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百家讲坛著名讲师孙家洲郑州开讲司马迁与《史记》

07.01.2015  11:10
  讲座现场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孙家洲教授作《司马迁与<史记>》讲座 史记》,金圣叹把它称为“才子书”,鲁迅说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历代史家文人,评论《史记》的文论不可胜数,这种魅力源自于哪儿?怎样品味《史记》人物的命运与性格?2015年1月3日由河南博物院、中原国学讲坛主办,河南嵩阳文化策划公司、和昌集团承办,大河网、玉祥源珠宝等支持的“文明向心——揭秘中国”系列讲座第十讲特邀请孙家洲教授在河南博物院西配楼二楼多功能厅,为听众深入解读二十四史之首——《史记》。

史记》究竟有何价值?讲座前,孙教授先简略阐述了《史记》的价值:这是一部奇书。两千年来,上至帝王权贵,下及文人墨客,对于《史记》这部作品的看法各不相同,但都承认《史记》有巨大的感染力,使你身不由己地喜、怒、哀、乐,甚至于拍案而起,孙教授说,自己在读《史记》时,有“掩卷而思,废书而叹”的感触。随后,他以王鸿泰、曾国藩、弗朗西斯·培根等三人读书之论为切入点,认为读书读史各有其法,而《史记》是需要细嚼烂咽,慢慢消化的书。

孙家洲教授认为,读懂《史记》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读懂《史记》所梳理的三千年历史脉络;其二,读懂司马迁的“笔法”与“寄托”;其三,读懂“人心”与“人性”。而要达到以上几点,孙教授要求大家读《史记》时,就要“带着自己的感情、甚至是激情”。

司马迁写人涉及到人物的身世、阅历,着力表现的是每个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内心世界,并且司马迁总是力图揭示出一个人的性格和命运息息相关。这样以来,就使得史记这本历史书充满着灵气,没有一般史书千人一面的枯燥感、雷同感,正是这个原因,使2000年来读者喜爱《史记》的原因之一。”讲座中孙家洲教授从太史公叙事笔法及创作背景中引出了这部作品“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与鲜明的批判性,又谈到了略古详今、寓论断于叙事、突出人物个性等特点,引导广大读者对这些方面进行精读、细读。

司马迁写《史记》,是为了发表自己的一家之言,故《史记》又名《太史公书》,而这种一家之言,往往隐含在叙事之中,所谓“寓论断于序事”。这就需要读者或研究者成为司马迁的知音,把司马迁心底的真实意思挖掘出来。孙家洲教授正是司马迁的知音,他能从字面看出司马迁的真心思。讲座中,他例举到,司马迁在《史记》中写战国时代的人物往往充满歌颂和同情,如写廉颇、蔺相如、项羽、鲁仲连、屈原、荆轲等;而写秦国人则突出其残暴,如写商鞅、张仪、白起等,这实际表明了司马迁对秦始皇的暴政和骄奢淫逸的厌恶。接着,孙家洲教授以原文为例,解读了司马迁的“神来之笔”:无论是极具镜头感的画面描写,还是由太史公捉刀代笔的秘密对话,无一不符合当时的场景与人物的性格,字里行间还原出一幅幅鲜活的历史场景。最后,孙教授简单地介绍了学术界关于《史记》的研究成果,并与中原国学讲坛的现场听众进行了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