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经济述评二:新常态下河南经济行稳致远

30.12.2014  09:57

      新常态面临新挑战,新常态也有新机遇和新风景。       面对“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的新态势,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省大力实施三大国家战略规划,用改革创新精神主动适应新常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创造了不凡的业绩。       2014年,在部分传统支柱产业表现乏力的情况下,我省深入推进科学发展的载体和体系建设,成功抓住了新机遇,创造了新优势、拓展了新空间。综合数据显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且稳中有进、稳中提质。       多轮驱动新常态有新风景       “三期叠加”、矛盾交织、下行压力加大……各种不利因素困扰着中国经济。增速换挡不过是“成长的烦恼”。英国《金融时报》12月15日载文《中国经济放缓不可怕》,并以新加坡等经济体为参照分析,认为“经历了井喷式增长后,增速放缓也不一定代表失败”。       经济新常态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省委书记郭庚茂明确指出:“机遇对每个地方是平等的,也是有阶段性的,抓住了就能乘势崛起,抓不住就会失之交臂。”收回审视的目光,聚焦新常态下河南展现的“2014新风景”,全省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国的位次前移,经济发展在平稳“换挡”中提质增效,产业结构在猛药去疴中孕育新突破,消费的拉动作用增强,需求结构在“再平衡”中积极变化。       最新发布的《河南经济运行情况》显示,产业集聚区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增长,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均超过60%。在遍布全省的180个产业集聚区里,“雁阵效应”、“龙尾引龙头”逐渐形成产业集群,仅电子信息产业的集中度,就从2011年的65.5%提升至2014年9月的78.8%,行业竞争优势增强,倍加效应凸显。煤、钢、铝等能源原材料行业一直是河南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今年以来表现不尽如人意。正是得益于三大国家战略的强力推进和产业集聚区的快速发展,河南工业经济才没有出现断崖式下跌和剧烈波动。“产业集聚区已成为全省工业增长的重要支撑和新的增长点。”省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龚绍东说。63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并没有阻断我省粮食增产的步伐,以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持续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夏盈”补“秋亏”,河南全年粮食总产达1154亿斤,实现“十一连增”。       在全省,“旱能浇、涝能排、田成方、林成网”的高标准粮田建设,正以每年900万亩的速度推进,今年年底可达3500万亩。贫瘠低产的“望天收”升级为平整肥沃的“聚宝盆”,中国粮仓的根基愈加牢固。       随着郑州机场二期建设的加快和“米”字形快速铁路网取得重大突破,中原交通优势急剧放大。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为重点,抓好“一枢纽一港一区两网”战略性工程建设,“铁公机”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全面提速,为河南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今年以来,全省按照“大枢纽带动大物流、大物流带动产业群、产业群带动城市群、城市群带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总体思路,加速推进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公路主骨架基本形成,铁路枢纽地位不断巩固,航空事业发展迅速,现代物流业成效明显。       “从这些新变化和新风景可以看出,河南经济运行正以小幅回调、缓中趋稳为特征进入新常态。”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喻新安表示,经济减速换挡符合经济新常态的内在规律,也为河南加快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提供了空间。       方式转变新发展添新动力       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增长函数由“高速”转向“中高速”。我们应当有什么样的速度观?又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稳增长?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认为:“新常态蕴含发展新动力。发现、挖掘、运用好这些动力,需要我们对旧常态下的发展方式进行革命性调整。”       年初,省委、省政府从适应经济新常态出发,以提质增效为重点,坚持调中求进、变中取胜、转中促好、改中激活,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转方式、促转型的主攻方向,出台实施加快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指导意见,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装备制造号称“工业之母”,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引发制造业回流,致使我国产能过剩。作为制造业大省,我省如何在新常态下破冰,甩掉“大而不强”的帽子迫在眉睫。       “德国人提出发展工业4.0,其核心就是在物联网的基础上发展智能制造。”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尤政认为,利用智能化使重大装备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是河南应该考虑的方向。事实上,大数据时代洪流中,不少触觉敏锐的豫企已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拥抱“智能制造”。       在中信重工生产指挥调度信息平台前,只需轻点鼠标,远程诊断及故障预警系统就能为千里之外的客户提供全方位诊断。“傻大粗笨”的矿山机械,被赋予了“生命智慧”。       郑州新大方重工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跨海架桥机,几天前刚刚成功完成载荷试验。“明年3月,它将被用于世界第四大跨海大桥——科威特跨海大桥项目建设工程。”