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原书记余远辉落马 题词石碑被砸碎[简历]

25.06.2015  20:04

“披月踏屏锦,今夕我先登。凭轩接桂水,举手洗梧城。雾里察南北,鳌头点纵横。难得苍天允,从此势欲升。”

这是广西南宁市委原书记余远辉任职梧州市长期间的诗作,名为《夜登梧州允升塔》。该诗文被刻在允升塔下的第一块碑上,题有时间为“丁亥年十二月初二”,没有落款。

在余远辉落马后,就像其他落马高官一样,其题词或碑著往往会被损毁殆尽。但上面这首诗,正因为没有落款,至今仍得保留。

允升塔位于梧州市西江南岸的锦屏山上。《财经》记者在当地采访时发现,这段时间,很多梧州当地人登山的目的之一便是“观摩”余远辉的手迹。

“升”字缘

很多当地人都知道,因为允升塔中的一个“升”字,余远辉与其结下了深厚的诗文缘。除了此诗,他还在允升塔留有多处印记。

允升塔为七层楼阁式砖塔,通高36米,塔平面为六角形,底边长3.9米,塔身叠涩出檐。门额上有阮元题刻的“秀发梧江”、“观文成化”、“光射牛斗”等石匾。

塔前的介绍显示,允升塔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由郁林刺史恒梧和梧州绅士等购材兴建。道光四年,两广总督阮元巡视粤西看到此塔,即兴赋诗曰:“云山郁蒸,江水澄凝,得此高塔,势欲上腾,梧岗吉士,从此其兴”,并题匾“秀发梧江”。塔遂定名为“允升”。

现在,允升塔前塑有阮元的立像。侧旁的石碑上,刻有赵佗埋剑的历史传说,也刻有郁林造塔的浮雕画面,还刻着余远辉的那首诗作。

而余远辉对允升塔的影响不仅仅是一首诗。

6月18日,值班看守允升塔的苏老伯对《财经》记者介绍,塔前凉亭原名云依亭,余远辉请著名书法家写了个“升”字,便被人称为“升”字亭了,常有官员来此求升职、学生来此求升学。

亭内石碑上这个“升”气势磅礴,确有“势欲上腾”的“允升”之感。

除此之外,余远辉还重新题写了塔名“允升”二字和对联“允凝天地灵气,升聚日月光辉”。如今,“允升”二字被刻在塔前大石上,对联则被挂在塔门两边,就在阮元所题的“秀发梧江”匾下。

苏老伯说,其实原来的对联本为“允凝天地灵,升聚日月光”,余远辉特意上下联各加一字,以应自己名字中那个“辉”字。

升官路

余远辉题允升塔这首诗,从某种程度上对应着他的仕途。

余远辉生于1964年,是广西恭城县瑶族人。1995年出任钦州市委办公室副主任,3年后,他升任自治区人事厅副厅长,成为当时广西最年轻的厅级干部,2001年担任共青团广西区委书记。“今夕我先登”,并非妄言。

2006年春节前,42岁的余远辉离开团系统,出任广西梧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并在次年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中央候补委员。2008年,44岁的余远辉转任梧州市委书记,并于跻身广西自治区党委常委,进入省部级干部序列。在当时的自治区党委班子里,余远辉年龄最小。不仅是“今夕我先登”,作为梧州的最高官员,他确实正在“举手洗梧城”。

在2008年当地媒体一篇名为《余远辉誓破“梧州困惑”》的报道中,称“接过梧州市委书记担子的余远辉,以实践衡量自己”,“望着奔腾东去的西江水,余远辉心潮澎湃,激情满怀。”他“旗帜鲜明的指出:在倾全市之力解放思想,谋求发展之时,必须凝聚起一股无畏前驱的力量,而广大领导干部则是中坚。我们不惜培养一批敢闯、敢拼、勇于牺牲奉献的开拓者、创新者,为梧州'杀出一条血路'。”

随后,“凭轩接桂水”也应验了。2009年余远辉上调自治区,任区党委常委、秘书长,自治区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书记。

2013年5月,余远辉调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中共南宁市委书记。

苏老伯说,即使离开了梧州,余远辉每年都要回锦屏山登允升塔。此时,身为区委领导的他前呼后拥,果然是一副“鳌头点纵横”的姿态。

人落马,诗被砸

但也正如余远辉诗中所言,“雾里察南北”,未免难辨东西。

早在2010年,一位名为“佩璧子”的梧州网友在本地论坛中撰文分析余远辉的“五律”,指出此诗不合诗歌规范,“一诗押二韵,既犯律又出韵,属'滥竽充数'之列,又怎能久踞火山塔之侧丢人现眼呢?”锦屏山本地人称为“火山”。

因为此诗注明写于“丁亥年十二月初二”,另有梧州网友嘲笑:“初二,哪来的'披月'?诗不离景。”

可能余远辉本人也觉得此诗太过张扬,亲笔书写了另外一个版本,将“今夕我先登”改为“今夕共攀登”。这个版本被刻碑立于锦屏山半山腰的南山观碑林中,并在留有印章的落款中声明为:“零八年陪友游夜登允升塔,友即兴诗一首。”

苏老伯回忆,2015年5月,上级通知余远辉将回梧州再登允升塔,要求他们做好准备。然而,这次他失约了。5月22日,中纪委宣布,余远辉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将其带离了广西。

“难得苍天允,从此势欲升。”终成一梦。

随即,梧州市相关部门将允升塔前刻有“允升”二字塔名的大石用颜料整个涂成黄色。塔前的诗碑和塔门两边的对联因为没有落款幸免于难,但南山观碑林中那块“共攀登”的碑则在今年6月初被砸碎,成为一片破砖烂瓦。

责任编辑:李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