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第三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24.12.2015  11:36

近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又称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以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为载体,创新体制机制,扩大开放招商,全市第三产业实现了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

一、全市第三产业发展历史变化及现状分析

近年来,三门峡市第三产业总量规模持续增加,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简称“第三产业比重”,下同)呈现“先持续上升、后逐年回落、再缓慢回升”的趋势,多数年份徘徊在25%左右,占比偏低,在全省始终处于落后位次。

1、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

第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0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仅为57.56亿元,2005年突破100亿元,达到100.04亿元; 2010年突破200亿元,达到205.23亿元; 2013年突破300亿元大关,2014年达到353.42亿元(2013年以后按新行业划分标准,下同)。按不变价格计算,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是2010年的1.51倍,年均增长9.5%。

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波动下降,近三年有所上升

2000年以来,全市第三产业比重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00—2002年是缓慢上升阶段,2002年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点37.4%;2003—2011年是持续回落阶段,2011年回落到23.3%;2012年以来是缓慢上升阶段,2013年、2014年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26.6%和28.5%,分别比上年提高2.6和1.9个百分点,呈现上升态势。2015年前三季度,全市第三产业比重达到29.1%,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比上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3、传统服务业平稳增长,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呈下降态势

2011—2014年,全市传统服务业增加值(传统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年均增长8.5%,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71.6%、71.5%、69.5%、68.4%,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从贡献率来看,2011—2014年,全市传统服务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66.1%、68.2%、63.7%、54.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4.0%、13%、13.4%、11.5%,呈现稳中有降的发展态势。

分行业来看,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行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基本保持稳定态势。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26.1%、27.2%、26.9%、25.8%。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体实现平稳增长。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分别为18.1%、15.8%、14%和12.7%,扣除物价后实际增速分别为11.3%、13.7%、12%和11.7%,整体呈现平稳增长态势。

房地产业在波动中发展,增加值增速逐步降低。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分别为10.8%、12.3%、8.2%、-14.3%,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4.5%、4.4%、4.3%、4.7%。“十二五”以来,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均保持在增长4.5%左右。

4、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呈上升态势

2011—2014年,全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科研、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租赁和商务服务、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11.5%,比传统服务业高3个百分点。2011-2014年,全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28.4%、28.5%、29.0%和29.9%,呈现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

二、全市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全市第三产业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势头,但受经济发展阶段性制约以及投资不足、消费能力不强等深层次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第三产业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滞后,一些深层次问题需要逐步破解,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偏低,尤其是季度核算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偏低

2000年以来,除2001、2002两年外,其余年份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均低于GDP增速。2001-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10.5%,比GDP年均增速低2个百分点。从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来看,2006年以来的39个季度中,只有2009年金融危机时四个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GDP增速,其余均低于GDP增速。39个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为9.4%,比GDP平均增速低3.1个百分点。

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偏低,长期处于落后位置

2002年以来,三门峡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2005-2014年第三产业比重均在30%以下,并且长期徘徊在25%左右,与全省的差距由2005年的0.9个百分点,扩大到2014年的8.6个百分点。2002-2014年,三门峡市第三产业比重在全省的位次逐年后退,从2002年的全省第3位,下滑至2006年全省第9位,2007年以后在全省的位次均徘徊在12位左右。

3、内部结构不优,区域发展不平衡

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长期偏高。2010年以来,三门峡市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长期稳定在70%左右,现代服务业占比偏低、发展缓慢,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不强。2015年1—10月份,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销售额为19.52亿元,占限额以上企业全部销售额的比重仅为6.9%。

全市6个县(市、区)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差异较大。2014年,湖滨区、卢氏县、陕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59.9%、38.6%和37.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8.5%),其他3个县市比重较低,特别是义马市所占比重仅为17.9%。第三产业比重的高低与工业化发展水平关系密切。

4、服务业缺少规模大、实力强的领军企业,个别规模较大的企业亏损严重

从2015年1-10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财务报表上看,全市144家企业中,营业收入前10名的企业收入合计为29.45亿元,占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的68.7%,除三门峡市财经投资公司外,其余9家主要集中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两个门类中,其中不乏营业收入大、营业利润少甚至亏损的企业,如: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三门峡市分公司营业收入2.83亿元,亏损1621万元;河南省七海物流集团有限公司营业收入2.42亿元,亏损1417万元;三门峡市邮政局营业收入1.76亿元,亏损1843万元。其他行业无实力雄厚、业态先进、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领军企业。尤其是居民和其他服务业、文体娱乐业在库单位数少,营业收入占比低,企业“小、散、弱”现象突出。

