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河南主题活动在郑启幕

16.06.2015  11:44

  2015年6月13日,第十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河南主题活动开幕式在河南省艺术中心艺术馆开幕。与此同时,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成果展在省艺术中心艺术馆三楼开展。

  河南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河南省文物局局长陈爱兰等领导出席开幕式。省文化厅副巡视员孙鹏主持开幕式,省文物局局长陈爱兰致辞祝贺,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宣布“2015年全国文化遗产日河南主题活动”启动。开幕式后,观众参观了“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成果展”。

  河南创造并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

  省文物局局长陈爱兰在致辞中说,河南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勤劳智慧的河南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创造并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数量之多、品类之全、价值之高,世所罕见。这些文化遗产凝聚着河南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传承创新华夏历史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省的重要支撑,是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宝贵资源。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省文化文物工作者切实承担起繁荣发展文化遗产事业的历史重任,坚持保护利用并重、传承创新并举、合作交流并行,融入发展大局,提升工作理念,创新机制措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助发展、惠民生、促开放的作用进一步彰显。

  “遗产保护、人人有责,保护成果、人人共享

  省文物局局长陈爱兰说,文化遗产事业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自2005年国家设立文化遗产日以来,今年已经进入第十个年头。今年的主题是“保护成果、人人共享”。为使广大公众更好地分享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进一步凝聚文化遗产保护的合力,全省各级文化文物部门精心策划了系列活动。省会主要活动有“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成果展”、优秀稀有剧种剧目展演、“华夏文明之源图片展”、“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典型事例图片展”、“中原古代音乐文物暨华夏古乐团建团15周年图片展”、文化遗产知识专题报告、义务文物鉴定咨询等。各地将同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全省博物馆、纪念馆、文物开放单位将积极向社会免费或优惠开放。同时,“根与魂——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将正式亮相澳门。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努力营造“遗产保护、人人有责,保护成果、人人共享”的浓厚氛围。

  “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取得实效

  河南是戏曲大省,全省被列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达32个,其中国家级18个,省级14个。除豫剧、曲剧、越调等三大剧种外,其余29个均为稀有剧种。

  作为地方文化的一个代表性符号,这些稀有剧种承载着当地的文化记忆和文化基因,有着较高的艺术审美、社会文化、历史认识和学术研究价值,是中原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艺术形式和现代传播手段的普及,稀有剧种的传承和发展遇到了较大困难,个别稀有剧种甚至到了濒危状态。

  为了抢救和保护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2012年12月,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启动实施了河南历史上第一次规模浩大的“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两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成果展”开展

  值全国第10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河南省文化厅特举办“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成果展”,向长期以来关心并支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社会各界朋友作以汇报。

  展览共分五个版块,第一部分概况,介绍了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工作概况。

  第二部分钩沉,着重展示了抢救工程对传统剧目、音乐、表演技艺进行的挖掘、搜集和整理及取得的丰硕成果。目前,全省各级文化部门和稀有剧种保护单位从民间和老艺人手中共搜集、整理传统剧目剧本1890部、曲谱1557部,有些剧本、曲谱对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第三部分珍存,展示了抢救工程收集的稀有剧种乐器、服装、道具及相关实物和建成开放的各稀有剧种展示场馆。

  第四部分铭刻,重点展示了对优秀传统剧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的录制、整理、记录和存档的工作成果。全省统一组织完成拍摄传统剧目103部,各稀有剧种保护单位自行组织拍摄传统剧目210部。编辑出版了“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系列丛书,21个稀有剧种的音像制品。

  第五部分传承,重点介绍了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独特的唱腔以及灵活的表演形式的各稀有剧种。它们种类繁多风格各异,或豪放粗砺,或婉转细腻,或慷慨悲壮,或幽默家常,活跃在乡村坊间,深受民众喜爱,是活态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展览还设置了观众互动参与环节,木偶戏的代表性传承人将手把手的传授木偶表演技艺。(记者 黄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