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东北铜镜 结识著名专家(图)
缘起东北铜镜 结识著名专家 |
杨志彬 |
金代吴牛喘月故事镜。 |
辽代四蝶镜。 |
辽代正冠镜。 |
本人自幼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上世纪80年代,工作之余常常穿梭于书店、博物馆之间。一个偶然机会,在松原市朋友家见到一面金代铜镜,爱不释手,立即购得,从此便迷上了铜镜收藏。在收藏的路上,我不仅结识了多位收藏爱好者,也结识了几位文物鉴定专家。与他们交往,获益良多。
(一)
至2006年年初,我收藏铜镜500余面,从战国青铜镜,至清代早期铜镜,跨越历朝历代,其中辽金铜镜100余面。
研究铜镜藏品,我渐渐萌发了编著铜镜鉴赏书的想法,很快进入准备阶段。
2006年秋,经朋友引荐,我赴北京拜访著名青铜器鉴定专家、文物修复专家、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贾文忠先生。贾文忠先生对我收藏的500余面铜镜一一甄别,然后说:“从战国至清代早期,铜镜退出历史舞台,你的收藏,除辽金外,其它铜镜比不了中原铜镜。而辽金铜镜,又是研究空白,以辽金铜镜为主著书出版,可以填补空白。”
我感觉,贾文忠先生视角独到,立意高远,欣然接受他的建议。返回松原后,我重新筛选藏品。
2007年夏,我再次拜访贾文忠先生,请他鉴定我精选的100余面辽金铜镜和几十面元代和明代铜镜。贾文忠先生看后说:“这些铜镜太开门了!”对我计划收录书中的藏品给予肯定。
2008年2月,我编著的《东北民间铜镜鉴赏》由吉林摄影出版社出版,贾文忠先生为本书作序。他在序言中介绍:
“杨先生的藏镜 ,虽然不同于拍卖行或者目前市场上比较主流的铜镜,但却是仅依靠民间个人力量所取得的难能可贵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对以上主流铜镜的一种补充,虽然每一面的市场价格也许不是很高,但重要是它们身上所蕴含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辽代铜镜,早期受中原文化影响,仿制汉、唐、宋纹饰的较多,但也有一些独具特色的作品,如双鱼镜、人物故事镜和描写大自然中花草、动物等纹饰,纹饰线条精细,别致生动。”
“金代战争频繁,金属缺乏,铜禁极严,所以规定铜镜一律官铸,不得私营。新铸铜镜要经过官方验检、签押,方可使用,因此金镜边缘錾刻有官府验记文字或押记,这是金镜的一个重要特征。”
《东北民间铜镜鉴赏》博得收藏界好评,获第二届吉林省新闻出版图书类精品奖。
(二)
2008年3月26日,《中国文物报》五版刊发贾文忠先生撰写的文章《东北地区古代铜镜鉴赏》,并配发我收藏的6面铜镜图片,占有上半版的版面。
《东北地区古代铜镜鉴赏》介绍了我的收藏成果,特别是辽金铜镜收藏。文中指出:“对古代铜镜进行收集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辽、金、元、明铜镜是中国铜镜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杨志彬先生不但收藏这个时期的铜镜,而且还对所收藏的铜镜进行研究,并从所藏中选出精品200余面编辑成《东北民间铜镜鉴赏》一书,由吉林摄影出版社在今年2月出版。我想,这一定对铜镜的学术研究有所帮助,也有利于引起人们对这一时期铜镜的关注和保护。”
《中国文物报》配发我收藏的铜镜图片包括:“辽代四蝶镜”、“辽代正冠镜”、“金代双鱼镜”图片。
其中,“辽代四蝶镜”,正方形,平素缘,边长11厘米,重21克,小钮,花钮座,以钮为花芯,四角各有一只蝴蝶呈环绕花钮飞舞状。其纹饰此前未发现。
“辽代正冠镜”,长方形,长15厘米,宽8.4厘米,重345克,小钮,钮正上方有“正冠”二字款识,钮下方有印迹纹饰。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此镜表明,古人出行前,以铜为镜,照衣冠穿戴是否端正,注重礼仪。
(三)
《东北民间铜镜鉴赏》出版后,我一次去北京看望贾文忠先生,他对我说:铜墨盒是清末至民国最后的古玩,建议我留意收藏。我接受了这一建议。由于有铜镜收藏经验,我轻松进入铜墨盒收藏领域。当时,在古玩市场和民间,铜墨盒还多见,且价格不高。我在短短几年,就收藏了80多方铜墨盒,有方形、圆形、扇形等形制。有的标明是馈赠礼品,或毕业留念。铜墨盒携带使用方便,深受文人雅士喜爱,属于中国文房用品中的花絮。
我藏有陈寅生和姚茫父款铜墨盒。陈寅生、姚茫父和张樾臣被誉为清末民国刻铜三大家。三人中,陈寅生成就最大。如今,陈寅生、姚茫父和张樾臣刻的铜墨盒已非常难寻,且价格很高。
(本文作者系松原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