三、全市第三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因素很多,三门峡特殊的市情和工业化进程、第三产业投资、城市规模和居民收入消费水平等都与第三产业发展密切相关,成为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第三产业发展年度影响因素分析

1. 特殊的市情定位和政策导向决定了第三产业比重相对较低

  “八五”时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发展,把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第二产业增速加快;“九五”时期,提出了“工业富市,强工扶农”的战略方针和“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五年建成工业强市”的奋斗目标,立足黄(金)、白(铝)、黑(煤)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支柱产业,第二、三产业增速差距逐步拉大;“十五”时期,继续实施“工业富市”的主导战略,强力推进工业化发展进程;“十一五”时期,依托“项目带动”,启动工业园区建设,引导产业集聚,五大支柱产业快速增长,全市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第二、三产业增速差距进一步加大。通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全市二、三产业增速差距由“八五”末的3.6%扩大到“十一五”末的6.2%。“十二五”以来,国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第二、三产业增速差距缩小(“十二五”末增速相差1.1%)。1996-2014年,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4.4%,高于GDP增幅2.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年均增幅高于GDP增幅2.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10.3%,低于GDP年均增幅1.9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是一个相对数,第二产业持续快速增长且超过其他产业,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导致第三产业比重下滑。2014年,三门峡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95年的47.3%上升到62.5%,与此同时,第三产业比重由1995年的35.0%下滑到2014年的28.5%。

2、新型工业化水平低,终端产品少,为大工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够

多年来,三门峡市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经过市场竞争、淘汰,逐步形成了以能源工业、黄金工业、铝工业、煤化和石油化学工业、食品工业等为主的支柱产业,工业结构明显偏重。1995年以来,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始终保持在82%以上,2014年达到93.4%,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资源型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显著。工业结构重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新型工业化水平偏低,受国内外宏观环境变化的影响来得迟、影响深、走得慢。虽然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等高技术产业增长快,但比重低、贡献小,多数产品仍集中在产业链上游和价值链低端,技术含量较低,竞争力不强。为大工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够。

3、第三产业投资不足,结构不尽合理,影响发展后劲

第三产业投资不足影响第三产业发展后劲。2000年之前,全市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超过全部投资增速和第二产业投资增速。但“十五”时期,第三产业投资增速回落,低于全部投资和第二产业投资增速,特别是2005年,第三产业投资增速分别低于全部投资、第二产业投资增速18.9和26.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00年的53.6%下降到2005年的23.5%,下降30.1个百分点。尽管“十一五”以来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有所提高,与第二产业投资增速差距缩小,2014年,第三产业投资比重达到35.8%,但仍低于第二产业投资比重20个百分点。长期以来积累的工业投资效应持续释放,影响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的提高。

从全市第三产业投资结构看,2006-2014年,全市第三产业投资中的近40%主要集中在道路运输、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等基础建设,42%集中在房地产业,而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占比不足8%(7.9%),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科研、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租赁和商务服务、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现代服务业投资不足7%(6.9%)。第三产业投资增长不够快、内部结构不合理致使第三产业发展缺乏后劲、增速偏低,影响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的提高。

4、消费拉动力不强,制约了第三产业发展

一是三门峡市城市规模小、人口少。2014年,全市常住人口只有224万人,在全省属于规模较小城市。三门峡市人口总量多年来一直排在全省第16位;同时旅游资源开发不够丰富,外来人口较少,流动性不强,对消费的拉动作用有限。二是居民收入水平还不高。虽然近几年全市城镇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14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739元,但仍低于全国(28844元)和全省(24391元)的平均水平,居全省第13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979元,虽然超过全省(9416元)平均水平,但在全省排第9位。三是居民对未来收支不确定性预期增强。主要是住房、教育、养老、医疗等增加了人们的支出预期,居民将增加的收入更多地用于储蓄和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即期消费。

