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是中国马歇尔计划吗?

17.03.2015  11:04

      国经济目前面临着许多困境——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受阻、严重的产能过剩、能源对外依存度高、外储过多等。

      然而,我们的新一届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且正在进行一系列的市场化改革,以使我们的经济能由过去的投资、出口拉动型,慢慢转化为和发达国家一样的消费拉动型。

      但是这些转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成,那么如何才能够实现平稳过渡?郎咸平认为我们需要一个全新的经济助推器,即政府正在全面推广的“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一带一路”: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创建全新的欧亚大陆经济体系

      什么是“一带一路”战略?2013年9月7日,在对中亚的访问中,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2013年9月3日,李克强总理强调“铺就面向东盟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它们加在一起,就是“一带一路”。

      经过新一届政府的不断努力,由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得到了很多国家的肯定和积极参与,在之后的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上都成为了重要议题。

      2014年5月13日,外交部长王毅和中东欧16国协调员声明,要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这样的重大国际合作提上日程,取得更多成果。

      这个全新的经贸合作关系对我们有什么好处?从国内来看,它贯穿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纵向看,我们主要的沿海港口城市都将从更加紧密的国际贸易中受益。另外,国际贸易的延展性还将把发展的红利不断向中亚、东盟延伸

      我们的经济在过去几年中,产生了很多的过剩产能。一般情况下,健康且具有创利能力的产业,其产能利用率在85%以上,而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测算,中国全部产业产能利用率不超过65%。如此之低的产能利用率让我们完全找不到经济内生性增长的驱动力。

      更可怕的是我们传统的出口国还非常单一,美国、欧洲和日本占据了我们出口的大部分份额,而这些传统的出口市场已经没有了再开拓的空间。以美国为例,它还在搞自己的“制造业回归”,与我们的出口产品打擂台。

      由此可见,国内的过剩产能很难通过出口欧美日进行消化。

      那么谁来代替欧美日,成为我们最新的、对中国产品有巨大需求的出口对象?

      我认为就是“一带一路”的沿途国家。有些人会说,像俄罗斯、伊朗等国,我们过去都是从它们那里进口能源,我们才是进口国。

      那么我现在告诉你,现在的国际贸易几乎不存在单边交易的可能性,比如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等,它们的基础设施非常落后,而我们在过去几年中因为大量的基建投资,既产生了水泥等行业的过剩产能,也积攒下了基建工程的丰富经验,这些都是和巴基斯坦等国需求对口的有效供给。

      我们过去对欧美日出口芭比娃娃、iPhone,现在透过开辟新的贸易路线和产品,可对巴基斯坦、缅甸等国输出水泥等过剩产能。

      最后,我们将透过“一带一路”战略实现以中国基本利益为核心的非常重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此同时,我相信每一个参与到“一带一路”战略的国家,也都会从中获利,和中国形成互惠互利的全新的国际关系。

      如果“一带一路”战略能够稳步进行,和其他参与国家之间形成一种长期、良性发展的互利关系,并不断扩大覆盖的地理范围,我认为它很可能将起到整合欧亚大陆经济体系的重要作用。

      “互联互通战略”:加强全方位基础设施建设,大幅降低货物运输成本

      在新一届政府的国家战略里面,我认为“加强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合作,促进区域经济互利发展”,是重中之重。

      其中,互联互通涉及的领域主要是互联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体系建设,以及由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组成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而我们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国内途经的省份基本都在西部地区,这些地方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那么为了内外联通顺畅,我们要怎么做?自然是在途经的陕西、新疆等地进行交通设施建设。

      根据我们的研究,政府很有可能在西部这些省区建设铁路、公路、口岸、民航等基础设施。这些通路的重点连通对象都在国外,将是中亚、南亚、东南亚地区,在这里面,我认为中老、中泰、中缅、中巴、中吉、中乌等铁路项目可能会被我们的政府优先考虑。

      请注意,我在前面提到了,和我们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相连接的国家,比如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等大部分都是新兴市场国家(EME)和欠发达国家(LDC),它们基础设施非常落后。

      所以,第一,它们没有现成的和我们的“丝绸之路经济带”通路相对接的交通设施;第二,它们本国其他的基础设施也很落后。这意味着什么?

