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学艺术奖时隔12年重启——一座城,致敬一群人

24.12.2014  12:57

1978年,巴金在《随想录》中写下那句令人不断回味的深情告白——把心交给读者。

12月17日晚,上海大剧院,星光璀璨。时隔12年,上海文学艺术奖重启。在“把心交给人民”的鲜亮旗帜下,一座城,致敬一群人——

在全场长时间的热烈掌声中,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的12位“终身成就奖”获得者、12位“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一一登台,接过人民授予的这份沉甸甸的荣誉。

每一位获奖者走上台,站在那里,便是一出戏,便是一个关于艺术与时代的鲜活故事。人们感慨,上海之所以为上海,正是有这样一群人投身其中,树立起这座城市的文化标杆;上海之所以为上海,正在于能够吸引这群人扎根其间,共同耕耘城市的文化土壤;上海之所以为上海,正是凭借这样的使命和担当,始终保持对文艺工作者的尊重,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坚持对文化高度的不懈追求。

树起标杆,城市需要文化脊梁

感恩党和人民的培养,观众的厚爱……企盼我所从事的民族戏曲艺术繁荣昌盛,祖国国泰民安。”获得终身成就奖的艺术家按年龄排序依次上台,第一个登台的是75岁的京剧名家尚长荣。铿锵有力的“国泰民安”四个字刚落,台下观众席有人禁不住叫了声“”。

焦晃上台,腰杆笔挺,话音悦耳,“莎剧王子”风采依然。两年前,77岁高龄的焦晃仍出演了莎翁名剧 《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他说:“我马上要80岁了,80岁前的愿望,就是再演一两个戏。

走上台,站定,行礼。还未开口,用连环画画出讲不完的上海故事的贺友直已经赢得满堂彩。93岁的“老头”说,自己的信念是画好每一本连环画,一本一个样。

…… ……

我很高兴,我做得不够好,还要努力。”当最后一位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百岁老人徐中玉走上台时,全场掌声雷动。

星汉灿烂!”现场观众忍不住击节叫好。“这就是低调的上海文化的高度和气度!”一位观众赞叹。

1991年,一个以确立上海文学艺术最高标杆、带有荣典性的文学艺术奖项——上海文学艺术奖诞生。巴金、柯灵、贺绿汀、王元化、施蛰存,谢晋、程十发、朱屺瞻、周小燕……和这一奖项连在一起的这些名字,每一个都代表着上海文化乃至全国文化的辉煌。

在中国近现代和当代文学史上,上海从来都是文艺的高原和高峰。新时期,文艺创作要不断抬升“高原”,耸立新的“高峰”。“评奖,旨在树立上海文学艺术标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评选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朱英磊介绍,上海文学艺术奖的评选,不搞门类和专业间的平衡,只评选最巅峰的艺术家,就为了一个宗旨:造就高峰。

此次‘上海文学艺术奖’评选得‘天时地利’,正逢其时。”评委会成员、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郦国义说。今年10月15日,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重启评选。当天,恰逢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把心交给人民,向艺术的高峰攀登,向人格的高峰攀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说,上海恢复评选上海文学艺术奖,在文艺的高原上努力铸造和推出高峰,是一个重要举措,对全国是一种引领、开创和示范。

尊重人才,文艺发展离不开人才

重启上海文学艺术奖评选,也是对上海文化家底的一次盘点,是上海文学艺术实力的一次集体亮相。

多位评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评选过程“太受折磨”,因为候选阵容实在强大,让每一轮投票都成为一次纠结痛苦的回忆,不得不忍痛割爱,好中选好,优中选优。

这份名单,让我强烈感受到上海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实力。”担任评委的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感慨。

上海应该为此感到骄傲。如此丰厚的人才资源,是上海深厚的文化积淀,也是上海宝贵的财富。”同为评委的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宋妍说。

在郦国义看来,重启上海文学艺术奖评选,“有着非常明确的宗旨和追求,那就是文艺发展离不开人才,要尊重人才”。

尊重人才,培养人才,上海文学艺术奖释放出强烈的信号。与以往几届不同,本届上海文学艺术奖首次推出“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挑选各个艺术门类具有出色才能和较大潜力的青年文艺家,为其度身定制发展计划,从而不断放大上海文艺家的集群效应,夯实上海文艺发展的基础,建立名家大师勇攀高峰、青年人才不断涌现的文艺人才长效机制。

实施优秀人才培养的文教结合工程,成立凝聚服务社会文化人才的演艺工作者联合会,关爱和吸引“海漂”,力推文化新人,扶持民间文化人才发挥积极作用……上海深知,人才是引领和支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为宝贵、最可持续和最具潜在优势的第一资源,是推动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第一要素。

抓住了青年,就抓住了文艺创作的方向。”上海市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胡晓军认为,推进文艺的原创力,是上海文化面临的最迫切问题。力推新人新作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推出青年扶持计划,中国上海国际电影节、电视节激发本土影视创作活力……原创与经典,已经成为上海文化的关键词。多年坚持,不断打磨,不断积累,上海正在形成将新人新作“”成精品力作,努力造就名家名作的机制。

繁荣创作,环境和生态是软实力

有理想,有定力,有坚守,有坚持。不跟风,不炒作,不浮躁,不急功近利。”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汪澜一连用四个“”、四个“”描绘她眼中的上海文艺。在她看来,这是上海文化生态最鲜明的特点,也是上海得以吸引一大批文艺工作者默默耕耘的重要原因。

浮躁,是影响文艺创作最大的问题。文艺创作要耐得住寂寞,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韧意志。只有真正沉下心去,沉下身去,以人民为中心,把心交给人民,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上海文学艺术奖的评选,以德艺双馨为标尺,就是希望进一步倡导营造这样的氛围。”朱英磊说。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认为,上海文学艺术奖通过选拔、激励、评价文艺人才,冀望为文艺界设立艺术水准和道德情怀的标杆。“唯有如此,真善美才能在文艺家的灵魂深处喷涌而出,转化为精品力作造福时代。为人民创作,艺无止境,生生不息。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麟强调:“上海要在弘扬核心价值观上更有作为,要在多出精品力作上更有作为,要在多出名家大师上更有作为,要在营造良好环境上更有作为。上海如果拿不出有说服力、有影响力的成果,拿不出叫座又叫好的作品,我们说上海是文化重镇就没有底气。”他说,重启文学艺术奖评选只是迈出了一步,接下来还要有一整套配套政策。上海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对文艺工作的扶持和支持力度,让更多原创要素集聚上海,让更多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相关链接】

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方增先、吕其明、陈佩秋、尚长荣、贺友直、草婴、徐中玉、徐玉兰、钱谷融、秦怡、舒巧、焦晃

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获得者:

于本正、王安忆、陈少云、陆谷孙、李莉、周慧珺、施大畏、赵丽宏、奚美娟、黄蜀芹、蔡正仁、廖昌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