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不扰民的文化新风尚——广场舞现状综述

20.03.2015  12:56

春分将至,天气转暖,各地的公园、广场又热闹起来,洋溢着笑容、随音乐节拍起舞的朋友也逐渐增多。然而,从2013年初开始,因广场舞噪音而引发的扰民问题已成为公众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广场舞爱好者抢地盘、拼音量、以噪制噪,各地抵制者则以温和劝慰,甚至鸣枪、泼粪等方式表达抗议……

类似现象引发了人们对广场舞该不该继续跳,在哪里跳,如何管理组织、避免冲突等问题的思考,也引起了相关政府文化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各地针对这些问题积极调研,积极探索对策与解决办法,一些地方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面对争议:规范在升级

早在1995年,我国就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加之经济发展带来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广场舞为代表的群众文体活动盛行。近年来致力于调研我国“广场舞现象”的形成、影响、矛盾、对策等问题的原北京市群艺馆馆长、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客座教授贾乃鼎表示:“自娱自乐、健身锻炼、展示表演……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结构、不同生活经历的人们,都可以从广场舞中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这就是广场舞吸引人的地方。

然而,“广场舞热及其产生的扰民等社会矛盾,并非一个简单的矛盾。”贾乃鼎说,这关系到文化观念的转变、群众文化需求的多样化、老龄化社会凸显等问题,涉及社会、文化、心理等诸多方面,其引发的矛盾是政府相关部门认识不足、文化设施资源不足、公民思想准备不足等所致。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巫志南称,治理广场舞扰民,不能因噎废食,不可因为产生摩擦就对其持否定态度。

各地政府也纷纷出招扭转“广场舞变扰民舞”的现象。如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在2013年成立了群众广场舞协会,出台了《温江区广场健身文明公约》,建立了广场舞团队管理档案制、登记备案制、挂牌上岗制、星级评定制等管理体系,有效降低了投诉率。此外,湖南浏阳、海南三亚、陕西西安、新疆乌鲁木齐对广场舞活动时间也进行了规定,各地因地制宜,大多规定在7点至22点之间,音量均需控制在60分贝以下,如有违反者,执法部门可进行劝阻,劝阻无效则可没收音响设备并处以罚款。

我们也希望能文明快乐地跳舞,那些抢地盘、拼音量的行为只是个例。”54岁的浙江省慈溪市古塘社区团队的陈燕燕说出了许多广场舞爱好者的心声。去年6月,四川成都温江千余名大妈在《广场健身文明公约》上签字,她们承诺做到白天跳舞音量在60分贝以内,晚上音量在50分贝以内;去年7月,陕西省西安市千余名广场舞爱好者也倡议,把跳舞时间控制在上午7点至晚间9点,音乐音量不超过60分贝……他们通过自我约束践行了“文明健身从我做起”的观念。

提升水准:编创加辅导

广场舞令人困扰的因素除了噪音外,还有艺术水准不高等。网友“品茗说理”等表示:“大妈们的广场舞一点都不美,明明是群魔乱舞。”对于这类言论,贾乃鼎表示要冷静分析:“除去人们的一些偏见,广大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有待提高也是个重要原因。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是个长期过程,广场舞也不例外。”因而,各级群文单位应深入基层参与广场舞的编创和辅导工作,定期培训和考核广场舞团队中的辅导老师及组织者,研究制定广场舞专业艺术标准模式和规范。

谈及广场舞的编创,有个人不得不提,那便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退休干部于继承。几年前,老于被诊断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伴有重度脂肪肝,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也找上了他。从此他早起快步走,晚上扭秧歌,一练就是3年。搞体育出身的他也总跟着跳广场舞,并融合体操、拉丁舞、东北大秧歌等,编排出耸肩、摆胯、振臂、伸展等动作。凭着这套舞步,老于的追随者从2008年的几十人发展到五六百人。由于当时的舞步呆板,人称“僵尸舞”,2009年佳木斯市政府成立专项编排小组,定名“快乐舞步”。后来“快乐舞步”在全国得到了推广,“我是从快乐舞步第四套开始跳的,现在已经推出了第五套。相比第四套,第五套动作缩减到37个,曲目由7个增加到8个,还增加了扩胸、转体和下肢运动。”陕西省西安市习练者王宝琴说,重新编排的动作更合理、科学。

有人编创新作品,有人加工整理传统民间舞蹈。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的广场舞《豪情鞭鼓俏秧歌》便融合了“抬重、落轻、走飘、扭断腰”的山东胶州秧歌的柔美与鞭鼓的豪放,创新性地展示了山东的地域特色和舞蹈之美。

