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

11.11.2014  12:32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推进,现代服务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特别是当经济增长受到资源环境的制约,现代服务业更是肩担转方式和稳增长两个重任。当前,三门峡市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期和重要机遇期,正在由“工业经济型”向“服务经济型”转变,市委、市政府对服务业发展十分重视,将全市的服务业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将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从三门峡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特征、具备的比较优势和潜力、存在的主要问题、今后发展的路径选择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对近期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一、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和行业范围

现代服务业是指在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中基于新兴服务业成长壮大和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而形成的新型服务业体系。现代服务业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成长性“三高”特征,呈现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三新”态势,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优点,是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力、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它包括新兴服务业和用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提升的传统服务业。既包括直接因信息化及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形态,如计算机和软件服务、移动通信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同时也包括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从传统服务业改造和衍生而来的服务业形态,如现代金融、中介服务业、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等。

现代服务业可分为面向企业、面向个人和公共服务三个部分,一是生产性服务业,即通过向物质产品生产部门提供作为中间投入品的服务来参与物质产品价值形成过程的产业。二是生活性服务业,即向个人及家庭提供作为最终消费品的生活性服务的产业。三是公共服务业,即以政府、非盈利机构为服务提供主体,其服务作为公共品以非盈利的方式向社会提供的产业。三者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发展的重点方向各有侧重。生产性服务面向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其规模和效益直接影响整个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和竞争力,侧重依托产业关联程度,注重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生活性服务直接关系到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注重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侧重经过技术升级改造以及与新兴业态相融合,为居民提供方便、高效、快捷服务,提高服务品质;公共服务由政府牵头组织提供社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注重经济运行效率和社会公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些行业正在相互渗透和融合中。

从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出发,国家现行统计制度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对“现代服务业”尚未作统一界定。为了使现代服务业统计更有可操作性,在这里我们把现代服务业的统计范围界定为目前统计上所涉及的全部服务业领域,即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全部第三产业。   

二、三门峡市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主要特征

近年来,三门峡市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推进经济持续增长和结构优化的主要着力方向,多方采取措施促进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层次的提升,总体上看,全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地区生产总值年年升高,现代服务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增加值比重明显提升,投资步伐加快。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增长和效率提高的助推器,是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和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主要动力源泉,在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单位发展较快。2013年全市服务业法人单位7757个,比2008年增长56.5%,其增幅高于全市法人单位总数增幅14.1个百分点。在14个服务业行业门类中,法人单位数增加最多的行业分别是批发零售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是卫生和社会工作、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详见表1)

                                  表1          法人单位数分行业变化情况表            单位:个

行业

法人单位数

比2008年增减

2008年

2013年

增加(个)

增长%

服务业小计

7757

12136

4379

56.5

  批发和零售业

2111

3843

1732

82.0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65

396

231

140.0

  住宿和餐饮业

263

347

84

31.9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34

64

30

88.2

  金融业

67

69

2

3.0

  房地产业

163

281

118

72.4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493

796

303

61.5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357

391

34

9.5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27

177

50

39.4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243

264

21

8.6

  教育

444

699

255

57.4

  卫生和社会工作

377

965

588

156.0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323

362

39

12.1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2590

3482

892

34.4

2、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增强。 2013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05.23亿元,比2008年增长64.1%,年平均递增10.4%,服务业占GDP比重已提升到25.3%,五年累计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22.03%。

3、投入力度加大。近五年,全市服务业投资继续加大, 2013年全市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423.78亿元,较2008年增长2.57倍,平均每年递增29%,占全市总投资的比重达36.8%,较2008年提高7.4个百分点。房地产业一直是服务业的投资重点,在服务业中所占比重基本在40%左右,2013年其投资额高达173.56亿元;排在第二位的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额达94.65亿元,占服务业比重为22.3%,接近1/4;再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额为94.03亿元,比重为22.2%。连年的巨额投资,极大地促进了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三门峡市城市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有力地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同时,商务服务、居民服务、文化体育娱乐等领域的投资增长较快,几项社会事业投资占服务业比重已由2008年的4.2%上升到2013年的6.5%,有效地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的稳步发展。从投资资金来源看,民间投资已占服务业投资的65%以上,服务业已成为三门峡市吸纳民间资金的重要领域。

