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平顶山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13.08.2014  18:57

2014年上半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各项助农、惠农政策,强化农业基础建设,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强镇富民步伐,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一、农村住户期内现金收入的结构及特点 

据调查资料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558.4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10.05元,增长12.6%。其主要原因,1、工资性收入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上半年我市各级政府通过多种渠道积极组织农民外出务工,使劳务输出数量和质量逐步提高;同时,各地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为农民在本地就业拓宽了渠道,农民在本乡地域获得的收入增长较快,工资性收入不断增加,据调查资料显示,上半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908.75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03.51元,增长11.93%;2、家庭经营性收入相对稳定,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包括农民以家庭为单位从事一二三产业所得到的收入,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民生活的基本保证,上半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2142.86元,与去年同期比增加190.5元,增长9.76%;3、财产性纯收入增长明显,平顶山市农民财产性纯收入增长30.63%,主要是土地征用补偿收入、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收入及存款利息等;4、转移性收入增长是上半农民增收的亮点,这主要是因为平顶山市落实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良种补贴、生产资料综合补贴来自政府的补贴等增长,使转移性收入大提高,上半年人均转移性收入为394.11元,同期比增加89.62元,增长29.43%。

二、当前制约农民增收的几点因素

采取多重举措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实现了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前提,但农民增收速度仍然不够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还有待于提高,农村一些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仍然现实存在。主要表现在:

(一)农民思想较为陈旧,观念不新。首先表现在生产组织上,很难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组织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其次表现在生产方式上,生产手段相对落后,生产成本高,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二)缺乏信息导向,农村产业不尽合理。农副产品价格下跌,表面上反映为农民增收受到了影响,深层次上却反映了农业的结构性矛盾。名优稀特品种仍然不多,质低价廉品种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形不成比较优势。许多农民从事农业开发只随季节转,而不跟市场走,缺乏信息引导和市场观念,容易出现清一色的单一产品。

(三)真正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还不多。农民自身缺乏市场意识固然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但若缺乏龙头企业的有效带动,农业生产难以上规模、上档次。近年来,平顶山市狠抓龙头企业和农民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所提高,出现一批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但农业产业链条还需进一步延伸,带动能力和辐射面还需进一步加大。

(四)农业的功能需要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传统意义上的农业重在生产功能,农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调整种养结构,生产更多的优质产品。新阶段则要求跳出农业看农业,不断开发农业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和休闲功能,进一步促进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因此农业的产业链条还需进一步延伸,需通过拓展农业的领域和发展空间来增加农民收入。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农民,农民收入增加了,农村经济才有活力,才能保证农村地区的长期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如期实现。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国家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各项政策必将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年初中央颁布的“1号文件”,表明了国家对促进农民增收的坚定立场和决心,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一件大事,也是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一件大事,因此应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切实与农民息息相关的政策。   

(一)转变对农业的补贴方式。对农村、农民、农业进行直接补贴,这是农民收入来源之一。但要积极探索对农民直接补贴的办法,从支持农产品数量增长转向支持农民收入增长,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二)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科学合理规划。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后,农业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农产品供求格局将发生根本变化。谋求农民增收的途径,必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市场农业,引导和带动农民融入新型农业发展道路。要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扬长避短,培育特色主导产业。通过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促进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布局,形成优势产业带。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的连接点,其发展壮大可以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集聚,也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小城镇建设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是农业发展融入工业化进程的必由之路。

(三)发展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动增收。实践证明,通过成规模、上档次的龙头企业,可以有效的理顺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促进农民收入增长。龙头企业在农民与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单门独户的分散经营与健全的社会化服务结合起来,形成“订单农业”和“公司加农户”模式,实为解决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按照“特色化招商,专业化服务”的原则,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使之发展壮大。农民按公司要求保质保量生产,公司按合同约定价格收购,连小家成大家,变小规模为大规模。可以帮助农民化解市场风险,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四)加快二、三产业发展步伐,促动农村劳动力转移。随着农业新科技的不断运用,以及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量可能继续增加,转移的压力也将进一步加大。应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繁荣农村非农产业,加快一产向二、三产业转移步伐,增加农民就业渠道。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机会,通过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职业技能,用减少农民的办法来富裕农民。   

(五)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被征占的土地要尽可能地提高农民的补偿标准和维护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基本权益,同时要积极创新补偿方式,围绕“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不断探索符合当前农村实际的土地流转形式,建立起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更好地维护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和切身利益,切实加快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步伐。   

(六)政府搭建平台,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传统生产模式科技含量低,同时也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要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把农业和农村经济转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