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渡弯考察的真荃

23.07.2014  13:15
博爱县旧为河内所治,域内万竿翠竹青翠欲滴,竹园之畔小溪潺潺。所以嵇康等竹林七贤常流连于此。竹林掩映的皂角树村畔有一株大柳树,嵇康就在那里生起打铁炉打铁。他的产品都是些锨、镢、镰、斧、竹刀之类的日用品。除了饮酒高歌外,他们还经常到各处考察社情民意,决定生产品种。

    一日,嵇康来到丹河之滨的三渡弯,这里水源十分丰富。早在晋隋时期,就开始了对丹河水的开发利用,除了引丹河水用以灌溉农业外,还利用丹河水进行加工业生产。水打磨就是利用丹河水进行加工业生产的一种形式。据当时统计,从三渡弯到陈庄丹河入沁的河口,就有388座水打磨。

    水打磨,由上磨扇、下磨扇、磨盘、磨轴、水轮等五大部分组成。水轮是水打磨的动力源,引丹河水驱动水打磨的水轮,然后传导到磨轴;由磨轴的转动,带动磨扇的转动,研磨原料。水打磨的轴承一般为木质较硬、耐磨的木材制作而成,如榆木、核桃木等。磨轴,怀庆府方言形象地称之为磨不脐,即肚脐的意思。肚脐,怀庆府方言也叫肚不脐。说是磨轴就像肚不脐那样居中突出。由于磨不脐全为木制,非常容易磨损。换磨不脐成了磨工们的一件大事。再说那磨扇,每扇就有150多公斤,抬上抬下,非常费力。磨工们常常因换磨不脐受尽苦楚。两扇磨扇加起来有小二尺高低,每抬一次要五六个人费好大力气,才能抬上抬下。抬磨扇也很危险,抬磨扇的磨工不是被压破手,就是被压破脚。

    这一日,嵇康到三渡弯考察,磨工们见到嵇康纷纷向他反映磨不脐的问题,希望嵇康琢磨改进一下。大家说,由于磨扇太厚,磨不脐就得一尺多长,抬上抬下太费力,能不能将磨不脐改短些。嵇康想,如果要把磨不脐改短些,必须让磨盘下扇转,这样,只要半尺磨不脐就可以了。于是,他首先改造了磨不脐,让磨扇下扇转,上扇不转。为此,还改革了水轮与磨盘的连接链,这样,抬磨扇就不需要抬得那么高了,减少了抬磨扇的危险性,提高了磨盘运转速度和生产能力。由于磨不脐是木头做的,磨损很快,所以,磨工们还得经常换磨不脐。怎样才能使磨不脐更坚固耐用呢?正在此时,一辆铁甲马车过来了,铁甲车的车轴,嵇康已经改革过,在车轴上挖有键槽,由铁工打造铁键,按到键槽里。每过一段时间就有车把式来找嵇康换键。看到这里,嵇康恍然大悟:何不像车轴那样,给磨不脐也按上键?于是,他打制出约20厘米长、0.5厘米宽、0.5厘米厚的铁键,镶嵌在下磨扇磨不脐的四周,然后,再将磨不脐眼扩大,打一个铁圈给他戴上,这样使原先的磨不脐与石磨摩擦,改为铁键与铁磨不脐眼儿摩擦,大大减少了磨不脐的磨损。轴承的耐磨性增加了,轴承与磨盘之间的摩擦力减小了,加工粮食的效率也就提高了。经改造过的磨不脐上按有七个键,所以人称七贤键。当地人称赞说:“七贤磨,下扇转,一天能磨七八石。”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