      4、就业吸纳力提升。五年来,全市社会从业人员共增加13.09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减少2.00万人,第二产业增加了5.74万人,服务业增加了9.35万人。服务业不仅吸纳了新增劳动力,还承接了从第一产业转移出的就业需求。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市比重由2008年的26.1%上升到2013年的30.4%。在服务业从业人员总数中,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业占比重最大,2013年,该行业从业人员为12.7万人,比重达到32.7%;排在第二位的是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从业人员达7万人,比重为16.8%;其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从业人员为5.45万人,比重达13.1%。这三大行业提供了服务业72.7%的就业机会,成为吸纳能力最强的服务业行业。

                                表2            服务业从业人数分行业变化情况表            单位:人

行业

从业人数

比2008年增减

2008年

2013年

增加(个)

增长%

服务业小计

324231

417695

93464

22.4

  批发和零售业

85412

127030

41618

32.8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51149

54519

3370

6.2

  住宿和餐饮业

41572

51802

10230

19.7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5974

9808

3834

39.1

  金融业

8740

12255

3515

28.7

  房地产业

803

2958

2155

72.9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4276

4689

413

8.8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2183

2533

350

13.8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137

2729

592

21.7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52494

69972

17478

25.0

  教育*

28271

32415

4144

12.8

  卫生和社会工作

8467

11882

3415

28.7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549

2263

714

31.6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31204

32840

1636

5.0

5.内部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三门峡市强力实施大通关、大交通、大商贸、大旅游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四大一高”战略,有效促进服务业内部主要行业实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为主要支撑,金融、房地产、旅游、信息、中介以及社会服务业竞相发展的格局。整个行业结构逐步向起点高、发展潜力大的新兴行业倾斜。目前已经形成了传统服务业与新兴服务业并存,门类齐全、各业并举的局面,也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服务业体系。2013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中,交通运输和仓储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所占比重分别为29.1%、20.9%、6.0%,此三个行业门类合计占比为56.0%,比2008年提高2.4个百分点,在经济总量上相对于其他服务业行业具有绝对优势。从服务业从业人员内部结构分布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人数比重由2008年的15.8%下降到了13.1%,批发和零售业由26.3%上升到30.4%,住宿和餐饮业占比由12.8%下降到了12.4%,信息传输、金融、房地产、居民服务等四个行业门类从业人数合计占比达22.7%,比2008年上升1.8个百分点,新兴行业迅速崛起,比重结构不断合理优化,已在服务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6.布局日趋合理。特色商业区和商务中心区发展优势明显,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目前,全市1家商务中心区和6家特色商业区发展规划全部获省政府批准,并逐渐步入正轨。这些区块发展速度快,特色功能鲜明,在建设规模和水平上处于全市领先地位。据统计,目前吸收入区企业单位共890家,在建千万元产业项目37个,义乌商贸城主体商城、大中海商业文化广场丹尼斯商场、万洋国际商贸城一期、翡翠丽池温泉中心项目、义马商务大厦等6个项目已建成营业。

三、三门峡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尽管服务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对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功不可没。但从总体来看,服务业仍是经济增长的一条“短腿”,规模不大、结构不优、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发展滞后等问题依然存在,其突出表现为:

(一)总量小,占比低,速度慢。长期以来,全市服务业总量规模偏小,占GDP比重偏低,增长速度偏慢,且滞后于全市经济和工业发展水平。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5.3%,较全省平均水平32.0%低6.7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5年年均增速低于同期GDP 增速1.9个百分点、低于第二产业增速3.4个百分点。2013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虽比2008年上升了0.2个百分点,但上升幅度偏小。

