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族与百年河大的跨世情缘

11.03.2015  15:14

      即使在今天,在上大学期间结婚,也是一件很“前卫”的事,但在59年前的1953年8月8日,河大学生金击强和杜静远,由系主任程锡年教授证婚,辅导员姚俊哲操办,在河大举行了一场“茶话会”式的婚礼。转眼一甲子,两人已是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说起母校,曾任航空航天部民品司司长的金击强称其深情已融入生命,母校让他一辈子感恩。

  据悉,金击强、杜静远夫妇,分别于1950年、1951年入读河南大学数理系。而自上世纪30年代开始,他们的家族中共有17人先后在河南大学求学,其中12位为杜姓,5位为家属(2个女婿,2个媳妇,1个外孙)。如金击强所形容:“毕业于一所大学校友人数之多、跨度之久、感情之深、受益之大在中国大学中也是少有的。”

一对老人,牵怀母校“一甲子”

  “到了吗?怕你们找不到地方,我去接你们。”刚到北京,金击强老人就打来电话,已经82岁的老人,腿脚不太灵便,但他仍然冒着三十七八度的高温,步行去接记者。

  十几分钟后,走到了他们在和平里的家,金击强的老伴杜静远早已准备好了酸梅汤。对于这对离开母校已经一个“甲子”的老人来说,河南和母校来的朋友已似亲人。

  “神九升天,蛟龙入海,我们的母校河大百年校庆,今年对国家,对我们家庭和个人来说,喜事特别多。”金击强说,今年,是母校将他送入航空工业的第60个年头,而60年前的相送,也正是他一生钟爱的事业的起点。“我们的外孙女,今年也从耶鲁大学研究生毕业了。”杜静远笑着说,如果追溯起来,这一切都来源于60年前老师的那场“撮合”。

  事实上,对金击强和杜静远来说,河南大学不仅是他们爱情的起点,也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新中国成立后河大的第一届学生

  没有什么比一对满头白发的老人的回忆更动人,尤其是说起他们的初恋,以及对母校的情谊。这对已相濡以沫大半辈子的老人,头靠在一起,翻看老照片,时光,也将我们带到了半个多世纪前。

  金击强老家在武汉,入大学前,他一直在生存线上挣扎,幼年时随着父亲制卷烟、酸梅汤,在马路边摆摊求生。

  1950年,金击强通过武汉中南地区统考,进入河南大学数理系物理专业。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金击强幸运地成为河大新中国成立后招收的第一届大学生,“我们数理系这一届只有20个学生,12个物理专业,8个数学专业。”

  金击强说,他们物理专业差不多是“和尚班”,只有1个女生。同学的年龄更是参差不齐,年龄最大的一个,孩子都已经上中学了。

  而杜静远,则出生在开封的一个大家庭,兄弟姐妹甚多。她的大哥杜孟模1925年考入北京大学,回家乡任教后是开封有名的老师,“我想成为一个像大哥一样的老师。”

  1951年,杜静远从农村小学任教回到开封,虽然当年大学统考时间已过,但适逢河南大学补招,因而得以考入河南大学数理系数学专业。

  “入校第一课是人生观教育,学生都要进行‘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教育。”金击强回忆说,河南大学朴实治学精神几十年都未改变,这新生第一课让他至今难忘。

考上河大,“掉福窝里了”

  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国家和高校都是如此。

  那一年,在河南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省人民政府给河南大学小麦580万斤(折合人民币70万元)。学校量入为出,精打细算,解决了教职工工资、学员生活以及行政经费问题,并修缮了部分校舍。

  “我们那时候能考上河大,特享福!”杜静远说,当时上大学一分钱也不用交,每个月还发1.5元的生活费,还发草帽、毛巾等生活用品,“上了大学,基本上家里啥都不用操心了,他们都说我‘掉福窝里了’!”

  “我们吃饭也是随便吃,不用掏钱,有时候几个星期还能吃一次荤菜,改善生活。”杜静远说,当时人们生活条件很差,吃菜有点“肉腥儿”就像过年一样,而当时,河大学生住宿条件也不差。在河大的东三斋,四个人一间宿舍,中间是桌子,每个人还有书架。

朴实羞涩的恋爱

  说起60年前俩人的这场“校园恋爱”,两位老人脸上微微泛起红晕。

  “因为一个系就那么三四十个学生,我一入校就和他们班的学生混熟了。”杜静远说,而他俩那时都在学生会工作,金击强是生活部长,自己是女生委员,很快就熟悉了。

  1951年,河大学子为支持抗美援朝排练话剧,数理系女生少,剧中一个女角色一直是由金击强“男扮女装”扮演。杜静远入校后,这个角色就归了她。

  杜静远还记得很清楚,那时候宿舍前面有一块新砌的洋灰地,金击强经常在那滑旱冰,潇洒的身影吸引了不少女生。

  而当时的杜家,在开封是个大家庭,杜静远热情开朗,很喜欢带同学到家里玩。大二时候,她就带着金击强和其他同学回过家。渐渐地,两颗年轻的心越来越近。

  金击强说,河大学习期间,他们有机会参加考城(现兰考)“土改复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和农民同吃同住。爱情萌芽,在“革命感情中慢慢慢慢成长起来”。

只花了20元钱的“校园婚礼”

