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要传播中国文化根本精神:人的独立性和主体性

17.05.2016  12:41

2016年5月14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指导,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文化网络传播首届高峰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系东方哲学教研室主任、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学术委员会委员楼宇烈先生在论坛中发表题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演讲。

以下为演讲全文:

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受邀来参加中国文化网络传播首届高峰论坛,我感到非常荣幸。现在流行一句话叫做“互联网+”,我总觉得这话似乎有点颠倒,应该是“什么什么+互联网+”。所以我今天看到我们会议的这个标题,是“中国文化+网络传播”,也就是“中国文化+互联网+”,突出的是互联网的内容。当今社会,运用互联网这样一个载体来传播我们的中国文化,我认为是有重要意义的。

我们讲到中国文化时常会用词汇来概括:源远流长,多元包容,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我想我用这四个词语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文化就具有丰富的内容,中国的底蕴。通过互联网要传播中国文化,作为传播者,我们要抓住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在今天的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中都有所揭示,就是一种人文的精神:人文化成。

化成什么?化成天下。我们传播中国文化是为了整个社会都能够受到人文精神的浸润。最早关于“人文”的概念是跟“天文”的概念相对应的,出自《周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文是什么样的状态?是刚柔交错的,我们通过感受阴阳刚柔的变化,可以看到四季的变化。春夏秋冬的四时变化给了万物生的可能,万物通过四季的变化生长收藏。

人文是什么呢?人文是文明以止,是我们人文的教育;人文是以文来止、以文来化,它是跟以武来止、以武来化相对应的。

做人就要懂得要“”,你是怎么样的身份你就止于何处、你就应该尽什么样的责任和义务,这就叫做“”。《大学》中告诉我们要“知止”,我们每个人要明确认同各自的身份,按照自己的身份来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尽自己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比如说父止于慈、子止于孝,这就叫做“”。文明以止,就是用文的方法,不粗野、不野蛮,文质彬彬然后居于止。文字加以修饰就叫做文史。文明来止,过去我们的文化通过礼乐教化,来让每个人懂得自己的身份、认同自己的身份,从而按照自己的身份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尽自己的职责,这一点就是,观乎人文。世界的文明不用武力强迫,而是用礼乐的教化来使整个社会、使人类发生变化。所以人文的精神就是利用礼乐教化来使社会变得有序和谐。

过去讲教育是干什么的?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我们建立一个国家,需要管理、教育民众。教育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我们要通过教育使得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习俗和风气。在过去的时代里,我们通过家庭教育、通过学校教育,有各种各样的私塾和书院。今天的我们主要是通过学校进行教育。教育除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外,还有很大的一块儿就是社会的教育。社会的教育包括社会中各种各样文化活动;我们在过去文化活动没有今天丰富,但是也有,那么过去大部分老百姓通过什么来接受教育?不一定通过学校,老百姓也不一定识字,他们接受的是社会的教育。什么教育?叫做“高台教化”,演戏说书,我们老百姓做人的道理、做事的规矩就是通过“高台教化”学习来的。我们从舞台上,知道,这个人这样做是一个正人君子,这样做就是小人;通过听说书,知道什么事情都会有因果报应的,积善所图报。

过去社会的信息比较闭塞,信息也得经过比较漫长的时间传达,所以家庭教育占很重要的位置,基础教育中私塾的教育也占了很大的位置,农村中还有一些乡社办的私塾。有私塾的地方社会教育的比重可能不是特别大。但是现在的时代不同了,现在的时代,实际上很大程度上社会教育已经成了整个教育最大、最有影响力的载体,尤其是今天的互联网。

互联网的发展为我们社会教育提出了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我们以什么来教育民众?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一种人文精神。我们具体的坐实礼乐的教化,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就在重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主动性。中国文化中反复强调天地万物人为贵,天地万物人是最灵的,灵就是有灵气;而人在万物之中是最有主动性、能动性的。天地万物之中其他的物都是被规定好了的,它的活动没有多少主动性,更没有多少能动性,只有人是具有最大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所以人才最贵重,最重要。

人可以和天地相并列,天地造万物,但是人被造出来以后因为具有能动性而跟天地相并列。所以过去我们总是这样讲:“天有其时生万物,地有其材养万物,人有其智来参与万物变化。”人能够参与到天地万物之中去的,所以人是什么?人则天地之心也,这就是为什么生在这个社会,要“为天地立心”。所以人心一动、人心一变就会影响到天地万物的变化。人有在天地万物之中有这样大的作用,因而要管住自己。中国以人为本,这个以人为本不是让人去肆意地去主宰万物,而是人怎么能够更好地管住自己,让天地万物能够按照自身发展的规律去发生和发展,而不用人为的东西去干预。中国文化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不是去逞人之能,而是要以人能够自我管理的方式,管住自己

