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招破解货币政策与实体经济梗阻

12.05.2015  10:02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召开会议要求,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把握好度,注意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4月30日 新华网)。

      政治局的观察是敏锐和准确的。最近一年多来,从定向降准到降息再到全面降准+定向降准,货币政策频频出台,宽松力度是空前的,向市场释放货币流动性规模是罕见的。然而,不少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越来越难了。央行在货币政策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重放轻管”问题,即:一味释放货币,而不管理好货币流向和流速。这是政治局要求“把握好度”的原因,也是提出“注意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的根源。

      事实上,目前货币信贷流动性不往实体经济流去的程度比表象要严重的多。这也许是一年来货币政策的重大失误。货币信贷从过去流向房地产领域,到现在开始大举流向股市。特别是在目前股市赚钱效应引导下,社会整体资金绝大部分都进入到了股市里。不仅使得增量货币资金不往实体经济流去,而且导致实体经济的存量资金也开始弃“生产”而进入到股市里。

      央行官员曾经表示过,货币资金流入到股市里不能说脱离实体经济,股市里实体企业那么多。目前,沪深市场里总共2600多家上市公司,而目前中国各类企业总数为22579475家,仅占1.15%。而目前整个社会货币资金阶段性都进入到股市里,哺育这百分之一点多的企业,而98%的企业都被股市抽血,从而导致融资难。况且,目前A股里上市公司大部分都是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垄断性企业、强势民企等等,创造90%以上就业岗位的中小微企业几乎都在A 股市场局外。

      既是在A股里的企业,目前这种高杠杆资金、流动性泛滥投机炒作的市场,仅仅只是将公司股价和市值炒高而已,只是在市场里一轮又一轮狂炒股价、推高市值罢了。这些畸高杠杆资金的狂炒结果只有一个,就是吹大市场泡沫风险,这些资金是很难进入到企业,成为其生产经营资金的。只有企业IPO或者在市场里增发,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资本金或者项目资金。而目前,证监会每周批准上市的就那么几个企业,对于解决整个实体经济融资难一点帮助也没有。

      目前,中国的间接和直接融资市场都是畸形的,都是“权贵”的,都是锦上添花的制度设计。从制度设计之初就将中小微企业排除在外,就将创新型、创业型企业拒之千里。间接融资主体的大型银行把持了间接融资的大部分市场,而其基本是给大型企业、国企等强势者量身定做的,根本就没有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型企业的份。直接融资的股市、债券市场等同样是给强势企业设计的,门槛之高、要求之严,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型企业根本就高攀不起。这是迟迟解决不了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根源。

      必须按照政治局的要求“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关键是解决货币流动性流向实体经济的梗阻问题。现在看来,出台行政性政策措施,“硬压”大型银行给实体企业发放贷款的做法已经失效,也不是治本之策。笔者认为,只用两招,就可以根治货币流动性不往实体经济流去的顽症,就可以彻底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顽疾。还是要从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上开刀。

      间接融资的一招是,彻底放开民间资本设立银行限制,降低民资设立银行门槛。既然存款保险制度已经出台,那么,对于民资设立银行风险顾虑就可以消除了。监管部门要加快民间资本设立银行特别是设立创新型的网络银行的审批进度。以笔者看,对于设立中小微银行的,只要符合商业银行法的要求,可以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注册资本可以适度降低。需要修改商业银行法的,尽快启动修改程序。今年如果每一个省份能够审批20家以上中小微银行,那么,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将会大大缓解。彻底放开民资创办银行限制,使其尽快产生鲶鱼效应,将会从根本上缓解实体经济间接融资难的问题。

      从直接融资上看,A股市场IPO的核准制应该尽快寿终正寝,注册制应该尽快全面实行。彻底降低资本市场融资门槛,A股敞开怀抱、打开大门让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型企业进入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是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的最佳最根本的出路。

      IPO阶段的投资风险以及风险评估和判断,就不劳驾监管部门了,要完全交给市场,给投资者自我选择判断投资风险的机会和权力。这样的话,投资者也必将自动自发承担一切投资风险。这才是一个成熟市场应该具备的机制,这才能够培养出成熟的上市公司和理性的投资者,这才是资本市场良性循环和发展应该具备的基本制度性设计和基础。

      当然,政治局要求“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证明此前渠道是不畅通的,其中被股市截留是原因之一。这里提醒投资者要品味其中深刻含义,切实注意投资股市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