      当我们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国内和国外同时进行建设。

      而且我认为,在国外,我们除了建设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的交通基础设施,还有机会参与到当地其他基建工程中。这就是我们对外输出过剩水泥、基建建设能力的方式。

      事实也确如我所预计的,2014年5月12日,中国签署了第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运输备忘录《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和土库曼斯坦经济发展部关于交通运输领域合作基本原则谅解备忘录》;

      2014年10月,APEC财长会议特别提及了促进基础设施投融资合作的议题;

      2014年11月,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访华,中巴或已签署超过3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项目大单。

      2014年11月4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召开第八次会议,研究的内容就是“一带一路”规划。

      习近平主席在当时指出,“要抓住关键的标志性工程,帮助有关沿线国家开展本国和区域间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规划,提出一批能够照顾双边、多边利益的项目清单”。

      再告诉各位,根据兴业证券的测算,亚太区域未来十年间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达到8万亿美元,这对于我们基建行业的过剩产能是一个重大利好消息。

      那么请各位想想看,我们建这些交通基础设施只是为了消化水泥等过剩产能吗?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就是在制造更新、更大的过剩产能。

      既然建了这些交通运输通道,我们就必须高效地利用起来。实际上,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本身,就是为了拉动经济增长和就业,提升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水平。怎么做?

      我认为“陆上丝绸之路”最主要的贡献就是,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两个新的竞争优势:陆路、铁路运输将成为未来中国国际贸易的主导力量,这些在费用、运输时间等方面性价比相对较高的运输方式,将为中国不断提高的生产成本减压。

      各位晓得一个货柜的运输成本降低近一半的意义是什么吗?这是我们制造业前所未有的优势,而这种优势是我们过去所没有想到的。

      现在,我们透过欧亚之间的火车运输——比较优势甚至超过飞机、轮船,开启了一个所谓的火车运输革命,这将大幅降低运输成本。

      在这方面,我想以重庆为例来讲一讲。2014年6月,重庆市政府宣布“新丝绸之路”渝新欧铁路开通三年多来的首趟满载列车正式从波兰出发,经过11178公里的路程抵达重庆。这条铁路线路是怎么来的呢?

      2010年5月,重庆市和多个国家的铁道部门商量,让一个40英尺(相当于12.192米)长的集装箱从波兰运到重庆的运费,从11000美元降到6000美元。怎么做到的?透过三部曲。

      第一部曲,便捷通关、统一货运、统一货单、一次通关、一次查验,这个流程让原本的11000美元降到了8500美元。

      第二部曲,中国同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德国一起,成立了一个新型的物流公司,各自按照轨道的长度入股。由于国家利益牵扯到里面,所以各国就非常主动地解决了宽轨和窄轨的问题,又使得运费在原来的8500美元的基础上降低了1000美元,降到了7500美元。

      第三部曲,过去的火车运输都是单向运输,送货物出去,回来可能空车回来。而2014年6月12日开出的波兰至重庆火车,去是满载,回来也是满载,使得运输成本大幅降低,终于降到6000美元。

      打造能源通道,为中国的国际能源合作提供载体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基建项目中,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为什么?

      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国家普遍存在能源安全问题,只有透过更多元化的能源合作,才能维持我们的能源安全。

      2014年9月2日召开的第11届APEC能源部长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吴新雄表示:“我们倡导开放、包容、合作和可持续的亚太能源安全能源观。一方面维护亚太地区能源供应多元化和能源供应安全,推动能源价格平稳机制;另一方面不局限于双边合作安全,更应建立多边、地区安全机制。”

      所以我们看到中国与亚欧、非洲、美洲等国家的对外合作中,电力、油气等能源合作一直被当作重中之重,成为维系大国能源外交的生命线。比如,我们在2014年和俄罗斯签订了两个能源大单。

      想想看,油也好、气也好,它们肯定是通过油气管道才能正常运输,所以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就成了维护能源安全的前提。那么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打造能源通道——修建铁路、公路、油气管道等——成为重要职能。

      目前,“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油气管道建设包括西北、西南、东北的油气运输战略通道,其中,中俄、中亚天然气管道,中哈原油管道也都会作为重点项目建设,连接中亚资源地与中国市场;中俄电力通道都会进行部署、建设或升级改造。

