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记者进百村|中杨庄村民织网捕“钱”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video 标签。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旭
在商水县练集镇中杨庄村,这个不临水更没有渔业的豫东小村,村里很多人常年都在忙着织渔网。用村民的话说就是:人家织网捕鱼,俺们织网捕“钱”。
“小钱”也是钱
6月26日,晴空万里,中杨庄村段庄自然村68岁的姚玉兰正坐在简易工作台前缭网须、缀网坠、套网布。
姚玉兰家的小院是半包围结构,过堂风惬意地掠过她玫红色上衣和豹纹长裤。
中杨庄村段庄自然村村民王玉兰在家中小院织渔网。孟锦摄
“我腿有毛病,不能老站,在家里缭点网子,一天管摸个20多块,能摸一点是一点。”像姚玉兰一样,中杨庄村民把织渔网称为“缭网子”。
同样,大王楼自然村75岁的五保户王秀贞也在织渔网。
王秀贞干的活叫“缭网须”。她左手捏起网,右手捻起针,线就在网眼上来回穿梭。
中杨庄行政村大王楼村75岁的五保户王秀贞正在家门口编织网须。王旭摄
“俺缭的网须,一把有100个,缭完一把挣三块半,每天多少能挣俩小钱。”王秀贞说。
作为兜底保障户,王秀贞每年能领到5100元“五保金”,但她并不想完全依赖政府:“俺不能让国家白白养着,我眼睛不好,动作慢,可也不敢闲着,缭网是简单活儿,就当锻炼身体了,挣点钱,买个零嘴吃,还是够够的!”
中杨庄村只要在家的人,和王秀贞一样没有闲着,都在织网挣“小钱”。
“中杨庄村民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是务工,渔网编织表面看来是让大老板挣大钱了,事实上成了全村家庭妇女稳定增收的突破口。”村党支部书记王习红说,“年纪大、身体不好的人,也能加入进来,挣点小钱。”
“小钱”也要挣
没有河湖池塘,无人养鱼,和打鱼扯不上关系的中杨庄,怎么会有渔网编织产业呢?
“俺村的织网史,李红雷最有发言权。”王习红说。
15年前,从镇政府下岗的李红雷跑货车运输,把练集镇河沿村生产的网坠,拉到安徽马鞍山。
跑了半年多,他发现当地渔网厂只生产网布,其他原材料多是从河南进货。渔网编织有众多工序需手工完成,劳动力富足的中杨庄,很适合发展渔网产业。
2006年,李红雷在村里办起了第一家渔具厂。
把网框有序排列成一行,将网线缠绕在网框四角,从头到尾反复缠绕4圈,不到5分钟,大王楼自然村58岁的村民万耐就已经组装好一条规格是15节的渔网雏形。
中杨庄村大王楼自然村村民正在家门口缭网须 王习红摄
“我照顾孙子孙女走不开,就没到厂里干活。”万耐干活麻利,一天最多能编10捆100只渔网,一月最多挣过800元。
“儿子不在了,老伴儿和儿媳妇在外打工,有时回来还说我,搁家看好孩子不就行了,还费劲缭啥网,我们挣得还不够你花?”万耐笑着说,“我挣点小钱,也能贴补家用,孙子孙女都六七岁了,有时候看我缭网,也忍不住来试试。”
在挣“小钱”的同时,还把编织渔网的手工劳作,当成孩子成长的学习课堂,生动诠释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大道理。
“小钱”攒成堆
夕阳西下,王秀贞和弟媳万玉芳在家门口缭着网须,邻居抱着装网须的纸箱,搬来了板凳,加入织网行列,几个人有说有笑,这是中杨庄村常见的“织网女团”。
“村里劳动力有1210人,去除外出打工的706人,在家务工的有504人,而编织渔网的人数要占到一半。”中杨庄村委会会计王法政戴着老花镜对着信息记录簿算了一通。
中杨庄村的渔网厂正在生产渔网布 王旭摄
如今,中杨庄村的渔网产业已成规模,三家渔网厂形成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分别生产渔网布、原材料、组装渔网,能提供240个就业岗位。
“除了农忙和过年,村民一年能织10个月的网。”王法政说。
数据显示:中杨庄村在渔网厂工作的,人均月收入约3000元;在家缭渔网的236人,人均月收入约600元。通过渔网编织,村里人每年可以获得约200万元的收入。
中杨庄全村有2425口人,单单是大老板看不到眼里的“小钱”,就让全村人均年增收约800元。
攒一攒,“小钱”也成堆了!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省残联派驻中杨庄村第一书记吕俊峰说,“村民编织渔网的收入不足以成为家庭收入的支柱,但作为补充性收入,对于一个家庭也能发挥大作用。”
中杨庄村隔壁贾庄村村民贾卫东正在渔网厂编织渔网 王旭摄
采访手记
在中杨庄村,渔网编织、毛发加工、回收旧手机、人字梯、晾衣架加工等多种产业齐头并进,要数渔网编织产业历史最悠久、发展最好、覆盖面最广。中杨庄村在家的村民都可以加入,让每个人都有活干、有钱挣,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干劲,这就是产业的延伸和带动作用。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是关键。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村民收入才能稳定增长。发展扶贫产业不能生搬硬套,必须因地制宜,培育壮大有根基的产业。
乡村名片
商水县练集镇中杨庄行政村位于商水县东部,与县城和周口市成等腰三角形,相距均是10公里,交通便利。
中杨庄行政村下辖5个自然村(杨庄、大王楼、王张庄、段庄、靳楼)、9个村民小组。全村615户2425人,耕地面积2760亩。建档立卡贫困户58户244人,已脱贫56户240人,兜底保障2户4人。
【责任编辑:钱艳红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