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技术实现“民用化” 火箭发动机技术可治霾

23.10.2014  18:27

高大上的中国航天各种技术、设备,除了能治霾,还能帮忙破解摩天大楼消防难题,甚至以此研制属于中国自己的无菌软包装“康丽包”。22日,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组织的传统媒体法人微博“从企业看信心”经济形势主题采访活动结束兰州站的采访来到西安,人民网法人微博走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和中航飞机西安飞机分公司,从这里了解这些“高冷”却“亲民”的技术。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成功实施月面软着陆,很大的技术难题在于着陆时所用的发动机。“嫦娥落月不用降落伞反靠发动机”,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次创举,中国也是全世界第三个实现月面软着陆的国家。火箭发动机,是为航天活动提供动力的核心装置,是航天器问鼎太空的力量之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在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技术和成果上,始终走在前列。

“我们十二五规划营业收入160亿,其中民用产业要占到70%以上。” 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党委书记黄亮表示,他们会将更多的技术应用到推动产业的发展上,实现军工技术转化为民用。如今,航天液体动力技术的转化应用,让“流体机械、热能工程、光机电一体化”等航天技术广泛应用于能源、交通、化工、消防、环保等领域。

黄亮介绍,现阶段利用火箭发动机涡轮泵技术可以研制长输入管线高效输油泵,这增强了国家原油输送的安全。也可将发动机涡轮泵技术应用于消防泵上,消防车的喷水高度可达400多米,破解了摩天大楼的消防难题。

此外,还有更多的航天高科技正应用到“民间”。“过去牛奶无菌软包装完全依赖瑞典的专利技术。2013年,利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我们已经研制了属于中国自己的无菌软包装‘康丽包’,成本是过去的1/10。”黄亮说,光电一体化技术还可以用于制造印刷包装设备,其中生产壁纸的设备在国内占有90%的市场份额。

“雾霾是当前许多城市不得不正视的问题。利用喷雾、燃烧、传热技术研制出硫回收、脱硝的成套工艺技术及装备,烟气脱硫率可达40%-60%,有效控制了硫磺、硝等有害物质的排放,减轻了城市的大气雾霾。”黄亮说,“工业4.0时代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我们会努力向世界顶级制造前进,进一步推动航天事业发展。既要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牵引者,又要成为助推国民经济、服务百姓生活的排头兵。”

【责任编辑:王利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