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兔三窟终露马脚 还原郑俊怀不堪的乳业史

31.03.2015  01:30

近几年,郑俊怀这位因犯罪行为曾锒铛入狱的伊利前董事长重归公众视野,而且在接受采访时,拒不承认当年的罪行。也许时至今日,在他心中依然认为,是一次小小意外才导致攫取伊利的谋划全面崩盘。但事实上,回顾整个过程,会发现这是必然的结局。

一位曾经供职于伊利的内部人士向媒体透露,在伊利发展的历程中,很多人才不断受到郑俊怀的挤压和排挤,先后大概有十位副手或辞或免,甚至与郑俊怀有特殊关系的杨桂琴也经历过从总裁到副董事长的角色转换。1998年之前牛根生负责伊利的冷饮业务,后因冷饮产品经营业务面临一定困难,郑俊怀借机逼走了牛根生,后来还动用司法机关查办牛根生,但没能实现。这一手法,郑俊怀后来也多次使用,对一些人进行排挤。

据知情人透露,随着部分元老的离开,郑俊怀的个人集权也逐渐膨胀。2002年郑俊怀私自动用上亿公款购买国债,当年即出现近千万亏损;当时市场加息国债预期普遍看淡,正常投资者都不会再购买国债,而郑俊怀不但未采取任何止损措施,反而继续挪用大量公款增加国债购买,最终造成了3000余万元的亏损。

郑俊怀购买国债行为未经公司决策,当时也并没有按照上市公司要求发布任何形式公告,证监会敏锐觉察到这一异常操作,随即向伊利发出了质询函,质询公司为什么明明知道购买国债会给公司带来巨大损失还要进行购买,购买前管理层是否做过决策,购买的资金从哪儿来,为什么没有向上交所备案,为什么没有向股东、社会进行披露,也正是这一纸质询函才让郑俊怀挪用公款行为败露。

调查发现,郑俊怀表面为购买国债理财,实则为通过购买国债及质押、回购等一些列行为套现资金用于购买呼和浩特市政府出让的伊利股权。2004年1月12日至2月26日期间,郑俊怀和杨桂琴分6次将2.8亿元资金打入伊利饲料公司,然后迅速将该公司更名为“牧泉元兴饲料公司”。这家公司又分5次将其中的2.3亿元转给闽发证券和金通证券公司,剩余5000万退回伊利公司。之后,闽发证券和金通证券用这笔资金购买国债,然后又用国债作抵押套现2.3亿元并转给浙江金信信托投资公司,用于购买呼和浩特市政府出让的伊利股权。

同据该知情人士透漏,违法操作购买国债只是郑俊怀事件的冰山一角,而压死这头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轰动一时的“独董事件”。2004年伊利集团一季度季报审计会议上,在落实证监会给公司发来的质询函过程中,发现巨额公款被挪用且去向不明,董事长郑俊怀不但不做解释,反而要求董事会成员在审计报告上签字,企图通过所有人的默许来掩盖他的犯罪嫌疑。董事会成员和审计委员会成员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均拒绝签字。郑俊怀又采用当年对待牛根生的手法,试图打压、清理和逼迫俞伯伟、王斌等董事和管理层人员帮助他掩盖罪行。

因未按程序罢免了独立董事俞伯伟,从而引发了备受关注的“独董事件”。一位接近当时伊利董事会的人士回忆了其中细节:“按照程序,独立董事任免应该提前10天通知开董事会并有明确议题。然而,这次会议却是提前一天通知,同时并没有将议题告知董事会成员,独立董事也没有参会。在这次会议上,郑俊怀违规直接罢免独董”。也正是这次事件引发的关注,监管机构开始进驻查办。2005年包头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结果显示,郑俊怀作为国家机关委派到公司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担任伊利公司董事长、总裁的职务便利秘密成立华世商贸公司,并先后挪用伊利集团八拜奶牛厂的1500万和150万元购买伊利的社会法人股票,从中牟取个人利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84条第一款、第25条第一款等相关规定,以挪用公款罪判处郑俊怀有期徒刑六年。

审判过程中郑俊怀一直狡辩他是在实施MBO,而事实到底是不是如他所描述?MBO意为管理者收购,指公司的管理者和经理层利用所融资本对公司股份的购买。而郑俊怀所谓MBO过程都是和他有特殊关系的杨桂琴两人操作的,私下挪用资金购买的伊利股票直接转入郑俊怀的女儿郑海燕和杨桂琴的丈夫马庆成立的公司,而公司时任的董事、监事、党委书记、总裁、副总裁等所有管理层都不知情。有接近自治区法院的人士讲到:“郑俊怀所有的贪腐过程都是私下操作的,这完全是郑俊怀个人的犯罪行为,连MBO的边都沾不上”。

或许也正因此,郑俊怀再战乳业江湖时,才把红星作为一偿夙愿的踏脚石。但本次他可能又一次失算了,他的种种行为已经引起红星原有股东的强烈反抗。(该报道综合中国经营报、第一财经日报、财经时报报道)

【责任编辑:王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