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潜力打好粮食生产“王牌” 代表委员热议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

31.01.2015  13:18

   2014年,克服严重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我省粮食总产达到1154.46亿斤,实现“十一连增”。这不仅彰显了河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担当和实力,更为全省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粮安天下。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基础地位更加凸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把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列入全省重点工作。如何破解农业资源偏紧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制约因素,解决谁来种地的难题,持续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成了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科技创新,提升粮食增产内涵

  保障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

  对此,省政协委员、省农科院院长马万杰感受颇深:“在粮食增产的诸多因素中,新品种等科技的贡献起着决定性作用。以郑麦9023、矮抗58、郑单958、浚单20等为代表的高科技种子的育成和大面积种植,为全省粮食生产跨越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马万杰说,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我们将主动适应农业发展新常态,加快构建“河南省农业科研系统自主创新体系”,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对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浚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县,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已连续7年走在全国前列,30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区是全省的标杆。

  “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我们应该有所作为、大有作为。”省人大代表、浚县县委书记郑辉说,浚县将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实现农技服务县、乡、村三级全覆盖,农情监测全覆盖,高标准粮田统防统治全覆盖。以科技创新支撑高产创建,继续引领黄淮海地区单产水平,为全省粮食生产探索路子、提供示范。

   坚守红线,夯实稳粮基础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既要坚守耕地红线,保耕地面积,更要提升耕地质量。高标准粮田建设是我省实现粮食增产开辟的新途径和重要抓手。

  作为全省第一产粮大县,面对严重干旱等不利因素,2014年,滑县粮食生产夺取了丰收,总产连续23年稳居全省第一,成功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对于来之不易的成绩,省人大代表、滑县县委书记董良鸿有着清醒的认识:“我们始终站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把粮食生产作为最大的政治来抓。

  董良鸿说,滑县粮食产量能够连增,高标准粮田建设是主要抓手。目前,滑县已建成93万亩高标准粮田,今年将重点做好规模大、标准高、效益好的50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区完善提升工作。

  搞好粮食生产,不但要有地种,还要能种出效益。省人大代表、河南省家家宜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洪伟说:“种好粮食,土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是方向。”家家宜米业18年坚持实行订单农业,带动当地群众发家致富。目前订单农业面积达12万亩,流转土地5000亩。

   拉长链条,增强粮食生产后劲

  在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下,在连年丰收的高起点上,保障粮食稳产增产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任务更加艰巨。挖掘新潜力、培育新优势、拓展新空间,成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重头戏”。

  2014年,延津县以打造“中国第一麦”为重点,成立了新乡小麦产业集团,拉长产业链条,实现了发展“小麦生产”到“小麦经济”的转变。省人大代表、延津县委书记祁文华说,今年将把打造“中国第一麦”作为重中之重,从小麦种植、收储、加工转化等环节加大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大力推进小麦产业集群发展,构建以小麦产业为领头雁的雁阵型发展格局,进一步提升延津小麦知名度。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确保粮食稳定增产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对此,省人大代表、社旗县委书记余广东说:“我们将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南阳粮食主产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大粮食核心功能区外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高效农业,带动粮食主产区增效增收。重点拓展主产区二、三产业就业渠道,既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也为规模经营提供空间。”(记者 卢松 杜君)