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员曝收藏品公司内幕 称工作就是骗老人钱
“为答谢新老客户,值此公司庆典之际,特推出部分纪念币,凭此短信可以免费领取。”很多市民都曾收到过这样的短信。
但当市民去领的时候,对方却不遗余力地向自己推销收藏品。
电话邀约上门、承诺高价回购,这是很多收藏品公司的营销手段。那么他们是如何取得客户信任,将所谓的收藏品推销出去的呢?
河南商报记者 熊晓辉
电话邀约
忽悠客户上门
通过网上的招聘电话,河南商报记者应聘了郑州市金水路上一收藏品公司的客服岗位。来到该公司,只见办公室里几名年轻女性客服人员面前都放有一部电话,她们正在与客户沟通。
该公司负责招聘的一名负责人称,客服每天的任务就是不断地给客户打电话,吸引客户来公司领取赠品,其他的事不用管。
对于如何与客户沟通,该负责人说,这方面不用担心,公司会进行培训,有相关的操作流程。
随后,该负责人拿出一份客服人员的培训资料,让记者先了解一下。
在这份名为“邀约话术”的培训资料上,清晰写着公司要求客服在电话中与客户沟通的详细流程。
比如,打通电话先问:“请问您是138尾号为1234的机主吗?”
客户答:“是,怎么了?”
客服在介绍自己公司名称和地址后,就说:“为扩大公司知名度,我们免费送您一枚纪念币。”
这时,客户可能会问:“为什么送我啊?”
客服会回答:“我们公司在做活动,我们是从138号段随机选取300名郑州用户赠送的。”
如果客户说“我现在没时间”,客服则回答:“周六周日也行,我们可以给您保留机会。”
如果客户说“我对这个不感兴趣”,客服会强调,“这个银章很有纪念意义的,这是难得的机会。”
该负责人表示,只要根据这个流程操作就行,每个月只要有80名客户上门,就能获得提成,多一名客户就奖励10元钱。
推销藏品
吸引客户购买
河南商报记者随后又以应聘销售人员为名来到附近的另一家收藏品公司。
该公司负责招聘的主管程先生称,销售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向前来免费领取银币的客户推销公司的收藏品。
随后,程先生拿出一幅某书画名家的字画说:“例如这幅字画目前我们卖4880元,只要你能卖出去,就能拿到10%的提成。”
“这幅字画是真的吗?只卖4880元?”记者提出疑问。“真假你就别管了。”程先生说,“你主要瞅准60岁以上的老人,嘴巴甜一点就行了。”
该公司一展厅内,摆放着各种纪念币、邮票等收藏品,销售人员正在向几名老人推销。一位老人拿着一套第五套人民币连号钞问:“这套人民币真的会升值?”
一名销售人员对老人说:“保证两年内升值两到三倍,到时候我们公司将进行回购。”
看老人有所犹豫,该销售人员又说:“即使不升值,这里面的钱都是真的,还可以使用,再加上免费送你银币的价值,保证不亏本。”随后,老人交了50元押金,决定第二天带着钱来买这套收藏品。
“我的工作就是骗老人的钱”
曾在郑州某收藏品公司做销售的小方称,为了吸引客户,很多收藏品公司会对客户承诺多少年后“高价回购”。
“但这只是收藏品公司的一个空口承诺,等到期后,公司会搬离或者要求客户追加投资,反正收藏品公司不会吃亏。”小方说。
小方称,这家收藏品公司曾规定不再提封闭期,如果提封闭期就有期限,期限到了,客户会找上门来要求公司回购,“但哪个公司愿把吃进去的吐出来呢?”
今年2月,小方应聘到郑州一家收藏品公司做销售,但工作两个月后,他还是选择了辞职。“我的工作主要是向老人推销收藏品,简单地说,就是骗老人的钱。”小方说。
两个月时间,他做出了9万元的单子,挣了1万多元钱,“感觉良心上过不去,最后辞职了。”他说。
小方表示,他曾待过的公司里最便宜的藏品价格1280元,最贵的藏品则要2万多元。
来瞅瞅收藏品公司惯用的一些销售手段
手段一:举例
如果客户问“你们的藏品一定能增值吗”,工作人员会回答“这种东西不能保证增值多少,但一定能增值”,然后会给客户举例,某某公司经理总监在这里购买了多少万元的藏品。
如果客户有犹豫,工作人员会拿出已购买过藏品的客户资料,让客户打消顾虑。
手段二:看网站
为取得客户信任,工作人员一般会让客户看一个收藏品的网站。
在这个网站上,客户看到某个藏品市场价格很高,而自己现实中买的便宜,就会认为日后肯定能卖个好价钱。小方称,这个网站其实是公司自己建的,价格也是自己随意定的。
手段三:砸单
当销售人员和客户即将成交或者客户犹豫不决时,公司会让另一名工作人员进行一个“砸单”的工作。即该工作人员会拿着几套藏品到展厅,对这名销售人员说:“李大哥的货急着要,我先送下去。”然后故意让客户也看到藏品的样子,而这个藏品和客户意欲购买的藏品是一模一样的。
小方说,在销售心理学中这叫“从众心理”,就是当客户拿不定主意时,他会盲从其他人的消费。
手段四:情景设计
小方称,5万元以下的单子,上面三个手段基本能搞定,再高的单子就要靠设计情景和对话来完成了。
在客户犹豫时,一名工作人员会假扮成客户准备做百十万元的藏品理财,现在需要合伙人。
另一名工作人员会建议客户与假扮客户人员一起下单,客户拿10万元,假扮客户人员拿90万元。客户会想,如果亏,另一方亏得更多,因此会打消顾虑。小方说,假扮客户人员拿的90万元是公司出的,等交易完成之后,假扮客户人员的钱还是公司的,但客户的钱没了。
(河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