(二)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缓慢,新兴服务业发展活力不足。经过多年的发展,三门峡市服务业呈现多层次发展态势,传统服务业发展稳健,新兴服务业迅速崛起。但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不优,传统服务产业仍是带动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力量,新兴现代服务业比重仍然偏低,还没有成为产业增长的主体。2013年,仅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就达56.0%,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服务行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仅为9.9%,科技服务、生产性服务、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完善,新兴服务业发育不足,与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重要支撑、区域合作示范城市和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三)服务业重点企业单位数偏少,档次较低。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有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重点企业来支撑。2013年,全市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其他服务业企业分别为3840家、344家、1951家,其中纳入统计联网直报的限额以上重点企业单位数分别只有240家、71家、58家,分别占同行业单位总数的6.2%、20.6%、3.0%,重点企业数量偏少,小规模经营的企业数量偏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市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四)服务业投资结构不尽合理,服务业发展市场化程度低。近年来,全社会用于服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虽保持较快增长,但投资结构仍不尽合理,投资偏重于房地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直接用于扩大和提升现代服务业有效供给和需求的比例较小。2013年服务业投资中,房地产业投资占41.0%、水利环境设施管理业占22.3%、交通运输业占22.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占4.6%、批发和零售业占4.5%。而其他服务业投资比重均低于2%,其中,信息、卫生、教育、科研、商务服务和居民服务等领域的投入明显不足。

(五)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偏低,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一是就业偏低问题。服务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结构优化。2013年三门峡市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比重仅为30.4%,分别低于洛阳市、信阳市、济源市1.7、2.8和4.7个百分点。说明三门峡市服务业扩大就业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劳动力就业结构尚处于向服务业转移的阶段。二是贡献率偏低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应该越来越突出,但2013年三门峡市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21.2%,低于第二产业54.3个百分点。

(六)二、三产业融合度低。一方面,第二产业发展未能有力带动服务业发展。目前,三门峡市制造业规模虽大,但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大多数企业缺少自主研发设计的产品,主要靠订单生产、来料加工,产品线和产业链延伸不足,对研发或技术服务需求少。企业对人员培训、物流服务、法律服务、广告策划、市场调研等商务中介服务需求不足,产业链向服务业增值部分的延伸受到抑制。另一方面,服务业发展也不能有效促进制造业升级。服务业服务领域狭窄,对制造业发展具有拉动作用的现代物流、技术研发、金融保险、软件和信息服务等高端服务业发展不足。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互动融合、相互促进、二三产业两轮共同驱动经济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 

(七)区域发展差异显著。从服务业企业分布看,市辖区呈现明显的区位优势,服务业明显比其他县(市)发达,其服务业各行业的企业数量占全市总数的46.2%。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看,2013年市辖区为49.7%,大大高于全市25.3%的平均水平,虽然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各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有关,但是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三门峡市各地现代服务业的差距。 

四、制约三门峡市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障碍性因素  

(一)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制约。消费拉动力不强,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均收入水平与生活服务需求呈正相关关系。2013年三门峡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938元,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差1460元,居18个省辖市第13位;农民人均纯收入8926元,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451元。2013年全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4.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3%。居民收入水平偏低,约束了居民消费意愿,制约了有效消费需求。同时,由于物价持续攀升等因素的影响,居民对教育、住房、医疗等预期支出过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的即期消费,占总人口73.8%的乡村人口由于生活基本支出占了收入的绝大部分,抑制了现代服务业的消费和发展。

(二)专业人才缺乏制约。人力资本是服务业发展中的关键要素,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更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由于过去“重二产、轻三产”观念的影响,发展重点在工业,服务业的发展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服务业人才的培养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服务业高级人才储备严重不足,人才供给结构不合理。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也影响了服务业人才的培养。

(三)挤压效应制约。长期以来,三门峡市工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业独大,随着新型工业化不断加速,年均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对服务业发展产生一定的挤压效应。2013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1.5%,高于服务业占比36.2个百分点,五年来,工业增加值年平均递增速度为13.9%,快于服务业年均增速3.5个百分点,由于工业增速较快,服务业占比难以提升。

