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做“明星”的明星 ,牛青峰

15.07.2016  05:40

    牛青峰——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96级表演系,著名内地男演员。

    2000年主演古装喜剧《绝色双娇》。2001年出演古装武侠剧《少年张三丰》。2002年在古装历史剧《护国良相狄仁杰》中饰演陶甘。2004年主演电影《红飘带》 。2005年领衔主演悬疑剧《生死相随》。2007年出演的电影《九百公里路》获得美国纽约独立电影节最佳外语片。2009年出演电视剧《你永远不会独行》 。2013年主演悬疑热血剧《上海森林》 。

    2015年10月起担任深圳前海小伙伴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明星跨界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近两年却呈现出新的趋势。以往说到明星跨界,大抵是演员进阶当导演、明星玩票去唱歌、导演客串去演戏……基本脱离不了幕前身份,属于跨界中的“立定跳”。还有越来越多的明星不止于此,投资金融、科技、餐饮领域,甚至投资拍电影,也是做得风生水起,以至于退居幕后不再演戏,这种更像是“三级跳”的跨界充分挖掘了“青春饭”的附加值并成功变更为“长期饭票”。

    圈内跨界“立定跳”从演员转行投资受认可的最佳代表当属中戏“表96”的班长牛青峰。

    自从出道以来,牛青峰参演过众多影视作品。他饰演过的影视剧里的人物总让观众印象深刻——《绝色双娇》里憨厚本分的史书才;《护国良相狄仁杰》中有勇有谋的捕快“陶甘”;《满汉全席》里爱美食成癖的福贝勒等等……都说喜剧是最伟大的艺术,牛青峰将小人物表现出大幽默也许才是喜剧本身真正的魅力所在。而其所饰演的现代剧(例如《上海森林》《妈妈圈的流言蜚语》《极速无间》《了不起的周先生》),观众更是对他的既儒雅又硬汉的形象所迷倒,可以说,牛青峰所诠释的每个人物都有他独特个性化的投入,看后总让人回味。

    是何原因让他从舞台的光鲜转型为幕后创业?“演员就是听喊预备、开始、停……没有戏拍的时候就是无业游民。”肯定是个笑谈,但也能说明一二。真正的原因无外乎:作为演员,他们在这个行业浸润已久,对包括导演在内的各个工种十分熟悉,并不是传说中的“隔行如隔山”;凭借演员积累起来的名气和人脉,拉投资、组班底都比新人导演更有号召力,这些都是促成转行的天然优势。

    那么牛青峰是如何把握他演员和投资人这两种身份的呢?

    1,您从一个知名演员转型到幕后,做创始合伙人和投资人,是什么初衷?很多人对于明星转型到投资人有偏见和误解,觉得很多明星就是趁着他的影响力赚快钱,不具备持续的稳定性,这点你怎么理解?

    人生有不同的阶段和追求吧,对于我来讲,演员只是一份工作,之前从事了20多年,现在也没有转换环境,还是从事着跟我之前工作相关的事情,只是脚步放慢重心回归到生活。从演员转身为出品人和监制,角色的转换,也能让我以不同的角度和高度来看待这个行业,对于运营公司和制作好的电影作品,是1+1大于2的优势。我觉得生活有趣就在于有很多不确定性,然后有很多自己不知道的知识,所以在日积月累的时间里去学习去丰富自己。这种状态让我很充实,这种健康固定的生活方式也让我有了一个相对比以前更健康的身体和身心。人要有一个好身体才能有一个好的工作状态,这也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如果想当明星获得更高的收入可能我也不会做现在这些事情,演戏的薪酬就足够了。但是在我入中央戏剧学院第一天起,我们当时的系主任,曾培育了巩俐和姜文等一大批优秀演员-------梁伯龙老先生曾经告诉我们:你们想做一个明星,那你们来错地方了。但是如果你们想做演员,那戏剧学院才是真正的摇篮。因为它是一份职业,不是一个当明星去赚大钱的捷径。我们年轻时受过的教育可能根深蒂固长到骨子里,所以对于现在一些艺人一味的追求当明星赚大钱的快感没什么感觉。毕竟社会环境每天都在变化,有的人可能很快速的被市场接受,利用自己的特长快速的在市场竞争里面做选择然后很迅速的就能成名,这不是一件坏事。因人而异,每个人对生活的要求不一样,对生活的追求也不同。所以赚快钱,赚大钱这种事情,不稳定可能会赚的很多,但是欲望无止境,我对于生活的要求很简单,除了生活必需我不太去追求这些。

    2,那您觉得您从演员身份,从片场环境到现在要运营一个公司这样的状态,您自己适应吗?

    其实有的时候演员的身份也很有趣,因为演员在角色里面要塑造不同类型不同身份的人,不管是我演过的警察也好,商人也好。其实已经在不同角色里吸取了各行各业的能量。有的时候一个角色可能需要我们快速融入,那么在这个过程里,我们就需要触类旁通的迅速抓住这个角色的特质和核心,所以演员在不同环境里,状态转换可能有一个先天优势。也没有什么所谓适应与否,就是一个顺其自然的状态。用一个开玩笑的比喻,我们现在做的工作就是演了一场,或者演了几年的一个戏,只不过喊了一个ACTION,像《喜剧之王》一样,直到喊CUT才结束,其实我们在生活里,也可以给自己喊一个ACTION,那这个开始可能不是一分钟或者两分钟,一个小时或者两个小时,可能要持续到一年两年要持续这个状态。也不能说在这个状态就是演戏,看你怎么去思考这件事。所以从片场转到一个公司这个状态,就像喊一个ANCTION一样,你选择了开始,就没有什么适应不适应,只允许你一直走下去,中间是没有NG的。也不允许你有任何错误发生再重来。

    3,我们了解到您2014年和合伙人联合创立的小伙伴影视已经有前后有几年的时间,能从您的角度谈谈对于公司整个的一个布局?以及您在这样一个布局里,所承担的角色?

