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朋友圈:如何活用网络热词

13.03.2015  10:12

核心提示

读到一本好书,立刻摘出精彩段落,附上感悟,发微信分享朋友圈;逛街遇到突发事件或趣闻,第一时间掏手机录视频,上传网络,广而告之……互联网时代,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微博、微信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自媒体人”。

一部手机,一个可以发声的平台;一个账号,人人都可以成为事件的记录者、传播者,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自然也不例外。那么,参加此次全国两会,他们最关心哪些问题?教育、医疗、交通、养老……这些民生话题,他们怎么看?郑州全媒体新闻中心两会报道团的记者成功加入代表委员朋友圈,“两会时间”里,我们将围绕代表委员眼中的热点话题,展开深入讨论。

中原网讯(郑州全媒体新闻中心两会记者 张竞昳 赵柳影 北京报道) 2015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有权不可任性”的金句,引发网友转评热潮,“任性”二字随即成为今年两会最“炙手可热”的词语。同时“网络热词”话题也引发了代表委员们极大的兴趣。你怎么看待“网络热词”?你是与时俱进经常用,还是压根儿不关心?现实和网络中,各式各样的新词铺天盖地、频繁更迭,这样真的好吗?代表委员们在“朋友圈”中激烈讨论着。

网络热词飞速更迭

几乎每隔几天就会突然出现几个新词,网站论坛、微博微信里铺天盖地,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频繁使用。

但网络热词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以“duang”为例,在火爆刷屏三四天后,其搜索热度已经下降五成。

有专家分析,一般来说,网络热词从爆发流行到明显消退,平均只用47天,而它们的平均“寿命”也不足半年。有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存活”时间较久的热词,普遍是因为它们填补了某些现代汉语的语义空白,这类热词的平均“寿命”为288天。例如“伤不起”“你懂得”“人艰不拆”等。

网友草草不禁感慨:网络热词的更迭速度真是太快了,一天不学习,感觉都听不懂大家说话了。

草根文化成为“官方用语

从2010年11月10日网络热词“给力”登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到2015年新年第一天“朋友圈”被习大大“我们的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为广大人民点赞”的新年贺词刷屏,再到“有权不可任性”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代表“草根”文化的网络流行语已渐渐走进了“官方用语体系”。

网友大公无私:“话语即权力”,极好阐述了“语言”的力量。拥有话语权的人,可以通过这一资源向受众传递自己的“三观”和诉求,从而影响他人。从这个层面上看,官话开始走群众路线,承载了不少信息,不仅活跃了会议沉闷的现场气氛,还体现了一种对百姓的尊重,对民意的在乎。

网友精气神则很兴奋:我们草根文化终于进入上层社会了,这是广大网友无限智慧的结晶,我骄傲!!

网络热词也要有底线

全国人大代表、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李勤:青年人有创新的想法和行动,这是好事儿,像“给力”“正能量”这些新词,还有其他一些黑色幽默,都是可以的。但是,把一些低俗的词语、恶搞的东西,都放在网上,任由其蔓延,是不可取的。譬如“屌丝”这个词的出现,我第一次听到学生们说,真是感觉有点儿恶心,年轻人则对我完全不以为然,说我跟不上时代发展。我觉得网络热词,我们应该区分对待。

文化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群体的整体形象。我们经常谈到台湾、香港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保存和传承得比较好,其实,语言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些新词,譬如不明觉厉、人艰不拆、累觉不爱,等等,还算无伤大雅,大家开个玩笑,不代表更多的东西。但是一些低俗、甚至带侮辱性色彩的词语,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恶搞、讽刺都应该是不能允许的。

一句话,网络新词、热词,也要有底线,不能娱乐至死。

背景链接

看他国如何

用网络热词

事实上,网络流行语远非中国互联网上的独家产物,作为欧洲文化大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的网络新词、热词比比皆是。对此,欧洲语言学界的主流态度是创新与引导并举,“且用且珍惜”。

在德国,许多网络热词反映了当下的社会热点,颇受群众欢迎。不过,一些网络热词因带有色情意味或种族歧视倾向,引起德国学术界、教育界的担忧。为了引导网络词语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德国语言协会每年举行的“年度词汇大会”会着力祛除一些虽然热门却没有正面意义的词语,并对落选的例子进行点评。同时,德国语言协会还举行各种活动,引导网民抵制不健康词语。

法语号称贵族语言,法国一贯注重语言的纯洁性,一些“法语主义者”认为网络用法“污染了民族语言”。法兰西学术院会定期发表“法语规范报告”,整顿范畴包括外来语、将错就错的网络用法等。

后来,随着网络大力推动法国俚语的发展,法国词典也做出相应改进,如2012年版的法国拉鲁斯词典与罗伯特词典均收入了不少新词,并对一些老词加入新的解释。法国政府没有限制电视节目中使用流行语,不过,俚语、俗语往往被视为草根阶层的用语,很多人不愿在正式场合使用。

编辑:徐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