管子》中两篇文章题目叫做《心术》——《心术上》、《心术下》,这里就是讲人的心术。那么《管子》怎么样的来讲心术的呢?心应该能够管住你的观,人的五观应该受心的管理。而五观又是跟万物接触的,你是人,你是有主体性有主动性的,你就应该用你的五观去管住万物,这个就是心术正当的途径:心管五观,五观去管外观。但是如果一旦倒过来,五观让外观给管住了,随着万物流走了,我们的心就让五观给管住了,就倒过来了,那心术就不正了。最正常的心术是心管五观、五观管外观,不正常的心术就是让外观来管我们的五观、让五观来管我们的心术。

以人为本,是强调我们人的作风,我们既不做神的奴隶,也不能做物的奴隶。万物是天地合气而自生,人也是天地合气中生出的一物,但这个物确确实实跟其他的物不一样,所以人应当有自觉性来管住自己,这样才能够跟万物和谐相处。道家提出的自然而为,就是让我们认识到,人在万物中,切不可放任自己。所谓自然而为,什么叫无为,无为不是指什么都不干,无为的含义,第一,私志不得入公道:我们个人的愿望不可以干预自然界整体生成发展的道路公道;还有嗜欲不得枉正术,无非是让我们人类不要以私志和嗜欲去干预整个自然界发生、发展的公道和正义。那么应该怎么说?应该“循理而举事”,根据事物自身的规律去做事。“因资而立功”,要根据条件,依靠条件去做好你的事情,建立事功。所以无为是不要让人类的私志和嗜欲去干预公正,而要“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总体来讲就是我们要循自然之势。

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这句话是老子的。“辅万物”是让我们有所作为,而不是无所作为;你要去推动它,而不是按照你自己的个人欲望去随意地改造它。西方的文化在走向近代的过程中借鉴了中华文化中以人为本、人文化成的这样一种理念,去跟西方中世纪以来,以神为本、一切听命于神的这样一种文化进行了斗争。通过以人为本的文化,使人类从神的脚下站起来了,充分肯定了人的理性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使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理性去认识世界,所以才有近代文化科学发展。一切科学技术都是人类理性力量的呈现。

但是由于人对于这个以人为本、人的理性的力量的认识上存在偏差,人们认为人从神脚下站起来了,以前由神来决定一切,现在应该由人来决定一切;以前由神主宰,现在应该由人主宰。这种思想发展到20世纪,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发生。这两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就开始反思,人类自己做主宰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残酷的人与人之间的战争,战争究竟为了什么目的呢?很简单,战争就是为了资源财富的掠夺、争夺,哪有财富哪有资源就往哪去,为了争夺资源财富可以做出任何违背人性的事。两次世界大战,其实是一种人的主体性的流失。

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高举新人文主义,从哪去学呢?还得从东方。中国文化是人文主义,既不做神的奴隶,也不做物的奴隶。人要保持人自己的主体独立性,人要自觉自律,万物才能和谐相处,如果没有自觉自律那就不可能跟万物和谐相处,因为它会放肆、放任。

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乐教化它的核心就是要让人认识到,作为人应该认清自己的身份位置:在跟万物交流中你占有主动性,所以你应该自我约束;在社会交流中,你也有能动性,所以什么事情都应该把自己管好,尽到自己的社会身份所应该担当的职责。所以整个来讲,中国的文化的文化精神就是不断地提升人的自觉性和自律性。

我们今天要传播我们中国的文化、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从根本上来看,就是要让我们认识到中国文化这样最根本的精神特征:我们今天不做网络的奴隶,我们要主动地运用这个网络,不是让网络牵着让我们走,失去我们人的主体性。

用网络来传播中国文化,在今天最迫切任务就是要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真的来尊重我们的传统文化,对我们传统文化有一种自信心,因为从上个世纪以来,我们在新文化运动的潮流下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猛烈的冲击,使我们一般的民众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完全失去了尊重和信心。

