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生产积极推进:抓天时抢收抢种 调结构提质增效

05.06.2018  20:39

  6月4日,在武陟县詹店镇西村,麦客赵万成一家正在为当地村民收割麦子。记者 邓放 摄

  麦收前夕,豫南地区尤其是南阳部分县市区突降大雨,给“三夏”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今年当地小麦情况如何?农民生活受到多大影响?麦收之后咋办?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在南阳实地走访。

  灌浆期雨水偏多,小麦品质下降机收困难

  5月17日至19日,豫南普降大雨,邓州市和淅川县等地降雨量突破180毫米。“灌浆期雨量过大,直接影响小麦灌浆,造成产量下降;还会诱发赤霉病,影响小麦品质。”宛城区科技局局长陈增喜说。

  赤霉病被称为“小麦癌症”,可防不可治。“出芽麦还能加工成饲料,霉变小麦有毒素,主要用来做乙醇,价格肯定不高。”6月1日,卧龙区潦河坡镇一位粮食收购点负责人告诉记者。

  降雨过大也迟滞了麦收进度。记者在新野县王庄镇王桥村采访时看到,上百亩麦田里,只有履带式收割机在作业。村民乔天贵说:“外地来的轮式收割机机手一看地太湿都没停,现在村里靠履带式收割机来收小麦。

  小麦表现泾渭分明,选优品种、科学管理很关键

  在宛城区汉冢乡万庄村的兴洋农机合作社里,刚收来的小麦泾渭分明:一边金黄,一边黑黄。合作社负责人高新洋介绍,金黄的是合作社自己种的,虽然不比往年产量高,但没有生病,品质基本够得上托市收购;黑黄的是收周边群众的,不同程度霉变,价格在每斤0.6元左右。

  在记者已经走访的4个县区里,高新洋的小麦是最“养眼”的。有何诀窍?他解释说,一个是选了抗性较强的郑麦系列品种,另一个是利用无人机植保,在下雨期间追加了两次药。

  这种说法得到了宛城区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张国松的印证。张国松说,近几年南阳地区的小麦基本上以高产品种为主,但抗发芽、抗倒伏、抗锈病等抗性强的品种选用较少,这也是部分地块小麦减产的一个因素。

  调结构增效益,夏粮亏了秋粮补

  今年雨水偏大造成部分地方小麦减产,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有没有受到影响?新野县王庄镇党委副书记李轩表示,现在群众增收渠道日益增多,种小麦大多是为了自己吃;一部分把地租出去的群众,除了地租还有粮食直补等收益,总体来讲不受多大影响。“但种植大户可能要遭受不同程度损失。

  “夏粮亏了秋粮补。”老农乔天贵对记者说起了农谚,眼下最主要的是赶紧抢收抢种,争取秋季有个好收成。南阳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小麦预计本周内能收割完毕,目前各地涉农部门正全力进行备播工作。

  与此同时,当地还对种植结构进行了适当调整。以宛城区为例,今年将调减玉米种植面积,适量增种大豆、蔬菜、小杂粮等农作物。

  为了使部分群众和种粮大户损失降到最低,“我们正加紧跟保险公司协商,争取理赔力度加大、速度加快。”邓州市孟楼镇党委书记李爽说。(记者 归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