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生日拜典·河南省非遗(传统戏剧)展演”启幕
为纪念先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宝贵文化遗产,3月23日,由河南省文化厅主办,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鹿邑县人民政府承办的“老子生日拜典·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展演”系列活动在老子故里鹿邑拉开帷幕。
上午7时50分,活动开幕式开始。河南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河南省侨联主席董锦燕,人民日报河南分社社长龚金星等出席了开幕式。
开幕式上,河南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她首先向“老子生日拜典·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展演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向长期致力于老子文化建设的鹿邑县委、县政府表示感谢。她说:“2587年前的今天,在豫东这片古老的神州沃土上,诞生了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他所著的《道德经》开创了古代哲学先河,所构建的天道自然、人道守中、治道无为的辩证框架,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至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两千多年来,每当每年的二月十五,华夏民族的子孙们一代一代进行着生日拜祭的传统,自汉唐传承至今,特别是这种传统成为老子故里乡亲们血脉中代代相继的民俗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杨丽萍指出,河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老子文化的传承弘扬,1986年省政府把太清宫遗址列为第二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省政府公布“老子生日祭典”为首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2011年国务院把鹿邑太清宫遗址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年来,鹿邑县委、县政府立足“老子故里”的独特优势,把文化建设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位置,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一手抓老子文化弘扬,通过打造“老子文化”这张“金色名片”,提升了县域影响力、文化软实力、经济新动力和发展新活力,带动各项事业呈现欣欣向荣的新局面。
杨丽萍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五年规划纲要》,描绘了未来五年国家发展新蓝图,对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新部署,提出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生命力。省委、省政府着眼我省历史文化大省的优势,强力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我们举办老子生日拜典·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展演活动,就是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探索。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让我们以此次活动为新的契机,携手并肩,开拓进取,不断开创老子文化传统弘扬的新篇章,使中华民族古老哲学的智慧照亮今天,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征程!
开幕式结束后,杨丽萍厅长参观了鹿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并亲自动手体验。
老子生日拜典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自汉唐传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老子生日拜典·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展演”系列活动的举办,旨在弘扬老子思想,扩大老子故里的感召力,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队伍中来。
此次活动为期一个月,其中越调、沁阳怀梆、四平调、浚县大平调、太康道情五个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10场经典传统剧目逐一上演,老子生日庙会系列文化活动亦是精彩纷呈,让各界人士不仅能够近距离感受河南特色剧种的独特魅力,更能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中享受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
杨丽萍厅长亲自动手体验草编技艺 杨丽萍厅长慰问演出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