我们上个世纪在一种错误的思维方式下,用现在文化的样式去比附我们传统文化的样式时出现了错觉,什么错觉?传统文化它是一种综合型的样式,而近代的文化是一种分科的样式、分门别类的样式,我们近代的文化分成了哲学、宗教、艺术、物理、化学、数学等等这样的学科,而传统文化中是没有分科的。我们拿现在的分科的样式去要求我们传统文化,以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只有儒家、法家、墨家,其实是没有这个学论的。在上个世纪初很多人心目中,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没有宗教也没有哲学,当然更没有物理、化学这些所谓自然科学的东西。再一个问题,那么就拿学科来讲,我们是不是也要定一个标准、规范?什么叫哲学,哲学应该讨论些什么问题,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宗教应该有什么特征,应该讨论些什么问题,以什么为标准?这些近代学科的分科就是西方文化首先提出来了,尽管我们传统的这些学派里边儒家、道家带有这样一些东西,但是它不是。我们以为中华文化中间没有哲学,没有讨论抽象、讨论思维方式。所以在上个世纪初,我们用这样两种思维方式去考察我们传统文化,但问题是不是那么简单。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现代理论去处理传统文化。

到现在我们还在讨论儒家是不是宗教,儒家不是宗教。我们简单地把儒家说成宗教,那是把儒家范围缩得太小了。儒家把制度、人际关系,方方面面都涉及到了,怎么能用宗教来概括呢?虽然其中也确确实实包含宗教文化的内容,但是它并没有分化出来,没有独立出来,我们也不能说它没有。尽管我们说儒家里面也有宗教,但儒家是一种什么样的宗教?是不是西方的基督宗教那样一个宗教呢?以崇拜一个“”这样的神为它的根本?儒家并不是这样。儒家通过礼乐教化让我们每个人确认自己的主体性,信仰人自己的主体性,从自身追溯到自己的家族、自己的祖宗,追溯到一切生命的本源,难道就不是一种宗教形式吗?

中国文化中我们推崇“天地君亲师”,祖先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君、师是让我们能够自己认识自己、自我管理好的一个根本。天地君亲师,人不能忘本,礼不能忘本,礼者大道门,礼者定位。所以我想一种信仰、一种宗教,它归根到底无非就是报恩、感恩和敬畏。基督教是如此,要报上帝创造万物之恩,要感恩上帝赐予我们生命、而且养育我们的生命,要感恩上帝会救赎我们的灵魂、敬畏它,那么我们的文化也一样,所以我常常讲我们从人们口头语上就可以看出两种文化的信仰对比,西方人碰到什么事情,无论是高兴的、不高兴的,顺利的、坎坷的,首先冒出来的话就是“我的天”;中国人碰到这样事冒出来的是什么?是天啊。所以不能说我们中国人没有信仰,只是特征不一样。西方人的信仰是围绕神来展开的,而中国人是围绕人展开的;一个要强调人要尊重神,一个强调人要尊重自己。

我们现在用互联网传播中国文化,要让大家明白中国精神,而且要让大家对自己的文化有一种尊重和自信。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可以说在两个关键时刻,中国的文化都是一种新的力量:

从中世纪走向近代,就是用中国文化道德的自觉自律去冲破西方中世纪一切以神为本的文化;

20世纪以来发现人类又失去了自我,成为物的奴隶,一切都被物牵着鼻子走了,这时又重新想到人的主体性问题。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人为本,强调人的独立性、主体性,强调人的自觉自律,这是人类文化历史上不可缺的成果,一定要让世界认识到这样一个文化的意义,才能够让大家对中国的文化有一种自信。

我觉得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建立我们的自信,我们现在最缺乏的就是我们对文化的自信心,自信心的缺失让我们丢掉了文化的主体性,我们不再在坚持我们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吸收外来的文化,而我们在历史上,是以自己的文化为主体再去吸收外来文化的,因而我们对外来文化都能够进行积极的消化,来丰富我们自己的文化、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这个前提就在我们文化主体意识、文化主体的自觉。如果我们把文化的自信、文化的主体意识丢失了,那我们只可能沦为其他文化的奴隶,无法丰富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反而会让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具有自我特色的文化越来越衰弱,甚至于消亡。

我们现在处于网络时代,拥有这样一个有利的载体,我们首先要把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重新树立起来,文化主体性重新树立起来。

要树立,首先就要让人们了解;了解也不仅仅在思想层面了解,也得通过我们各种各样的历史和创作的文明来理解来了解我们的文化。——因此我觉得我们这个会议很有意义,能够让我们在今天这样的互联网时代,以互联网传播作为载体来传播中国文化。

我们首先重点要向我们本国的民众来传播我们的中国文化。我们的文化要走出去,首先要走回来,我们把自己的文化的意义、成就发扬起来,才能让世界人民都看到我们文化的特点、优点和它的长处,让他们来吸收我们的文化,去充实和发展他们的文化。中国文化是要让世界来共享的,要让世界都来共享我们的文化,我们自己要把我们的文化大餐制作好。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