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城再出发 生态又先行

27.09.2016  02:37

绿色,是郑州最自豪的颜色。多少年来,“绿城”的美誉声名远播,市民乐享绿荫为荣。
      绿色,是郑州最向往的颜色。解放以前,“沙城”的称呼不胫而走,人们饱受风沙之苦。
      几十载低头挥汗,沙城变成绿城,栽树播绿凝聚了多少人的汗水。
而今迈步从头越,生态文明示范,开疆拓土迈开了先行者的步伐。
      绿城再出发 生态又先行
      风沙城变绿城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我们这里环境太好了!”郑州市二七区侯寨乡台郭村的郭明军高兴地说,退耕还林彻底改变了以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面貌。台郭村位于郑州西南,以前都是黄土坡地,常常收不抵支。“有一年收割机收麦子,3亩地要90元,而麦子只能卖70元。”郭明军说,后来,政府退耕还林,全部种上生态树木。如今,昔日的黄土高坡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绿色屏障。
      台郭村的土地变成了现在的郑州市树木园,树木园占地面积约4200亩,位于郑州水源地尖岗水库南侧,是10余万亩尖岗水库水源涵养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郑州市2003年规划新增百万亩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土裸露沟壑纵横的风沙源变成了茂密的森林,台郭村的变迁是近年来郑州市建设森林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虽然郑州有绿城的美誉,但是,郑州以前还是一座“沙城”。
      新中国成立之初,郑州东北、东南区域被几十里黄河故道沙丘围绕。风沙起时,遮天蔽日,飞沙走石。因为花园口决堤之后,在郑州遗留了5000多公顷沙荒、4000多个流动沙丘,冲击出的水潭就使66.67多公顷良田变成黄沙地。这些沙岗有十几层楼高,风大时,还会随风滚动。郑州从1950年到1970年,“沙暴日”年平均9.7个,最多的一年达22个。郑州以前有一家报纸叫《风沙晚报》,报纸还有个专栏叫做“沙城风貌”。现在还保留的沙门村、沙口路等地名路名就是沙城最好的证明。
      1951年,郑州市号召全市人民固沙造林,绿化市区。据悉,全市最繁华的金水区那时是沙岗遍野,少有人烟。现在绿树成荫的碧沙岗公园当时叫“白沙岗”,是一片荒芜的陵园。1954年省会迁到了郑州。市政府再次发动全城植树,在很短的时间内种植法桐200多万棵。1959年,在全国绿化工作会议上,郑州市被评为绿化先进单位,“绿城”之名从此叫响。
      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由于在老城区改造和道路拓宽中忽视了造林绿化,城市绿化率不升反降,绿城失去了往日的光辉。2003年,郑州市决定用10年时间在城市周边营造百万亩森林,把郑州建设成为森林生态城市,2009年目标提前实现。
      2011年,郑州市决定在森林生态城建设的基础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2012年,《郑州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1-2020)》出台,规划依托交通干线及沿线城镇,逐步形成以森林生态城为主体、外围县级森林城市群为支撑、重点乡镇为节点、森林村(社区)拱卫的层级分明、结构合理、互动发展的网络化森林城市体系。
2013年开始,每年春节上班的第一天,郑州都召开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动员大会,号召全市积极参与生态建设。各地按照“组团发展、廊道相连、生态隔离、宜居田园”的生态城市建设理念,强力推进生态廊道和森林公园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绿色工程”。
      2014年,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委近日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批)的通知》中,郑州光荣入选,吹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号角。着眼于保护绿水青山、建设“生态屏障”,郑州制定了《美丽郑州建设规划(2014~2020年)》,积极推进生态建设,实现人民的绿色梦想。
      目前郑州市有林地面积278.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36%,年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估达到438亿元。郑州市林业局的负责人表示,“十三五”期间,郑州计划新增森林面积23.7万亩,建设生态廊道450公里,建设完成50个森林体验园或森林健康养生示范园,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35%以上,为郑州国际商都建设提供良好生态支撑。
