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抢状元”是为哪般
2015年6月28日上午,@北大四川招生组官方微博称,某校招生组给文理科前十选择北大的考生挨个电话,称北大欺骗他们;@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 对此回应:“拿钱诱惑考生,不怕教坏小孩子吗?”北大:“过去五年你们砸钱买走唐某、郭某,需要我讲吗?”中国两大顶尖名校在微博上为抢新生“撕逼”引来众多人围观,这两所高校为抢高考状元更是无所不用其极,以至于被人吐槽“没出息”。(据6月28日中国青年网)
“抢状元”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有泛滥之势,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现象发生?
我国特有的录取机制限制高校自主招生,各高校出“大招”吸生源。在国外,一名学生可以同时申请若干所大学,拿到若干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再根据被录取的专业、大学提供的教育服务进行选择确认。不仅招生时,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就是在求学过程中也可以自由转学。用教育质量和服务来吸引学生选择自己,这才是抢生源的最高境界,而对于一名学生拿到多校录取通知书,有学校给奖学金,有学校不给,社会舆论不会认为这是恶性竞争、砸钱抢生源,而认为这是给学生选择权,让学校尊重学生的选择。我国的录取机制却是大不相同,高校在集中录取阶段,没有招生自主权,只能根据学生填报志愿情况,对地方教育考试部门投档进来的学生进行录取,这样一来,高校无法在招生录取阶段做出承诺,学生能否被某大学、专业录取,要根据投档情况而定,由于学生不是事先拿到录取通知书在选择一所学校,能否被录取都存在变数,因此所谓的奖学金也是噱头,这是教育部颁布禁令的原因所在。
“卖方”大于“买方”,以优吸优成高校招生“重磅大锤”。2015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942万人,全国高校计划招生700万人,根据往年情况分析,预计今年复读的考生人数有200万人左右,休学人数超80万人,并且多数高校存在超计划招生现象,那么高校计划招生人数就远超700万人,形成了高校计划招生人数远远大于考生人数的“买方市场”,从而滋生出大学非理性招生和错位的招生观。有道是名师出高徒,而乱象丛生的招生队伍秉持的却是高徒出名师,高徒衬名师,再以名师吸引高徒的理念,最终名师高徒都成为了名校的软实力。
有网友评论表示:“高校状元之争,是最低水平的竞争”,各高校“唯分数论”的政绩观,导致“26禁令”也禁不住高校的恶性竞争,更甚至个别招生工作员使用暴力争抢、电话骚扰等不文明手段直接影响到了考生的正常生活。北大清华的微博“骂战”、不择手段抢生源的现象,暴露出的是中国教育体系的功利与高考制度、招生制度的不完善,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大学没有开放的胸怀,政府办学行政化以及社会和舆论评价大学的功利化倾向是北大清华抢生源现象的根本原因。
要形成高校的良性竞争,必须落实高校自主招生,建立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的机制。在这种机制下,每所大学招生的标准各不相同,不会只盯着高分学生。而且,大学应有更开放的心态,不是用违规手段限制或者干扰学生的选择,而是以集中精力办好学校,积极吸引学生选择。
》投稿须知 》申请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