对于普通广场舞爱好者,编创作品难度较大,辅导对提升其艺术水准更实用。”浙江省嘉善县洪溪村“辣妈宝贝”排舞团负责人陈俐勤说。去年经浙江省文化馆、嘉兴市文化馆等舞蹈老师辅导,队员的舞蹈功底提高了,还学到了新作品《礼堂趣事》、《美丽洪溪梦》等。四川成都温江区柳城街道也不定期邀请专家辅导广场舞爱好者,如去年请国家一级体育指导员刘晋培训90支队伍的领队,并教授新动作,以期提高广场舞的艺术性。

致力引导:多形式促发展

当下应积极组织开展广场舞推广和比赛活动,以活动带发展。”贾乃鼎谈到,如上海市在组织广场舞大赛中将音响分贝列入评比标准,将政府的意见、推广的标准、艺术的普及,通过活动和比赛传达给群众。优秀的广场舞团队和作品,让群众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和目标。

如今,各种广场舞比赛如雨后春笋,如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广场舞比赛、浙江排舞大赛、山东济南市广场舞大赛、北京东城区广场舞蹈大赛……

自2005年“广场舞蹈大赛”首次亮相北京市东城区新春游乐会,便成为其重要内容。2015年,已发展到43支舞蹈队、千余人参加该赛事,其中东城区以外的参赛队伍占到1/3左右。广场舞爱好者逐步由中老年向青年人扩展,许多教师、学生和白领也成为广场舞的粉丝。不仅如此,当大家热议“广场舞该不该走出国门”时,东城区于2015年春节前夕在泰国举办了“欢乐春节 地坛文化庙会全球行·曼谷之旅”活动,其中的7场广场舞活动吸引了近万名观众,连泰国副总理威萨努·谷安和前副总理披尼·扎禄颂巴也不禁走到人群中,和大家一起共跳广场舞;“中国神曲”《小苹果》、“泰国神曲”《用你的真心换我的电话号码》及具有中国风情和节日氛围的《中国范儿》等曲目交替播放,颇受泰国人民的欢迎。其实2008年,东城区就受邀组织40人的广场舞表演队走出国门,参加了“北京风情舞动伦敦”“北京风情舞动巴黎”的活动。

广场舞走出国门,对广场舞的艺术水准无疑提出了新的标准。”浙江省舞蹈家协会秘书长潘岚说,“广场舞作为人们文化需求的一种表现形态,具有很强的群众基础,各种形式的活动、赛事不仅为百姓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也有利于引导、提高广场舞的艺术水准。

【观 点】

引导、扶持、规范广场舞须做好机制设计

范 周

广场舞是群众自办文化的重要表现,在丰富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密切社会公共交往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引导、规范不力,广场舞造成了噪音扰民、扰乱社会治安秩序等负面影响。

目前,许多城市、地区纷纷出台了各类广场舞的引导、规范办法,通过组织广场舞大赛、成立广场舞协会、配置活动设备、设置专业指导人员等方式,丰富创新了广场舞的管理手段,缓解了包括硬件设施、场地规划、时间协调、内容创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在内的供需矛盾,探索出了许多广场舞管理的经验,体现了各级政府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然而,从全国普遍情况看,广场舞的规范管理还没有引起各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广场舞的日常管理未形成常态化机制,隐患较多。目前,文化部、国家体育总局正在牵头制定引导、扶持、规范广场舞活动的意见,将为建立广场舞管理的长效机制提供重要指导,为促进广场舞健康、有序、文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广场舞的健康发展是实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等化的重要抓手,是推进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切入口。引导、扶持、规范广场舞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建立科学长效的管理机制,推动广场舞的健康发展。

第一,以人为本。广场舞的规范管理要顺势而为,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要“”而不能“”。广场舞产生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群众文化需求与公共空间资源的供需矛盾。因此,广场舞管理机制的建立要从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出发,整合资源盘活公共空间存量,为群众尽可能提供空间充足、设施完备的活动场地。

第二,因地制宜。目前,广场舞在全国蓬勃发展。东部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由于公共空间资源较为稀缺,广场舞设施供给不足的矛盾较为凸显,而西部广大地区以及农村地区广场舞的场地资源较丰富,对广场舞多元化内容的需求则显得更为迫切。因此,广场舞管理机制的建立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千篇一律,要因地制宜,充分引导广场舞与地方特色文化、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形态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样式。

第三,社会联动。群众积极主动参与是广场舞的活力所在。因此,引导、扶持、规范广场舞必须坚持政府引导与社会管理相结合,调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多方面力量,统筹资源,共同参与广场舞活动的服务与管理,形成多元联动格局。尤其要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广场舞的积极性,引导群众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积极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消除社会对广场舞的歧视和误解,为广场舞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