      根据我的研究,在能源通道的建设过程中,国内的汽轮机、发电机厂商,甚至电网设备厂商都将从中受益,获得大量订单。另外,一旦能源通道建设成功,中国西部以及中亚地区的煤炭、油气资源等也都将收获更大的市场。

      总结而言,“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前期会给我们的油气基础设施行业带来利好,之后则是给资源开发、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贸易服务行业带来利好。

      “一带一路”: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透过“新丝绸之路”,人民币可能加快成为国际结算货币的步伐。根据我们查到的数据,2013年以来,全世界有124个国家的主要贸易国,或者说最大贸易国是中国。可是我们的贸易用什么货币结算?用美元。没有办法,现在还是美元结算的时代,人民币很难和美元竞争。

      但“一带一路”不一样,因为途中经过的国家没有统一的结算货币。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例,从西向东数,德国、波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伊朗等国,大部分是东欧国家,它们都是和美国关系不好,和中国关系比较好的国家,其中比较难缠的是德国和俄罗斯。

      但是,2010年我国政府和俄罗斯签订协议,贸易结算可以使用双方的货币。2014年3月,我们又和德国签署协议,可以用人民币做结算货币。

      因此这些国家从西到东,基本上都有可能采用人民币结算,这意味着什么呢?人民币有可能成为一个区域性的货币。

      但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做到两点。第一,我们要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国家尽量保持贸易逆差,为什么?

      比如我们和土库曼斯坦交易,比如买它100万元人民币的石油、天然气,我们拿到能源,让土库曼斯坦拿到100万元人民币。

      因此,我们只有通过贸易逆差才能不断向邻国输出人民币,只有逆差才能让我们的贸易伙伴持有人民币。所以我们如果全面实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那么首先要对涉及的各个地方政府加上一条“贸易逆差”这个考核点。

      第二,要鼓励中国以外的两国交易,也用人民币结算,保证人民币的流通性和国际化。我们怎么能要求别的国家用人民币结算?

      提供给它们其他国家没法提供的优势——只要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国家,以人民币做贸易结算工具,可以最优惠的价格来我们这里换你需要的外币。

      比如,央行可以提供比国际汇兑再优惠5%的价格。透过优惠的兑换措施,让其他国家乐于持有人民币。

      所以,我认为我们有可能透过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实行贸易逆差、外汇补贴两项措施,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

      另外,我还建议对于“海上丝绸之路”,比如越南、老挝、缅甸等地,先实行类似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使用的互联互通战略。为什么?

      因为我们发现,这几个国家的北部贸易都是用人民币结算。既然我们的“海上丝绸之路”面临困难,不如在其中选取几个国家,我们先实行所谓的“第二个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特别是人民币国际化战略。

      那么,它的好处就是能够复制我之前提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优势。这样一个战术转变,我相信会给中国未来发展“一带一路”、发展区域经济带来重大贡献。

      中国正在酝酿属于自己的“马歇尔计划”吗

      新一届政府继任之后,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中国在大国崛起的过程中,正在不断地和世界其他国家形成一种更加紧密、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其中,“一带一路”战略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除此之外,我们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往来还透过APEC会议、亚信峰会、金砖国家会议等机制实现。

      在2014年11月举行的北京APEC峰会上,我们可以说是把崛起的步调做了一次集中展示。总结起来一共两条:第一个是“启动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第二个是“加强全方位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建设”。

      从这个议题就可以看出,本次APEC会议的主题和中国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契合度非常高。

      而在APEC会议促成的多项合作,也可以算作是“一带一路”战略的辅助工程。我在这里就讲其中三个最重要的创举——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以及成立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

      2014年10月24日,在APEC召开之前,中国和印度、新加坡在内的21个意向创始成员国代表签署了《筹建亚投行备忘录》,域内意向创始成员国将启动章程谈判和磋商。

      21个国家包括孟加拉国、文莱、柬埔寨、中国、印度、哈萨克斯坦、科威特、老挝、马来西亚、蒙古国、缅甸、尼泊尔、阿曼、巴基斯坦、菲律宾、卡塔尔、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乌兹别克斯坦和越南。

