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书翰应邀为马克思学院师生作学术报告

16.06.2015  16:48

严书翰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若干问题》报告

严书翰作《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报告

      应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中央党校教授严书翰于6月12日、6月14日分别在文科综合楼和明德楼一楼方形会议室为全院师生作了两场学术报告,题目分别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若干问题》和《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报告会由该院院长侯菊英主持。
      严书翰于1950年出生,福建省福州市人,法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原任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现任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评审组专家,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著有《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研究》《现代化与社会全面发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当代资本主义研究》等学术著作,主编《亚洲四小龙发展启示录》等论著10余部,发表论文300多篇。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若干问题》的讲座中,严书翰着重阐述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紧迫性和有效途径。他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了古今中外的思想成果,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国文化软实力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因素,是兴国之魂。在意识形态斗争异常激烈的背景下,在网络社会的技术环境中,面对我国存在的思想道德素质、公共文明素质问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紧迫。为此,我们必须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工作,处理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并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在《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讲座中,严书翰带领听众回顾世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实践共500年的历程,包括六个历史阶段,即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共产党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严教授的精彩讲解让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增强了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