公司总工程师吴耀辉说,“郑州造”的跨海架桥机,单片箱梁载重达1800吨,刷新了世界纪录,彰显了河南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强劲竞争力。       以全球化的视野和互联互通的战略思维为指引,11月18日,省政府启动“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行动计划”,推动传统制造业在技术、模式、组织上“脱胎换骨”,让更多以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绿色化、知识化等为特征的河南制造业,贴上“先进”、“智能”的标签。       继中原证券年中成功登陆港交所后,酝酿已久的中原银行也迎来好消息。12月17日,中国银监会正式批准了中原银行的筹建申请,我省首家地方股份制法人金融机构成立进入“倒计时”。本土金融“航母”出海,河南存贷比偏低引发的经济发展“供血不足”现状有望得到根本性扭转。       “金融豫军”的崛起,是当前河南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一个缩影。围绕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省加快服务业发展载体平台建设,以推动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两区”建设为载体,大力改造传统服务业,构筑新兴服务业发展高地,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高成长服务业大省。       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我省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有不少新成果。       麦收季,在修武县高产示范方,新品种“周麦27”经实打验收,创造了平均亩产821.7公斤的全国冬小麦高产纪录。在粮食增产诸多因素中,良种的贡献率已超过四成,为大旱之年粮食稳产增产立下汗马功劳。       与此同时,以往砍玉米秆、掰棒子、剥籽粒的繁重收获过程,正被机械化收割“一站式”搞定;而传统的“手把青秧插满田,退步原来是向前”的插秧场景,也正在被“直播”式的水稻种植替代。在科技创新、农业机械化的威力下,沿袭千百年的农业生产方式正在逐渐被“颠覆”。       没有落后的行业,只有落后的思维。新常态下,我省告别粗放经营模式,在集约节约发展中开拓空间,初步实现了增速“下台阶”,效益“上台阶”,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       调整期是转化期,也是新动力的孕育期。省企业联合会副会长郜永军认为,只有瞄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服务化的大趋势,以互联互通的崭新思维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河南经济发展才能永葆青春活力。       改革创新新格局谋新突破       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改革发展,已成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开路先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引领河南进入新的“改革时间”。       如果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河南发展的一个新的强大引擎,那么,改革创新就是其必不可少的“助推器”。以拟订航空港实验区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为契机,打造国际化市场开放发展先行区,2014年注定不平凡。       一个“空中新丝路”呼之欲出。年初,欧洲最大的全货运航空公司卢森堡货运航空公司落户郑州,合力打造出“双枢纽”,构建以郑州为亚太物流中心、以卢森堡为欧美物流中心,覆盖全球的航空货运网络。       一个产能堪比富士康的“黑马”闪亮登场。年末,携带被称为“正威5.0版本”的项目,正威国际集团与郑州航空港签订正威科技城智能手机产业园项目投资协议,意味着又一个“产能超亿部、产值超千亿”的智能手机全产业链集群落户航空港。       年终岁尾聚焦航空港,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快速集中布局,航空、铁路、公路口岸以及跨境贸易等功能日趋完备,吸引了众多“国际大腕”的目光,美国购物网、京东国际、唯品会等知名企业纷纷抢滩设立区域分拨中心;DHL、顺丰、EMS等物流大佬紧随其后签署合作协议……       2014,郑州建设“全球进入中国的大门”目标已初步实现,每天有万余包跨境网购商品,正由中原分拨到全国各地。       “拥抱了郑州航空港,就拥抱了未来。”正威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文银的自信,源自他先知先觉地看到,郑州航空港、郑欧班列的多式联运体系,正从陆空衔接起一条通向世界经济体的“新丝路”。       改革是最大动力,改革也是最大红利。“E贸易”郑州综合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的运行,就使得“买全球、卖全球、关口在郑州”成为现实。       8月26日,郑州市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E博馆”上线试运行,在韩国馆登录下单后,6小时左右就可送货上门。       航空港引领中原走向世界,农业大省河南更多的农民也在城乡统筹中“进城”。       长期以来,城镇化质量不高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的症结所在。作为解决农业大省“三农”问题、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核心要素,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可谓“一发动全身”,关乎开局之年全面深化改革如何落笔。       去年底,省委、省政府出台建设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实施意见,按照一二三产业复合和经济、生态、人居功能复合的理念,打造现代化示范样板区,规划了16个城乡一体化示范区、7个全域城乡一体化试点。       全省16个省辖市的城市新区集体“变脸”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全面实行产业集聚区与行政区域套合,是要其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头羊”、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为我省带来更多发展“红利”。       行稳才能致远。转方式的勇气与调结构的魄力相辅相成,改革的活力与创新的动力交相辉映,河南经济正在调整中孕育着,迸发出稳增长、促发展的强大能量。(记者 王俊本 方化祎 陈学桦 杜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