      大家仔细看,这21个国家有什么共性?第一,它们都在中国周边;第二,它们都在“一带一路”经济带上;第三,基本上所有国家都和中国的高铁(铁路)有合作或者有合作意向,都是我们的潜在客户。

      2014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APEC峰会上表示,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和金融合作等与互联互通有关的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随后表示,按照目前工作计划,亚投行将在2015年年底前投入运作。

      关于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的建立,最不高兴的就是亚洲开发银行和美国。为什么?先说亚洲开发银行,它和这两个新的金融机构的工作性质有非常高的重复性。亚洲开发银行的总裁中尾武彦就明确表示,“不欢迎成立一家目的基本相同的区域性银行”。

      美国为什么也不欢迎亚投行和丝路基金?它实际上是忌惮这两个金融机构支持的“一带一路”战略,以及由此带动的中国崛起。

      告诉各位,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已经是124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国,“丝绸之路经济带”途经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等第一或第二大贸易伙伴都是中国;东盟整体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目的地也是中国。

      可以这么说,日渐崛起的中国正在一下下敲击美国的危机意识。那么为了打击崛起中的中国,美国推出了“重返亚洲计划”.

      其中,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开出了把中国排除在外的加入条件,其实际目的就是为了联合中国周边国家,或者主要贸易伙伴建立起一个把中国排除在外的全新的国际贸易组织。

      继续说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的建设问题。根据各国签署的《筹建亚投行备忘录》,亚投行的法定资本金为1000亿美元,各意向创始成员国将以GDP衡量的经济权重作为各国股份分配的基础。

      也就是说,这21个国家谁的GDP多,谁就为法定资本金多做贡献。

      有些人会说,根据这个规定,如果美国要求加入,以美国的经济体量,它肯定是出钱最多,话语权最多的国家,那么它势必会成为亚投行的主导。告诉各位,美国不可能参加,为什么?

      亚投行成立之初就规定,它是为基建服务的,再说得具体点,就是为高铁服务。在高铁这个领域,美国和日本的企业都没有比较优势。所以美国在亚投行占的份额越大,越是为中国这样高铁行业有领先优势的国家做贡献。

      我给各位举一个高铁的例子,在车体建设上,美国、日本、瑞士、德国等国的企业利润率比我们高得多,但是它们在基建上没有优势。高铁最大的建设成本不是车体本身,而是基建。

      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高速铁路:建设成本分析》的报告指出,截至2013年年末,中国已建成的高速铁路网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或地区,而中国的高铁建设成本至多只有其他国家或地区的2/3。

      因此,如果举行高铁招投标的话,美国、日本和德国的企业都不占优势,所以美国不愿意为亚投行出资。

      那么除了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是如何看待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的呢?它们都非常欢迎。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测算,2020年以前亚洲地区每年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高达7300亿美元。对于巴基斯坦等国家来说,亚投行和丝路基金愿意借钱给它搞基础建设、发展经济、解决就业,何乐而不为。

      再比如,老挝有很多水果、农作物,但在收获季节却只能堆在港口没法运出去,因为它的港口吞吐量不够。如果它加入到“一带一路”战略的大布局里面,和我们形成互联互通的合作关系,再透过亚投行和丝路基金贷款修港口。

      那么对于老挝的经济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利好消息。其实,很多国家都像老挝一样,有生产能力,没有贸易能力。

      那么我们设计的“一带一路”战略就是把内陆国家和沿海国家通过公路网、铁路网连接起来,既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又为世界提供更多价廉物美的商品,并且透过更大范围的国际贸易帮助其他国家发展经济。

      关于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很多人把它形容成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就曾表示:“今天的世界需要新的‘马歇尔计划’,促进全球范围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以打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瓶颈,并给高收入国家的结构性改革提供空间。”那么我们的“一带一路”战略是所谓的新的“马歇尔计划”吗?

      今天的中国和“二战”结束后的美国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经济都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外汇储备量庞大。

      由此看来,我们完全应该借鉴“马歇尔计划”的思路,透过“一带一路”战略和亚投行、丝路基金等消除过剩产能,寻找新的未来经济增长点,以及推行人民币国际化,透过这一套组合拳,或者说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实现国家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