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濮阳市建筑业运行情况简析

29.10.2015  12:49

今年以来,全市建筑业企业生产经营形势严峻,一、二、三季度总产值增速持续下滑,多项指标回落,建筑业形势不容乐观。前三季度全市建筑业(具有建筑资质等级的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下同)企业完成总产值144.56亿元,同比下降5.8%。

一、建筑业运行特点

1、建筑总产值增速小幅回落

前三季度,全市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44.56亿元,  同比下降5.8%,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11.1个百分点,比上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建筑工程产值111.07亿元,同比下降3.3%,比去年同期回落6.3个百分点,比上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占全部产值的比重为76.8%;安装工程产值28.80亿元,同比下降7.2%,比去年同期回落23.4个百分点,比上季度提升5.5个百分点,占全部产值的比重为19.9%;其他产值4.69亿元,同比下降37.3%,比去年同期回落36.5个百分点,比上季度回落  16.0  个百分点,占全部产值的比重为3.3  %。       

2、本年新签合同额下降

前三季度,全市建筑业企业签订的合同额为228.22亿元,同比增长2.0%,比上季度回落1.2个百分点。其中上年结转合同额78.0亿元,同比增长11.9%;新签订合同额150.22亿元,同比下降2.5%,较上季度回落1.1个百分点,较总签订合同额回落4.5个百分点。新签合同额直接反映企业当年承揽业务水平,是今后一段时期内企业发展生产后劲的重要“晴雨表”,本年新签合同额下降应引起高度重视。

3、施工总承包企业总产值比重提升

前三季度,全市资质以上施工总承包企业119个,完成总产值133.89亿元,占全部总产值的比重达88.8%,比去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比上季度提高0.9个百分点;施工总承包企业签订的合同额为208.89亿元,同比增长3.8%,占总签订合同额的91.5%。施工总承包企业中,二三级资质企业完成总产值59.24亿元,同比增长1.6%,占总承包产值的比重为46.2%,比去年同期提高2.6个百分点,比上季度回落7.1个百分点。

  4、房屋建筑新开工面积增速低于施工面积

前三季度,全市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50.8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0.8%,新开工面积450.4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5.0%,新开工面积增速低于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2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显示建筑业企业新项目跟进力度下降,房屋新开工面积增长乏力、新签合同额增速下降,表明当前建筑业施工工作量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上年结转的项目来支撑,这对今后一段时间建筑业发展后劲将产生不利影响。

二、存在的问题

  1、  新签合同额、新开工面积双双下降,建筑企业施工项目储备增速减缓

前三季度,全市本年新签订合同额150.22亿元,同比下降2.5%,比去年同期回落17.1百分点,比上季度回落1.1个百分点,占全部合同额的比重为58.0%;本年新开工面积450.4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5.0%。新签合同和新开工面积下降,表明建筑企业施工项目增速减缓,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建筑企业后续生产经营和规模扩张。

2、一级资质建筑企业总产值下降,下拉全市总产值增速5.5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全市有工作量的一级资质建筑企业21家(无特级资质企业),完成总产值73.9亿元,同比下降10.3%,低于全市建筑业总产值增幅4.5个百分点,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1.1%,下拉全市总产值增速5.5个百分点。其中,建筑工程产值为53.30亿元,同比下降8.5  %;安装工程产值21.66亿元,下降4.4%。

3、本市企业在外省完成产值大幅下降,比重回落

受各方面因素影响,我市在外省完成产值增速大幅下降。三季度,全市建筑企业在外省完成总产值39.47亿元,同比下降21.0%,低于建筑业总产值增速15.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回落20.3个百分点,比上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在外省完成的产值占全部总产值的比重由去年的32.6%下降到27.3%,降幅达5.3个百分点。

三、建议 

1、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建筑企业竞争力。加快实施建筑企业改组,技术革新,促进建筑产业的升级和建筑企业的升级,加大科技投入,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提高对大中型工程的驾驭、施工能力。以推动建筑企业做强做大。 
        2、进一步深化建筑企业的改革,形成产业内的协作竞争机制。对小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来说,发展专业化生产能力,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大型建筑企业应集中于生产技术密集程度高的领域,加大建筑科技创新力度,力争做大做强,形成“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的产业内的协作竞争框架。 
     3、探索管理创新,不断提高科技信息化含量。要以信息化建设为切入点提升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重视信息化建设,发挥信息技术在资源共享、技术创新、项目管理、成本控制、企业文化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独特优势,通过信息化提升自身管理水平,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