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冬日晨练 赶迟不赶早
古人认为养生防病须顺应自然,这其中也包括昼夜晨昏的养生调摄。
一般说来,早晨起来,选择适宜的方式进行锻炼,不失为一种事半功倍的养生之道。但晨练应该要考虑气象和环境因素,否则,反而可能对健康有害。冬季晨练对气象环境的要求,可概括为八个字:避开雾霾,亲近阳光。
有烟幕时,空气污染物被“压”至近地层
雾霾具有广义性,既包括“PM2.5”等颗粒均匀地浮游在空中的“霾”天气,也包括气象观测学中“烟幕”和“大雾”——和“霾”一样,这两种天气现象,也能使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米。
“烟幕”相对比较直观,具有局部方位性、流动性、空中颗粒物较大的特点。
“霾”和“雾”有时在视觉上很难区分——气象上,一般以空气相对湿度作为区分标,大于80%时是雾,小于80%则是霾。
烟幕是大气遭受污染的标志之一。正常情况下,大气是洁净的,由于人类活动的频繁,特别是现代工业的发展,通过烟囱或直接向空气排放的污染物质越来越多,其中不少物质在空气中聚合、变化形成烟幕。
据专家研究,冬季早晨最容易出现烟幕,因为冬季的大气,常有逆温层存在,这就使得空气污染物被“压”至近地层,并且处于稳定状态,不易扩散,从而使早晨成为污染的高峰期,晨练的人当然不要凑这个热闹。
有大雾时,雾滴中含有害物质比平时高出几十倍
大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很大。雾气本身并不是“纯洁”的,它是空气中的水汽凝结物,水汽凝结成雾滴离不开凝结核,而作为凝结核的尘埃、细菌或其它微粒,很多是“脏物”。
更为恶劣的是,由于近地层空气污染较严重,雾滴在飘移的过程中,不断与污染物相碰,并吸附它们。据测定,雾滴中含有各种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的比例,竟比通常的大气水滴高出几十倍。
有霾时,易引发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
和单纯的烟和雾相比,“霾”更危害人体健康。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异常的影响,我国北方地区干旱日重,加上城市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出现霾天气的日子呈上升趋势。专家研究发现,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也即“PM2.5”),直径相当于人类头发1/10大小,被吸入人体后会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这些颗粒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
烟、雾、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很大的隐蔽性。比如在清晨,烟、雾、霾弥漫常常造成一种朦胧的风景,这就诱发人们在烟、雾、霾中进行锻炼、游玩等活动。殊不知,随着活动量的增加,呼吸势必加深加速,自然就更多地吸收了烟、雾、霾中的有害物质,不仅起不到增进身心健康的效果,而且极易诱发或加重气管炎、咽喉炎、眼结膜炎等诸多病症。
晨练要迟,古人说的“冬日晨练,必待日光”
烟、雾、霾的“劣迹”相比,冬日早晨的阳光就是“补药”了。古人说的“冬日晨练,必待日光”,非常具有科学性。
首先,现代气象观测学早就证明,每天的日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凌晨五时左右,因而,冬季的日出之前,天气是非常寒冷的,此时外出锻炼,易受“风邪”侵害,极易患伤风感冒,也易引发关节疼痛、胃痛等病症;身体的外露部位,如手部、脸部(尤其是双耳),也易受冻。一般待太阳出来半个小时后,晨寒就开始缓解。
其次,冬季晨练,人们普遍喜欢在草坪、树林、花丛等有绿色植物生长的地方进行,以为这些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利于人体吐故纳新。殊不知,植物的叶绿素只有在阳光的参与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如果晨练在日出之前,阳光还没照射到叶片上,一夜没有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附近,非但没有新鲜的氧气,相反倒积存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显然不利于人体的健康呼吸。
第三,据专家研究,冬季后半夜经常会出现近地面逆温层,使得空气污染物在早晨6点前后最不易扩散,而当太阳出来后,地表和近地层温度会升高,污染物便容易向高空扩散。
此外,老年人是冬季晨练最大的群体,而老年人抗寒、抗病毒、抗污染物侵害的能力相对较差,所以冬季晨练务必“赶迟不赶早”,最好将晨练与晒太阳结合起来。当然,晨练前的准备也很重要:可先喝一杯白开水或牛奶、豆浆,最好还吃点面包、饼干之类的东西;然后在室内走动走动,活络一下关节、肌肉,待太阳升起后、觉着有明显暖意时,再外出晨练。
文/霍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