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2021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召开
参会专家与领导合影
许智宏院士讲话
7月7日,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2021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在我校召开。学术委员会主任种康院士,委员许智宏院士、曹晓风院士、张献龙教授、薛红卫教授、瞿礼嘉教授、戚益军教授,MolecularPlant主编崔晓峰研究员等8位专家应邀到场或线上出席会议。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宋纯鹏教授,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谭贞,副校长王学路,副校长张立新出席会议,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处、生命科学学院、基础医学院、农学院、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相关负责人及实验室课题组长、学术骨干、管理与技术人员等130余人参加会议。开幕式由周树堂教授主持。
谭贞代表学校致欢迎辞,她对各位专家莅临我校指导表示感谢,对2021年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取得出色的工作成绩表示肯定,并勉励国家重点实验室全体人员,在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专家的指导下,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继续引领“生物学”一流学科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和区域农业生产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术委员会会议由种康院士主持。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安国勇教授从实验室定位和目标、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平台、科研成果、人才培养与国际国内交流、机遇与挑战、发展目标和思路七个方面向学术委员会汇报了2021年度实验室建设情况。随后,郭思义教授、孙世勇教授、徐秀美教授和徐小冬教授分别以“作物逆境应答与种质创新”“共生固氮与豆科生物学”“叶绿体发育与光能高效利用的分子机理”和“生物钟调控植物环境适应性的作用机理”为题,向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汇报了年度科研进展情况。
学术委员会专家认真听取了实验室的汇报,对实验室2021年度的各项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认为实验室长期聚焦于逆境生物学与农业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专家们一致认为,2021年,实验室围绕逆境生物学这一特色研究方向,进一步优化了实验室的人才队伍和结构,承担国家重点研发任务能力持续增强,研究成果数量和质量均大幅提升,增强了服务国家和区域科技发展的能力。同时,各位与会专家也为实验室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一是进一步梳理、凝练生物及农业发展关键科学问题,凸出研究特色,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支撑国家和区域农业科技发展中的核心支撑作用;二是在人才培养与引进方面,应进一步突出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创新机制体制,扩大大青年骨干人才、优秀博士生、博士后工作人员队伍,增加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力争在培养国家级人才方面获得进一步突破;三是建议进一步集中资源优势,联合攻关,重点探讨干旱、盐碱、病虫害等多因子联合胁迫下作物逆境适应的细胞及分子遗传机制;四是加强学科交叉,推动育种技术创新,加快作物种质资源创制,培育具有重大应用价值作物抗逆新品种,产出更多标志性成果。五是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按照科学发展规律,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建设,拓展研究范畴,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过程中取得重要进展。六是建议在河南省和河南大学的支持下,进一步创新、激活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体制、激励机制,加快郑州校区国家重点实验室及配套温室、培养室等的建设,建立起一室两地的高效运转机制。
宋纯鹏向各位专家长期以来对国重实验室和生物学科发展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要求实验室全体老师仔细梳理各位专家的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贯彻落实,做到立足基础研究领域前沿,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体现研究特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他向实验室全体老师提出四点希望:一要积极思考如何突破自身瓶颈,突破政策瓶颈,寻求政策支持,拓展发展资源;二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特色研究领域,在自己的特色研究领域做好事情,以不变应万变,服务于国家科技发展和河南省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建设大局;三是年轻老师要能够战胜自我,加速发展,早日成为在领域内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四是实验室内部要加强交流协作,共同推动实验室整体提升。
此次学术委员会会议的召开,正值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整合和加速第二轮“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会议的举行对 “生物学一流学科”建设和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的实验室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