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河南经济扫描回眸 创新创造敢争先
回眸今年上半年,我省产业结构调整亮点闪耀:高成长性制造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工业2.9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工业15.5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高于全省GDP增速1.0个百分点;新业态、新产品快速成长,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速超过40%!
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进程的加快,体现着新常态下“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的路径特征,更体现着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对经济增长的突出贡献,创新驱动越来越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观察上半年企业的发展情况,更可以清晰地发现这样的规律:凡是勇于创新者,增长势头都不错——传统的铝板材滞销,但洛阳龙鼎铝业有限公司比纸还薄的高精度铝箔却供不应求;氟化工产品过剩,但焦作多氟多公司升级开发的新能源锂电池订单火爆;原本以水泥、铸造为主的新乡春江集团继进军金融业后,今年再次跨行业向旅游业转型,新开发的宝泉风景区人气旺盛……
说到底,在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原来拼资源、拼环境、拼人力的路子已走不通,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依靠创新重构发展动力势在必行。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和能源原材料大省,我省经济大而不强的一个主要症结就是科技创新能力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总体上处于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中低端。稳增长、保态势,促进转型升级,实现由大变强,必须跨过创新创造这个关键门槛,以创新驱动扬长避短,奋勇争先。
动力方针既定,如何加速推进?促进创新创造,首先要坚持科技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经济增长,关键是用高新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并培育新兴产业。同时,对河南来说,既要把稳增长保态势作为事关全局的突出任务,又必须结合实际坚持调中求进,而科技创新正是实现稳调平衡的最佳切入点。要坚持以科技创新加速产业创新,强化共性技术攻关,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加快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三链融合”,发挥创新拉动发展的乘数效应。
促进创新创造,需要我们借力“互联网+”。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升级发展,互联网正加速向各行业渗透,引发新一轮创新浪潮。在新业态新模式上,我省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只要抓准抓好,完全可以抢占先机,弯道超车。要抓紧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围绕我省优势出台实施方案,加快发展以智能制造、智慧能源、普惠金融、信息消费等为主要内容的互联网经济,推进生产制造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模式创新、金融体系创新齐头并进。
要想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巨大潜能,就要把束缚创新的绳索解开。促进创新创造,必须强化体制机制创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消除社会资本在市场准入、投资途径等方面的障碍,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例如,今年以来,我省在投资模式上加快从政府资本为主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转变,这就实现了投融资体制机制上的创新发展,进一步释放了投资活力。
创新与创业是一对“孪生兄弟”。这是个创新的时代,更是一个最佳的创业时代——大众创业已成为新形势下我省就业工作的一大亮点。促进创新创造,就要充分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磅礴力量,全面落实省政府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在融资、平台、知识产权等方面提供更好的服务,为实现经济“双中高”打开更大空间。
创新创造在更大意义上是发展战略的创新突破。河南不沿边不靠海,靠什么增创发展优势、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近年来,我省一方面大力发展产业集聚区及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解决了承接产业转移和科学发展的载体问题;另一方面全力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加快构建米字形高铁,解决了河南连接世界的通道问题及区位交通优势问题。无论是科学发展载体建设,还是郑州航空港和米字形高铁这两张“王牌”的打造,都是河南在发展战略上最富远见最切实际的创新创造。经济新常态是调整期转折期也是分化期,有新机遇新风景也有新挑战,要想抓住机遇,不被淘汰,就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完善近年来我省在发展战略上的创新谋划,在基调方针上坚持“调中求进、改中激活、转中促好、变中取胜”,在关键举措上抓好“四个一”、“五个点”,在发展动力上坚持创新驱动、改革攻坚,从而不断释放发展活力,增强区域竞争优势。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抢抓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依靠创新创造、务实重干,我们已经打拼出了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上半场”,河南比较优势更加突出,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继续践行创新精神,全速发动创新引擎,举全省之力拼上去,跑好今年“下半程”,让中原更出彩,再迎一片新天地,我们更加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