭,也看到郭宇朔的爷爷打来电话。老人是家中第一代火车司机,开着绿皮车跑了几十年京广线,如今,就想看看大孙子开高铁的模样。郭宇朔冲着电话喊:“爷爷,找个机会您一定得坐坐我驾驶的复兴号!

      天地之中,河南的“”字形高铁网慢慢成长,打通了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的部分断点,推动全国“一张网”建设进程。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的职业生涯能够与家乡的发展同频共振,我很骄傲,也很自豪。“”字初建成,中原更出彩,民族在复兴,一切都充满朝气和希望。而未来,我也将继续带着责任和使命,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共进。

      (本报记者金京艺整理)

      穿越时空的对话

      □河南日报社·顶端新闻记者 翟健林

      焦裕禄,比我大70岁。如果他还在,今年就100岁了。

      今年6月20日,我在兰考遇到了李仙海老人。他比焦裕禄小8岁,曾在兰考县委当秘书。他说,作为秘书,他见到焦裕禄的次数并不多。焦书记在兰考475天,日日夜夜没闲过。全县140多个大队,他跑了120多个,在办公室,基本见不到他。焦书记年轻时白净斯文、幽默风趣、多才多艺,打篮球,懂俄语,拉二胡、吹小号。后来,还演歌剧、编快板、跳交谊舞。可他投入最多的,还是为人民风尘仆仆、鞠躬尽瘁。那把被焦书记顶出窟窿的藤椅,是李仙海用过8年的旧椅子。

      我突然觉得,原来,焦书记那么青春、文艺、真实。

      在随后的采访中,我发现“焦裕禄”在兰考随处可见。

      80岁的魏善民,一家两代守护焦桐;84岁的雷中江,365天宣讲焦裕禄精神;90后徐亚冲,用焦桐做古琴,带动堌阳镇徐场村成为远近闻名的乐器村。还有更多兰考人,他们虽然在郑州、开封买了房子,但还是常回来看看焦桐、摸摸老树干。与其说是看树,不如说他们始终守护着对焦裕禄的感情。

      如今的兰考,产业兴旺,乡村和美。党员干部凭着“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的激情,以实际行动回答了“兰考之问”,带领兰考这个“精神高地”走出“发展洼地”,以率先脱贫摘帽实现小康的成绩,告慰着他们心爱的焦书记。

      此后,我们多次前往兰考,制作《青春榜样焦裕禄》、《夜空中最亮的星》、“焦桐发新芽、河南添新彩”等新媒体产品,我们要用青春的旋律、现代的科技,让更多年轻人了解焦裕禄、传唱焦裕禄。

      百年大党正年轻,焦裕禄这位百岁老人也正年轻。焦裕禄精神也穿越时空,永远不会过时,也永远风华正茂。焦书记,请您放心,我愿像那茁壮成长的焦桐树,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张逸菲整理)

       程保军和他的“梦肢队

      □河南手机报记者 刘晓帆

      “八一”建军节前夕,我跟随一支特殊的队伍来到许昌市襄城县首山。在建军95周年之际,他们想用一次登山行动向中国军人致敬。

      说这支队伍特殊,是因为每位队员都穿戴着假肢。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梦肢队”。

      队长叫程保军,河南漯河人,1996年入伍,曾参加过1998年抗洪抢险。11年前,一场意外,导致程保军双腿高位截肢。

      当时,安装假肢要10万元左右。程保军想,何不自己做一个假肢?谁知一做就是6年。

      一开始,程保军买的材料是普通铝材,中看不中用。后来,零件啮合度不行,加工精度也不够,他便自己买了机床设备,把车间搬进了老家闲置的平房里。

      一次次的失败,让程保军感到失望、气馁,也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但骨子里军人那股不服输的韧劲儿,支撑着他重新开始……终于,这个双液压膝关节假肢真的让他做出来了。看着丈夫在家里转着圈走路,妻子周娟笑着哭了。

      最近,在漯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漯河市残联的帮助下,程保军正在和几家电商企业联系,给队员做培训,帮助他们学会一技之长,让更多的人站起来。

      自2018年5月成立以来,“梦肢队”从6个人扩展到了现在的378人。队伍里年龄最小的6岁,年龄最大的85岁。在程保军的带领下,“梦肢队”登上长城,参加了敦煌戈壁无人区挑战赛,4天3夜走完108公里……

      程保军说:“我是一个兵,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战场上,战友负了伤,我要把他背下战场;和平年代,我更应该帮助身体残缺的人,成就他们的人生高度!

      那一刻,我被他的话深深打动。遥想73年前,河南日报创刊时,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也是一手拿笔杆,一手持枪弹,在战火硝烟中铸就党的新闻事业。如今,我们也要像程保军一样,心里刻着忠诚,时刻想着奉献,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下每一段感人故事,践行自己的新闻梦!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杨致文整理)

       15小时爱的接力

      □河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记者 梁娇娇

      去年9月14日,我们接到贵州山区一对夫妇求助,他们刚出生15天的儿子,被查出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果不及时手术,活不过30天。河南省胸科医院远程会诊后表示,手术他们能做,并且按照国家健康扶贫政策,可以免费转运、免费救治。

      可从贵阳到郑州1500多公里,孩子要吸全氧,而直升机最远救援距离只有300公里,高铁又规定不允许携带氧气瓶,只能通过救护车全程走高速转运,即使这样,也需要18个小时。

      有一丝希望也要全力以赴!

      9月16日7时许,我开始全程直播。上高速没多久,直播间就突破千万人次。这时,我突然接到很多陌生电话,有贵州的、湖南的、湖北的、河南的。原来,我们的直播引起了公安部交管局的关注,他们迅速协调部署四省交警接力护送。

      但意外还是发生了。当日下午4时50分,孩子突然发烧,肺出血增加,氧气告急!这时,湖北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看到直播表示可以捐赠氧气瓶……

      9月17日0时30分,经过15个小时的转运,孩子顺利到达医院。60岁的王平凡院长深夜赶到医院主刀手术。

      那一晚,我和全国5000多万网友守护着、祈祷着。网友送来的衣服、奶粉、食物,摆满了医院的广场。

      9月17日8时50分,手术顺利结束。那一刻,在场的很多人都哭了。

      让这颗小心脏继续跳动的,是全国亿万云守护的网友,是上百名接力护送的民警,是不远千里的医者仁心,是国家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的兜底。

      这场高速公路与互联网并行的“爱的接力”,是我们国家守望相助蔚然成风的一个缩影,更是新闻媒体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的充分体现。一年来,我们通过直播募捐2720万元,救助了遵义的小幸运、青海的小婷婷、西藏的小拉姆和他的小伙伴们……

      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我将继续用镜头捕捉患难之时相依、危难之中相助的动人瞬间,记录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感人故事。

      (本报记者金京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