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儿上课不专心家长进班来督促?有人建议“把家长请出教室”

12.12.2018  07:11

有娃上课不专心,一些家长为督促孩子学习,热情高涨地进班陪读,还有人在家长群呼吁大家“排班”长期坚持,孩子们对此态度不一,有人无所谓,有人不乐意……12月10日,报社A1·05版以《娃儿上课不专心家长进班来督促》为题,报道了郑州一中学多位家长进班督促孩子学习一事,引发热议。有人叫苦,慨叹当前环境下孩子、家长和老师各有不易,有人理解家长“恨铁不成钢”的良苦用心,不过,更多人对家长进班督促孩子学习的做法并不认同,更有人直言:应该把家长请出教室。

观点:进班督促是对孩子的不尊重不信任

“孩子们也太惨了吧。”“这事儿不光折磨学生,还折腾家长。”“家长只管家里的,在学校就是老师的事情。”“家长进教室督促孩子学习是在打教师的脸。”……对家长进班督促学生学习,网友们议论纷纷。

“家长进班,一次是督促,长期就是监视,这是对孩子的不尊重、不信任。”有网友表示,学习是孩子的事情,在幼儿园和小学帮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了中学,孩子就能很好地适应中学环境,家长只是指点辅助,而不是亲力亲为。

有网友分享了陪孩子练琴的经历:自己陪孩子上课时,在一旁督促、唠叨着,孩子时常一副惫懒样子,后来听老师建议让孩子独自上,她则对孩子多鼓励、赞赏,孩子反倒越练越好了,由此感慨:“学习这件事,内在动力很重要!”

“这种做法不可取。”郑州市民霍淑珍退休前是一所学校的副校长,她认为,家长和老师希望帮助孩子进步的初衷是好的,也确实应该加强沟通和联系,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更好地结合,不过,未必需要家长进班陪读、督促孩子学习,因为这样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也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如果我当学校领导时教室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会觉得这是对学校管理和教师水平的怀疑。”霍淑珍说,当务之急,是老师和家长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都要有所担当,一起努力。

探因:家长不放手,老师不敢管,孩子长不大

初中教室为啥会出现一些家长轮流进班陪读、督促孩子学习的现象?多位网友表示,从中看到了当前教育的一些尴尬和问题。

“父母不放手,老师不敢管,孩子长不大。”郑州圣玛丽幼儿园创办人刘云感慨说,中国的很多父母又辛苦,压力又大,可很多时候“出力不讨好”。就这件事而言,她觉得孩子和家长都挺苦,“家长不懂放手,孩子永远不能长大,以后孩子上高中、上大学,家长是不是还得跟着?”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刘云也理解一些老师的无奈,“现在老师稍微对学生语言严厉些,可能会出现孩子有过激行为、家长投诉之类的情况,导致一些老师不敢管,老师这样做其实是把责任推给了家长。”她说,要想从根本上化解这种尴尬,任重道远,需要从幼儿园教育抓起,帮孩子从小养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

家长进班督促,很多孩子不乐意,这种矛盾该怎么解决?刘云建议,班主任老师可以让孩子们围绕这个问题开一次班会,让大家探讨为什么学习、是否需要家长进班督促学习。“要让孩子们明白,如果不希望家长进班监督,就要自觉把课堂纪律搞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来赢得尊重。”

出路:唤醒孩子“向上”的本能才是根本

“如果孩子的学习全靠督促,自律全靠监控,与其说是孩子不好管,不如说是当下教育的失败。”在青少年身心成长导师云汭看来,每个生命体都有“向上”、“求优”的本能,掌握这一人性特点,尊重孩子身心发育规律,学会正向激发孩子的创造力、责任感、自律精神,这才是根本出路。

从教多年的中学教师李坤红也认为,帮助孩子由内而外地成长是当务之急。“如果家长偶尔进校园了解孩子的日常学习状况,可以,也便于在周末顺延、深化学校教育,可如果把家长进班督促作为日常机制的话,是不可取的。”李坤红说,因为家长刚开始进班时,孩子们出于自尊心,不在家长面前暴露自己不太好的一面,而一旦家长监督成为常态,孩子们“见怪不怪”,还会回到原来的样子,因此,家长进班督促只能从表面上暂时缓解一些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该怎样引导、帮助目前状态欠佳的孩子进步呢?

李坤红认为,首先还得培养习惯,“虽然到初中再帮孩子培养习惯有些难,但是做总比不做要好得多”。其次,初中的学习和小学不一样,小学学习重在知识性的记忆,初中则需要帮助孩子学会思考,转为理解、思维建构的记忆,家长和老师要合力帮助孩子找到对的学习方法,引导孩子“上路”,会学,愿学;最后,也不能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如果孩子生活在积极乐观的家庭氛围中,自己遇到挫折也会迎难而上,锲而不舍,有韧劲儿,这样的话,即便目前有些落后,也会慢慢赶上来,这些因素对孩子学习的影响也非常大,家长需要做好榜样,帮助孩子培养这种性格”。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蔡君彦

【责任编辑:张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