五、三门峡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具备的比较优势

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有效缓解资源(尤其是能源)短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是新形势下实现综合实力跃升的重要途径,也是扩大就业资源,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平的内在要求。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5.3%,未来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三门峡市服务业发展的优势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区位优势,交通枢纽。三门峡市地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东依中原,西连关中,北临三晋,南望巴楚,自古为“两京锁钥”的战略要地。这里地处中原经济区和黄河金三角的交汇带,东靠中原经济区,西连关中—天水经济带,呼应太原城市群和经济圈,在区域经济板块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三门峡境内陇海铁路、连霍高速、郑西高铁、310国道横贯东西,209国道与正在建设的三淅高速和即将开工的运(城)十(堰)铁路纵贯南北,三淅高速灵卢段、郑卢高速洛卢段建成通车。蒙西铁路开工在即,渑垣高速、运宝高速等项目前期正加快推进,“三纵四横”的大交通网络初步形成。截至2013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9258公里,公路密度90.7公里/百平方公里,正在成为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地区的交通中心和中西部的重要交通枢纽。为快速发展交通物流、商贸流通、旅游业等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 城镇化建设成效显著。经过多年建设,三门峡市已基本形成一主(三门峡市中心城区)、两副(东部义马—渑池副中心城市,西部灵宝副中心城市)、一点(卢氏县城)、一线(310国道沿线城镇)的城镇化四头并进发展体系。郑西高铁、新区规划建设、运三铁路、三淅高速公路的启动将一城三区有机连为一体,拉大了中心城市框架。郑西高铁南站广场、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文体中心、城中村改造等一批项目的建设,凸显了自然山水生态城市风貌,提升了中心城市品位。副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凝聚和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义马—渑池快速通道一期建成通车,东部组团式城市雏形显现;灵宝市北区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西区建设全面启动;卢氏县南部城区建设全面启动。2013年三门峡市城镇化率达到48.9%,仅次于郑州、济源,位列全省第三,所属的义马市更以城镇化五项指标四项第一的成绩,荣登全省县级市榜首。

(三)区域影响力不断增强。近年来,三门峡市围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通过“大通关、大商贸、大旅游”建设,在黄河金三角地区的辐射力、影响力大大提高。在大通关上,建成了中国三门峡海关、中国三门峡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通关机构,建成了国家铝及铝制品质量检验中心、三门峡国家果品与果蔬汁检测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质量监测平台,为企业提供通关、报关、出关、验关和封关的“一条龙”服务。在大商贸上,三门峡市加大了城市商业网点街区建设力度,建设了一流大型商业中心,初步形成了以湖滨广场为核心的特色商业区和核心商业圈,提升了城市商业层次和水平,增强了在“黄河金三角”地区的吸引力。在大旅游上,以三门峡市区旅游极核、中部城郊民俗休闲区、东部仰韶文化山水区、西部道家文化区、卢氏生态山水度假区为主的“一核四区”五大旅游板块,将旅游产业培育成转型接续产业和新兴支柱产业,重点打造了“一坝(中流砥柱)、一关、一泉、一山和两馆”等重点景区,加强豫西大峡谷、城市湿地公园、甘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精品景区建设,着力提升景区品位,提高旅游招徕力。

(四)政策叠加,机遇难得。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西部大开发“3+1”区域经济政策,将在三门峡形成政策叠加优势。2012年“黄河金三角”被国家发改委批复成为“晋陕豫黄河三角洲跨区域合作示范区”,2014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这些政策将在新型材料、装备制造、新型能源、电力及煤和煤化工、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等方面获得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为三门峡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三门峡市将迎来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历史性机遇。

