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三严三实”之二:为官避事平生耻

19.05.2015  09:43

  古往今来,“庸懒散”皆是腐败的表征,新时期同样为党的作风建设所不能容忍。认真践行“三严三实”,绝不能做不敢作为的庸官、不愿作为的懒官和无所作为的昏官。

  唐朝有个名叫裴颜祺的翰林学士,比较懒散。翰林院有个规定:太阳照到甬道第五块砖时上班,而裴颜祺总是阳光照到第八块砖时才到,时称“八砖学士”。宋神宗时的宰相王圭,在位16年,每天除了“取圣旨”、“领圣旨”、对下属说“已得圣旨”外,不干实事,时人谓之“三旨相公”。两则故事,虽年代久远,但是“八砖学士”、“三旨相公”的百姓讥讽流传至今,成为尸位素餐、误国误民的活画像。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广大党员干部转变作风取得了很多实效。但是,现代版的“八砖学士”、“三旨相公”并没有绝迹。最近的一些新闻就颇能说明问题。比如证明“你妈是你妈”、“结婚前是未婚”,开具“无犯罪记录证明”前,要求办事人提供“无犯罪记录证明的证明”……调查显示居然有98%的网友遭遇过办证难。再比如,最近楼市红火,某办事机构前,群众彻夜排起长队,有的一排两三天。虽说其中不乏客观原因,但是否也说明某些窗口单位及其主管领导意识昏聩、庸庸碌碌、效率不彰,没把群众的感受当回事?

  有人认为,只要不贪不占、不触“红线”,就无伤大雅。殊不知,不干事、不作为,固然不像贪污腐败那么扎眼,但往往最容易侵蚀党员干部,点点滴滴积小害为大患,势必严重影响党的事业和党群干群关系。清代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讲过这样一则故事:一官员在阎王面前洋洋得意自诩“虽无功,但总无过”,称生前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清水。阎王怒斥道:如果不贪就是好官,那么公堂中设一木偶,连水都不喝,岂不更好?对为官不为的针砭可谓入木三分。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为官不为,是践行“三严三实”必须破除的顽瘴痼疾。怎么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三严三实”?要时刻本着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初衷,对工作高标准严要求。一事不为,就可能误了全局;一求不应,就可能伤了民心,认识到这一点,夙兴夜寐唯恐不及,还怎敢麻痹大意?要守底线、讲法治,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履职尽责不仅是转变作风的要求,也是法律规定,这根弦什么时候都不能松。还要方法对路、注重创新,坚持“三准三专三聚三提”的科学方法,摸透症结,有效施治,把事关发展的事、群众关心的事办实办好。

  “三严三实”,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从政之要、成事之道。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拧紧螺丝、上紧发条,就一定能涤荡官气、骄气、惰气、暮气,提振志气、朝气、勇气、锐气,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在落实“四个全面”的时代大潮中更加奋发有为。(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