(二)第三产业发展进度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第三产业进度发展速度的主要因素是部门相关数据。按现行核算制度,季度GDP及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速(简称进度数)利用市直相关部门的业务资料推算,推算的比重占一半以上。从参与第三产业季度核算的相关指标看,2015年前三季度,多数指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处于落后位置,导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与全省差距进一步拉大。前三季度,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低于全省平均增速4.1个百分点,增速排全省第17位。1-10月份与前三季度相比,除邮政行业业务总量、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和财政预算八项支出外,占三产份额较大的交通运输、批零住餐业相关指标与前三季度相比增速有所回落,第三产业发展面临困境,相关数据对第三产业增加值核算的支撑力度有待加强。

1-10 月份全市第三产业主要指标与前三季度对比表

单位:%         

 

前三季度

1-10月

与前三季度差额

全市

全省

在全省的

位次

铁路运输总周转量

-7.5

-7.5

-7.5

0

公路运输总周转量增速

5.6

7.7

16

4.5

-1.1

邮政行业业务总量增速

7.1

39.2

18

9.6

2.5

批发业商品销售额增速

11.3

11.4

10

11

-0.3

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增速

12.9

13.8

16

12.5

-0.4

住宿业营业额增速

12.2

13.4

16

12

-0.2

餐饮业营业额增速

15.3

16.4

14

15.3

0

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增速

11.6

14.7

12.2

0.6

保费收入增速

25.9

20.0

4

26.2

0.3

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

4.3

7.4

9

4.3

0

电信业务总量增速

29.2

26.9

4

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

7.5

24.9

18

9.5

2.0

财政预算支出中八项支出增速

9

19.8

17

9.7

0.7

占三产比重1/4的交通运输业增长持续乏力,影响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提高。其主要因素:一是铁路运输持续下降。由于煤炭、电力、金属冶炼等行业大幅亏损,货运有效需求不足,特别是占货运量较大的煤炭运输需求不足,使占全市交通运输增加值比重达15%的铁路运输自2013年以来持续下降。二是受工业生产低位运行的影响,公路货物运输增长乏力。1-10月份,全市公路运输总周转量同比增长4.5%,在全省处于落后位置。其中:公路客运量同比增长12.5%,公路货运量同比增长1.1%;公路旅客周转量增长8.9%,公路货物周转量增长4.5%。

四、加快全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根据三门峡市第三产业发展因素影响分析,结合实际,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加强政策引导,增强第三产业发展活力

由于第三产业范围广、行业多、牵涉面广、政策性强,因此必须加强领导,统筹协调,科学规划适合三门峡市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分步实施推进。要形成党委政府主导、企业社会广泛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第三产业发展机制,指导第三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一是在市场准入、土地、税收等政策方面对服务业发展给予优惠政策,鼓励服务业发展。二是继续扩大招商引资,推进服务业大招商、招大商,引进一批对三门峡市服务业发展有引导带动作用的大型项目,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拉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

2、加大对第三产业投入力度

在科学区分服务产业和服务事业界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加大投入力度,促进服务业发展。对必须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政府部门要明确责任,加大投入;对能够由企业提供的服务,鼓励尽可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企业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实现产业化、市场化发展。

3、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服务业中的生产企业,有着其它服务业不具有的优势,是服务业发展的最初动力,也是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点。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等产业,积极探索和扶持制造业主辅业分离,逐步将服务业从其他产业中剥离出来,充分发挥集约化、规模化的作用。

4、加快城市化进程,做大第三产业规模

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促进城乡第三产业发展。要以城镇和专业市场为载体。处于城区周边的城镇,要重视围绕中心城区的需要,发展休闲服务、完善农家乐休闲度假、文化娱乐等第三产业。中心城区要继续促进生活服务发展,同时要多层次全方位建立人口流入城镇机制,扩大城镇人口总量,使农村人口能进得去、住得下、有事干、能生存。

5、改善消费环境,扩大城乡居民服务消费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和县城低收入者的收入,同时,要努力改善服务消费环境,完善消费政策。通过发展社会服务业、家政、养老、健康等行业,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引导城乡居民增加服务消费,营造有利于扩大服务消费的社会氛围。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发展消费信贷,鼓励合理消费,引导消费者预期,要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充分发挥消费拉动经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