六、加速发展三门峡市现代服务业的对策和建议

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是一项战略性的系统工程,实现既定的目标任务,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三门峡市应把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新时期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和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切入点来抓,紧紧围绕“把三门峡打造为黄河金三角地区的区域性金融、商贸、物流中心和国内知名、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文化旅游名城”这一目标,凝聚力量、打破常规、大刀阔斧地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快速扩张总量、稳步提升质量。依托三门峡的交通、区位优势和资源、产业基础,完善“大商贸、大物流、大通关”机制,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提升消费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金融、物流、商贸、文化旅游等基础条件较好的服务业,加快发展信息服务、房地产、社会服务等成长性服务业,逐步推进二三产业分离,使服务业总体增长速度进一步提升。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重点,拓展关键领域。一是加快发展信息、金融、保险以及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商务服务行业,促进服务业行业结构优化。二是积极发展文化、体育健身、旅游、教育培训、社区服务、物业管理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不断拓展新的服务领域,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创意服务业、会展服务业等。三是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促进传统商贸、餐饮、旅游、教育、卫生和社区服务等行业的转型升级。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商贸、餐饮、旅游等行业的传统业态,提升传统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大力推广连锁经营、特许经营、品牌代理、仓储式销售、社区便利店等现代经营方式和新型业态,积极发展教育培训、卫生保健、社区服务、文化创意等服务业部门,促使传统服务业从依靠模仿创新转向自主创新推动技术进步的现代服务模式发展。四是突出发展竞争力强的大型服务企业,促进服务业的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

(二)市场促进,营造良好环境。一是放松市场准入条件,引进竞争机制。坚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化方向,准许新的市场主体进入服务行业,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提高效率,改善服务。废除不合理的带歧视性的有关规定,改革市场准入的行政审批制度,减少行政审批项目。二是规范企业市场行为,推进企业品牌战略。应强化行业自律和外部监管,加快信用评价体系的建设。树立强烈的品牌战略意识,增强竞争力。三是要通过市场细分和专业化,形成网络型组织结构。在多样化、多层次、网络化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基础上,拓展服务辐射空间,使服务价值链向外延伸。四是鼓励民间资本、外商资本进入服务业领域,投向基础设施、金融保险、信息技术、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社区服务等领域,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专业化分工,带动服务外部化,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激活服务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科技创新,增强科技支撑。进一步加速科技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推动现代服务业自主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应用水平。一是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针对软件外包、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发展所需的若干关键技术,通过设立科技促进专项基金、推出服务业科技发展资助计划等方式,集中力量进行科技攻关。二是构建新型的产学研机制。对产学研联合项目给予政策扶持,积极鼓励企业、学校、科研机构通过委托研发、联合研发、信息资源共享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模式,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激活各方创新活力。 

(四)体制创新,推进服务业的产业化、社会化。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企业与事业分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第二和第三产业分开的原则,加快推进适宜产业化经营领域的服务业产业化进程。目前三门峡市有不少企业内部附属有客货运输、物业管理、科研、教育、卫生、餐饮等服务业机构,未能形成产业化、社会化,造成资源的浪费,今后应通过共享资源要素、丰富的社会资本、有效的竞合机制,充分发挥外部性优势,培育和促进服务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形成产业共同进化机制。学校、医院和企业、事业单位以及有条件的机关后勤服务设施都要面向社会开放。除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另有规定外,学校、医院和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党政机关营利性的后勤服务机构都应改制为独立法人企业。鼓励民间投资兴办面向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此外,应通过资产的重新组合和资源的重新配置,组建一批有规模、有实力、对全市经济发展具有牵动作用的现代服务企业集团,培育产业关联度高、经济牵动力强、规模效益好的支柱产业。 

(五)培养和引进人才,为发展服务业提供智力支撑。在服务业中,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中,人是最核心的因素。现代服务业是知识密度高的产业,其价值根源在于知识,而现代服务业的价值来源于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此要将开发服务型人才资源作为基本战略,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投入的力度,使服务型人才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大服务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加强现代服务企业人员的继续教育,进行知识更新。同时,要采取得力措施,加强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工的操作技术水平,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对高素质职工队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