    公司整体的布局就是资本+电影+跨界+互联网+旅游,以“电影+”概念来打通全产业链。跟过去以往的电影公司还是有些差别。通常意义上的影视公司,他们做的只是一个制作层面上(是单纯从攒剧本到制作到找人再去找发行)而我们配备了基金公司,活动公司,宣传公司,发行公司,和艺人经纪公司。包括我们最近启动的编剧项目孵化平台,我们的目标就是以电影内容为核心,在整合金融和互联网的资源上都有一个双向的叠加。那么我在这里面实际上承担的部分就是电影这部分制作和内容的把控,相当于原来传统一家公司(的工作),它就是要把一个项目的方方面面都考虑进去。所以在我看来,不管是院线电影还是网剧,都需要好的内容和IP,那么公司未来也会以几部大电影为首,做不同种类形态的(电影)产品,因为中国电影早晚会走向一个类型片,不是像今天这样刚有这个意识,刚刚起步,未来还需要一个过程。我相信在这个行进的过程中,到最后一定会越来越规范化。毕竟类型片是任何一个地域,任何一个国家在内容上所做的一个区分。所以公司会在每个类型片上做布局。那么我在内容筛选的源头上,就会有侧重点的偏向一些喜剧类型,魔幻类型,还有动作类型这几大类。包括能代表电影水准的网剧也是我本人比较看重,毕竟是互联网的时代,大家的观影习惯和对内容的接受程度都在发生着变化。小伙伴也会与时俱进,提早做规划,在这几点布局上创作好的内容推向市场。同时也会签约一些优秀的艺人在小伙伴的平台上实现自己的梦想。

    4,一部戏的完成需要各个部门通力合作,是一个团队所要完成,那么对于创业公司来讲,您对于团队的要求有哪些?以及对于合伙人/团队的筛选到最后的合作有哪些自己的标准,这里面有没有值得分享的故事?

    确实一部好的作品需要匹配精良的团队来共同完成,那么对于团队要求可能除了本身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之外,团队意识也是我比较看重的一点。而且我一直强调,找专业的人做专业事儿。也不说不专业的没有这个能力,但是如果受过专业的训练,在锁定这个工作的时候会更快更高效更准确。就像我们马上要启动的这个爱情题材的项目,请的导演就是戏剧学院本科班,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师从侯孝贤和田壮壮。本身就是做戏剧出身,专门研究电影,所以跟他们在沟通工作的时候相对来讲就非常简单高效。因为够专业。比如她在跟我们摄影师李屏宾沟通的过程中,反馈意见就很顺畅,有的时候大家不在一起开会,也能通过电话和邮件的形式,把自己的想法和要求提出来,让团队迅速统一到一个标准上。节省了很多时间成本。所以可能这是我对于团队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那么对于合伙人来讲,本身需要一种信任关系,因为大家都知道寻找合伙人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如果有缘分能够聚到一起,尽量做到彼此信任彼此珍惜。

    5,您从一个知名演员,荧幕戏骨,到影视公司的副总裁,可以说是从一个浮华汇市走到了一个创业的大环境中,创业必然有成功有失败,那您有没有想过创业失败这件事情?

    以前的成绩如何不重要,到现在到一家公司的身份也不是特别重要,至于说是副总裁,还是总监,还是制片人,身份在我看来不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都是在做事。只不过我做的这件事情,利用了我本身在这个行业内积累了十几年的资源,也在从事着电影相关的工作,只是从幕前转到了幕后。因为本身作为演员,适应能力都比较强,所以并不觉得这个“创业”是多么艰苦的事情。都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在走,心态稳定的话,就会看淡成功或者失败这样的事情。假如失败,团队还在,人还在,调整一下步履,重新再出发。

    6,想念舞台吗?想过重新回到观众视野中吗?

    曾经有人问过我,也邀请过我,毕竟还是受过专业的训练嘛。但是对于我来讲,演戏算是我的一项”手艺”一个技能,对于舞台不存在离开不离开,只是熟悉不熟悉。就好比人一旦学会了骑自行车,终身受用。如果长时间不碰它,那么需要用的时候多练习两次就上手了。跟拍戏的道理是一样的。之前塑造的很多角色和内容都给了我很开心的记忆和过程。在未来,公司运转很顺利或者遇到合适的剧本,自己喜欢的角色也不排斥再尝试创作一些让观众记忆深刻的角色和影视作品,但是前提是得有时间。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无论是互联网还是新经济带来的这样的压力,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被卷入‘跨界’的这样一种潮流。凭借当红时的各种积累,未雨绸缪也好,兴趣爱好也罢,越来越多的明星都摆脱了一条腿走路,学会多元化经营自我。有人则是从牛刀小试,到彻彻底底转了行。明星跨界去做投资人可谓是自带光环,接受明星投资的项目或公司自然也会受到业界更多的关注,进而产生更大的影响。

编辑:闫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