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河南印记银川篇:塞上江南新豫商

22.05.2014  17:01

  银川是个“凤凰城

  在银川,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长江以南住着凤凰七姐妹,给人们带来幸福。其中最小的七妹来到地薄人穷的宁夏,开渠引水,成就了江南风光。后来为了阻止异族部落的入侵,凤凰七妹就变成了一座城,保护当地百姓,这就是后来的银川。

  春秋战国时期,宁夏一直是羌、戎和匈奴等民族的聚居地之一。公元1038年,党项族人李元昊建立大夏国,史称西夏,其都城就是今天的银川市。至今,在银川附近还有规模宏大的西夏王陵。

  要按古丝绸之路的路线,银川是不挨边的。当年,古丝绸之路的北线是从长安、经宁夏南部的固原到兰州,进入河西走廊。至今,固原市仍有很多丝绸之路的遗址遗迹。但是,由于唐朝安史之乱的影响,以及随后中原与吐蕃的战争,古丝绸之路一度中断。从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境内)经银川到凉州的新丝路开通,创造了新的丝路文明。唐朝诗人韦蟾曾写诗说:“贺兰山下果园城,塞北江南旧有名。”至今,银川仍被称为“塞上江南”、“塞北明珠”。

  经贸合作方兴未艾

  宁夏与河南虽相距千里,但两地人民在历史上就交往广泛,互惠互利。今天,在宁夏,无论是在政府部门,还是商界、文艺界,都不乏河南籍的成功人士。

  从经济层面分析,宁夏与河南产业互补性强,关联度高,在经贸、科技、能源、环保、信息、金融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2011年3月,两地在郑州曾经举办经贸合作推介会,会上签约项目17个,总投资46亿多元。此后,河南与宁夏经贸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政府层面的合作在加强,民间的交流合作也春潮涌动。

  48岁的杨相林在滑县老家曾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会木工手艺,早年在青海、新疆给人打家具,积累了第一桶金。2006年,杨相林花费800多万元收购了宁夏长城集团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如今,公司的年产值已经突破10亿元,“长城建筑”也成为当地响当当的建筑业品牌。

  50岁的张金刚是汝南县人,1985年投奔在银川当工人的姐姐。他在工地挖地沟,磨得满手都是泡。当地天气干燥,晚上睡觉都流鼻血,但张金刚咬牙坚持了下来,命运也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发生着巨变。2003年,他承包了一家家电维修公司,此后成功改制,与海尔集团合作,销售中央空调,如今年产值2000多万元。他说:“我这种常年在全国各地奔波的人,感受最深。原来出个差,吃苦受累,旅途时间还长,如今火车、飞机都很便利。交通的便利拉近了世界的距离,也能创造出比昔日丝绸之路更加辉煌的丝路经济。

  新豫商的新风采

  改革开放后,更多的河南人来到银川寻求发展,他们发扬河南人勤劳、苦干的好传统,在为宁夏经济发展积极贡献的同时,也树立了河南人的良好形象。

  在宁夏,豫商们成立了河南商会,经常开展各项公益活动。汶川地震后,他们以商会的名义筹集善款,积极资助受灾群众。近年来,商会又多次组织捐赠活动,尽最大努力资助宁夏当地的贫困大学生。

  在家乡,他们更以多种方式帮乡亲们脱贫致富,以此回报乡梓。杨相林富裕后,出资200多万元升级改造了村里的公共设施,让家乡面貌焕然一新。因为他,滑县有1000多老乡到银川市务工。杨相林说:“家乡人来到宁夏,一方面自己致富,另一方面也为当地经济发展输入了新鲜血液,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长葛市人华贵普原来在铁路系统上班,1997年下海经商,来到银川市做防水工程,如今他的公司年产值已达5亿元。华贵普成功后,家乡有40多人投奔而来,如今这些人也都在银川市安家落户。华贵普说:“我是宁夏人,更是河南人。家乡来的人,我都千叮咛万嘱咐,要做诚信、守法、有责任心的商人,要做不忘本、有良心的河南人,这样,我们才能用实际行动在塞上江南树起新豫商的大旗。”(记者 李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