  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大规模经济建设急需大量人才。

  在这种形势下,金击强那一届学生提前一年毕业,当时国家的航空航天事业刚刚起步,他被分配到北京的国家重工业部第四局(航空工业局)工作。而杜静远则根据院系调整规划,被并入湖南大学数学系。在这样的情况下,数理系主任程锡年教授建议:你们干脆办个结婚证吧。而这个建议,当时也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

  于是,在系辅导员姚俊哲帮助下,由程锡年教授证婚,1953年8月8日,金击强和杜静远在学校举行了结婚仪式,系里的老师、同学和部分亲属参加。结婚仪式只花了20块钱,买了些花生、瓜子、糖果,请同学和老师在一起开个茶话会。而两位主角,也都是穿了件普通的衬衫,胸前戴了一朵大红花,就算结婚了。

  “我们的结婚照是在东三斋宿舍门口,和同学、老师、家人照了一张全家福。”杜静远说,这张有50多人的“结婚照”他们珍藏至今。
  而对于当初学校方面的支持,金击强也很感慨:“河大,决定了我们一生。”

“我们一辈子感激母校”

  “新婚之夜是在东三斋的宿舍度过的,老师们专门给我们腾了一间宿舍。”杜静远说,新婚第三天,也就是1953年8月10日,金击强乘火车远赴北京报到。

  而1952年,中国开始大规模调整高等院校。1953年,河南大学在院系调整中,不少院系被调往省外:

  水利系迁往武汉,与武汉大学水利系等合并成立武汉水利学院(后曾更名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现武汉大学工学部);植物病虫害并入华中农学院(今华中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并入江西农学院(今江西农业大学);土木系和数理系数学专业并入湖南大学。

  1955年杜静远从湖南大学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北京市教育局,一直在北京市女三中任教(后改为159中)。夫妻两人得以重聚厮守。

  杜静远说,毕业分配决定人一辈子的命运,她的同学很多分配到新疆、黑龙江、四川等地,“要不是在学校就结了婚,我俩也不可能相聚。我们一辈子感激母校。”

一个家族共有17人到河大求学

  除了杜静远夫妇与河大有着深厚的渊源外,杜家一家堪称“河大之家”。

  “我们杜家是个大家庭,同一个爷爷的堂兄妹按年龄排序,男的有16个,女的有14个。”杜静远说,家里共有17人先后在河大求学。

  杜静远的五姐杜启远1937年考入河南大学医学院,同年参加由嵇文甫、范文澜创办的河南大学“抗敌训练班”并任该班中国共产党支部委员、女生大队长。

  “我和五姐的感情很深,小时候她特别喜欢我,经常带我玩。”杜静远说,自己后来考河大,潜移默化中也受到杜启远的影响。

  1938年2月,杜启远在河南郾城话剧团任党支部委员,开封失守后受党组织委托带杜智远(杜静远三哥、抗敌训练班学员)和一批年轻队员前往延安,同年8月进入延安大学。

  1963年,杜启远根据工作需要重回部队工作,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奖章(军职)。

  “我五姐对河大的感情是非常深的,她一直说,‘我虽然离开了河大,但是却一直在河大人中间。’”杜静远说,杜启远多年挂念着母校的发展,1992年河大80年校庆时,她还曾和杜静远一家专门回到母校庆贺。

河大严谨校风成为家风

  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杜家人的命运和河大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杜静远七叔杜淮生毕业于河南大学,在杜家校友中辈分最高,为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

  杜静远的大哥杜孟模是我国著名数学家、教育家,两次在河大任教,达四年之久,曾任河南省副省长,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杜家五哥杜成远,毕业于河大农学院,曾任河北农专教授;大姐杜秀远,是河大生物系学生,后在河南省教育厅工作;大姐夫刘浩,是杜秀远同班同学,也从事教育工作;三姐杜琴远,河南大学医学院毕业,在上海从事医务工作;十一弟杜翔远,毕业于河大医学院,现为开封第四人民医院主任医师……金击强说,杜家是个大家庭,现在还有很多人在开封,可能河大人远不止17口了。

  “河大历史已届百年,我家最早的‘老河大’就读于20世纪30年代,‘小河大’就读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间一直没有间断过。”杜静远说,杜家四代河大人,见证了河大这所百年名校的岁月起伏和发展变迁。

  “河大严谨的学风和进取的精神,已经成为杜家家风的一部分。”杜静远说。

  “毕业于一所大学校友人数之多、跨度之久、感情之深、受益之大在中国大学中也是少有的。”金击强说。

要回母校过“钻石婚”

  “百年学堂里一甲子情缘/将日月分秒舍去/用白染发鬓,催下轮相遇……”这是金击强和夫人杜静远出的自传《岁月如歌》中,金击强写给夫人的一首诗中的诗句。而夫妇俩相濡以沫60年,也一直是旁人眼中羡慕的“神仙眷侣”。

  而母校的培育,也为金击强和杜静远的事业和家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1965年任航空工业部生产局仪表处副处长,1988年任航空航天部民品司司长,1990年任航空航天部民品总公司总经理,两人育有三个女儿,大女儿金其明现在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

  自80周年校庆后,金击强夫妇每年都与学校联系。校领导去北京,也都会去看望他们。而一有机会回到母校,他们两人也都会专门去新婚之夜留住的东三斋门口留影纪念。今年年初,两位老人从自己省吃俭用的退休金中拿出5万元,捐给了母校。

  “我们今年一定要回学校参加百年校庆,学校还说要给我们提前过钻石婚呢!”杜静远说,到那时,他们一定要在东三斋前再留下一张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