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500余专家学者聚河南 话文学理论与批评

26.08.2014  17:31
8月16-18日,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一届年会在河南大学举行,国内外500余名专家学者以“面向时代的文学理论与批评”为总议题,结合当代文论面临的困境与机遇,针对“大数据时代”下,文学理论与批评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各抒己见。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一届年会在河南大学举行

  【大公中原新闻网讯】(记者楚长城   通讯员王凤一、董兰兰)8月16-18日,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一届年会在 河南大学 举行,国内外500余名专家学者以“面向时代的文学理论与批评”为总议题,结合当代文论面临的困境与机遇,针对“大数据时代”下,文学理论与批评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各抒己见。

  当今社会已进入“大数据”时代,中国当代论文如何应对“数字现代主义”?杭州师范大学单小曦说,自1990年始,“数字现代主义”在东西方社会普遍蔓延开来,为中国文论建设提供新的文化逻辑和文艺现实。中国当代文论建设应在指导思想、学科范式、知识形态、话语表述、研究方法等各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深圳大学李凤亮提出文论研究与批判的四种转型,即理论研究向现实研究转型、单一的文学研究向文化创意研究转型、面向传统的静态研究向面向未来的动态研究转型、注重文本分析的“形式文化学”方法向注重数据挖掘的“技术文化学”方法转型。将文学研究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把握“新创意时代”下的文论发展新气象。

  为了迎合当下各种学术研究呈现出的“计算”趋势,西北大学文学院陈晓辉以弗兰科·莫莱蒂的文学定量分析法为例,讨论大数据时代文学研究方法的一种可能性。他通过探讨该方法的理论来源、技术保证、研究路径及其存在的合法性,对当下的文学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契合文化体验和美学需要  建立中国文论话语权 

  对于中国而言,又该如何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发挥文论的话语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说,文学批评的“中国话语”问题,既是研究界长期焦虑的结果,又是当下学者研究自觉的体现。当下的文学批评热点不断,话语狂欢中却耽于时髦话语本身,看不到一种富有生活质地感与历史厚重感的文学呈现。

  九江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江腊生认为,当下文学批评的话语问题,本质是中国文学主体确立的关键。价值观的混乱、历史感的缺乏,和道德性批判是当下文学批评的主要问题。要建构一文学批评的中国话语,一方面要求融入本土的中国文化经验,又要研究者跳出中国文化事实、与此保持一定的距离,并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契合中国文化经验和美学需要,研究者需要拥有深邃的民族文化体验和人类意义的美学尺度,以此来构建一个中国文学批评的价值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