      绿色融入生活
      “咦,周末这里的人可多哩!”在“郑州之林”,从漯河来的张月兰一边侍弄着花草,一边高兴地向记者介绍,这里环境好,很多人都喜欢到这里来。郑州之林是郑东新区中央商务区面积最大的公共景观绿地。在公园中心万米大草坪上,记者看到有人放风筝,有人打太极,有人在跑步,非常热闹。
      走进绿色享受绿色,规划者早有考虑。郑州在生态廊道设计之初就提出,按道路级别在公路两侧建设10—50米宽的绿化廊道,公路交叉处设置10—50亩不等的节点游园,并在廊道里建设有自行车道、人行步道、公交港湾、休闲驿站,实现“公交进港湾、行走在中间、辅道在两边、休闲在林间”的功能效果。2012年启动生态廊道建设以来,郑州市已累计完成生态廊道3588公里,提升绿化面积3亿平方米。大面积的绿植对调节气候,阻挡风沙,降低尘埃以及PM2.5,减少汽车尾气污染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郑州被誉为黄河之都,黄河在这里由地下河变为地上悬河,河面变宽,流速变缓,是郑州市重要的水源地和区域小气候调节区、稳定区。郑州市在花园口附近规划建设了2万亩的黄河国家湿地公园。记者看到,公园内水域辽阔,滩涂宽广,树荫浓密。公园免费对外开放,游人如织。站在瞭望塔上,九曲黄河平静东流,轻风带来阵阵清凉,有一种凭海临风心旷心怡之感。
      郑州市林业局局长崔正明介绍,郑州黄河湿地位于我国三大候鸟迁徙通道的中线通道,是我国河流湿地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中部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湿地之一,具有独特的生态、文化保护价值。近年来,郑州市投入巨资建设湿地公园,不仅让它成为了郑州市的后花园、未来海绵城市建设的港湾,更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舞台。
      郑州树木园也免费开放,让人们体验森林,感受森林的魅力。公园修建了8公里专供游人和骑行爱好者进入的健康步道及多处游览观景点,实现了森林最佳的服务功能。还建设了49个以花灌木为主体的专类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郑州市民前来体验健康休闲、生态疗养的生活方式。台郭村的村民也因绿而富。农民每亩地可得938元的租金,有的在树木园务工,有的发展生态旅游,村民纷纷致富。
      与上述景点不同,郑州绿博园不仅创造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而且走出了一条点“绿”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绿博园是基于第二届中国绿化博览会而建,由99个参展单位建造的展园和公共绿化与建筑组成,被誉为“百园之园”。绿博园相继获得了“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林业科普基地”“河南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近两年游客量增加速度喜人,其中2015年全年游客量突破130万人,同比增长35.4%。截至8月底,2016年游客量已达150万人,同比增长52%。绿博园通过节庆、展会等品牌活动,将园区科普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机结合,不仅仅为了盘活人气,带动了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载体和平台,传播生态发展理念,展示生态发展成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荣。
      绿色本身就是财富。郑州市政府日前印发《关于加快郑州都市型林业产业发展促进绿色增长的意见》,加大农业产业引导资金向林业倾斜的力度,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林业产业项目建设,并逐年加大资金投入。按照意见,郑州市将大力发展苗木花卉产业、环城高速林业生态景观带、特色经济林示范基地、高效林业示范园和林权交易平台建设等,加强国家和省级林业龙头企业创建,完善森林服务设施,激活林业生态服务功能,在转变林业发展方式、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的同时,培育新的绿色增长点,建设美丽郑州。
      郑州市结合本地实际,重点发展苗木花卉、特色经济林、森林旅游、林下经济和林产品加工等五大产业。目前,全市苗木花卉种植总面积2801.26公顷,年产各种苗木花卉8183.78万株,苗木自给率达95%。名特优新经济林面积达4万公顷。新郑大枣、荥阳河阴石榴、二七区的葡萄、巩义的南河渡石榴、新密的蜜香杏、登封的嵩山核桃、管城区的鲜桃,都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特产。
      “十三五”期间,郑州将新增特色经济林基地面积8.7万亩,新增花卉苗木基地面积12.57万亩,森林旅游接待游客数量达到1000万人次,林业年产值达到64.5亿元,提升林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